-
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26例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49.54±12.81)岁(范围26~68岁)。开放性损伤17例,Gustilo-AndersonⅡ型6例、ⅢA型11例;闭合性损伤9例。骨折AO/OTA分型:44B型4例,44C型22例;Langu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16例,旋前外旋型10例;Maisonneuve骨折4例,其中3例为双Maisonneuve骨折。踝关节脱位方向:前脱位10例,中立位7例,后脱位9例。腓骨骨折26例,内踝骨折24例,三角韧带断裂2例,后踝骨折13例,前踝骨折8例。对所有闭合性损伤行急诊复位石膏托固定,开放性损伤行清创、复位、跟骨牵引或跨关节克氏针固定,待局部软组织条件允许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采取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估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结果:4例患者急诊复位困难,术中证实难复原因均为胫后肌腱脱位前置于下胫腓联合前方。26例患者中腓骨钢板固定25例;内踝骨折固定24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23例、克氏针固定1例;后踝骨折固定12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9例、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3例;前踝骨折固定7例,其中采取带线锚钉缝合固定1例、空心螺钉固定6例;下胫腓联合固定16例,其中采取1枚螺钉固定12例、2枚螺钉固定2例、采取TightRope带袢钛板固定2例。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23±9.70)个月(范围12~60个月)。术后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2例,复位可4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6.31±3.64)周(范围10~24周)。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10.38°±6.66°(范围0°~30°),跖屈34.04°±7.20°(范围15°~45°)。AOFAS踝与后足评分(83.30±13.94)分(范围24~100分)。10例(38%,10/26)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其中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2例出现伤口渗液,经清洁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内侧皮肤发生坏死缺损,分别通过植皮和皮瓣转移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骨不连和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多见于高能量损伤,骨折形态特征多样化。对于骨折脱位急诊难以复位时需要警惕胫后肌腱脱位嵌插的可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剖复位、注重软组织的保护和可靠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但是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牵引及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牵引、撬拨复位、解剖钢板及raft技术固定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25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牵引撬拨组(采用双反牵引、斯氏针撬拨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切开组(采用切开复位、植骨及内外侧钢板固定治疗)。牵引撬拨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50.29±9.23)岁(范围38~61岁);交通伤4例、高处坠落伤7例、摔伤3例;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5例、Ⅵ型9例。切开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58.00±10.58)岁(范围48~69岁);交通伤3例、高处坠落伤6例、摔伤2例;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4例、Ⅵ型7例。比较两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失血量百分比、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胫骨后倾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8个月,平均22.76个月。牵引撬拨组与切开组的受伤至手术时间[6(4,8) d和8(7,11) d, W=114.00, P=0.043]、术中切口长度[15.0(12.5,16.0) cm和30.0(28.0,31.0) cm, W=154.00, P<0.001]、术后VAS评分[4(3,4)分和5(5,6)分, W=143.00, P<0.001]、失血量[147(107,206) ml和267(191,362) ml, W=116.00, P=0.033]、失血量百分比[2.95%(2.58%,5.20%)和6.40%(4.05%,7.00%), W=118.00, P=0.02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20(118,120) min和119(101,154) min, W=68.50, P=0.656]、骨折愈合时间[(8.18±1.03)周和(8.86±1.27)周, t=1.49, P=0.149]、HSS评分[(88.43±3.72)分和(85.18±7.73)分, t=1.28, P=0.221]、术后6个月的胫骨近端内侧角(87.66°±1.53°和86.47°±2.24°, t=1.57, P=0.13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胫骨后倾角均较术前改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两组胫骨后倾角(牵引撬拨组-14.96°±6.44°、5.55°±1.02°和5.61°±0.82°,切开组-12.26°±2.93°、7.07°±3.21°和7.14°±3.1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双反牵引、斯氏针撬拨复位、解剖钢板及raft技术固定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能够缩短受伤至手术时间、减少切口长度、减少失血量、减轻术后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埋头加压螺钉治疗中节指骨基底部掌侧撕脱骨折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41岁,在同时搬运多个圆柱体管样器材时,其中一根管材滑落,右手紧急抓握,在对抗管材重量时小指猛然过伸,当即感觉小指撕裂般疼痛,随后出现小指肿胀不适,患者自认为是软组织拉伤未予以特殊处理,2周后发现小指仍肿胀疼痛不能缓解,并伴有明显屈伸受限,遂来我院就诊。X线摄片提示右手小指中节指骨基底部掌侧撕脱骨折(图1、2)。入院检查:右手小指软组织肿胀,近指间关节处压痛明显,小指主动屈伸活动受限,末梢血运及感觉良好。右上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尝试牵引指间关节并屈曲位复位,见骨折端无法复位,遂取近指间关节掌侧"ㄣ"形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注意保护双侧指动脉及指神经,暴露并切开A3滑车(图3),牵开指深、浅屈肌腱,暴露掌板止点及基底部撕脱骨块(图4),可见骨折断端血肿明显,清理骨折端后予生理盐水冲洗,直视下复位骨块后,以一枚直径0.8 mm克氏针临时复位(图5),C臂机透视见关节面复位良好,在骨折块正中钻孔,测深,拧入一枚直径1.5 mm的Synthes可埋头加压螺钉,并确保螺钉尾端埋于骨皮质下方(图5、6),再次透视见螺钉在位良好,骨折端复位佳(图7、8),将骨膜软组织拉拢缝合覆盖,避免螺钉尾端刺激肌腱组织,使用5-0可吸收缝线修复腱鞘滑车,缝合切口,术后屈腕屈指位石膏固定3周,限制近指间关节早期伸直活动,术后第3天即鼓励患者进行小指屈曲活动,必要时辅助被动屈曲活动,拆除石膏后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个月随访见患指屈伸活动基本接近正常。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随访X线(图9、10)及活动情况(图11),见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患指屈伸活动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种方法治疗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固定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5月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5例采用闭合复位牵引夹板固定,45例采用石膏固定,3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比较三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结果.[结果]牵引夹板组、石膏组和内固定组三组的操作时间[(60.7±6.1)min vs(40.4±4.0)min vs(73.3±7.1)min,P<0.05]、治疗费用[(1 288.9±158.5)元 vs(830.7±146.8)元 vs(12 351.7±1 645.4)元,P<0.05]和外固定时间[(7.1±0.7)周vs(7.1±0.7)周vs(1.8±1.4)周,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VAS评分和肿胀程度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三组间肿胀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3.6±2.1)个月,三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牵引夹板组的改行手术率,显著低于石膏组(2.9%vs17.8%,P<0.05).随时间推移,三组的PRWE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及腕掌屈-背伸ROM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牵引夹板组和石膏组(P<0.05),但末次随访三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三组的骨折对位、PT、RI和RH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对位、PT、R1和RH恢复内固定组最优,牵引夹板组次之,石膏组最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均是治疗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有效方法,各有优缺点.牵引夹板的临床结果介于石膏与内固定之间,应视具体情况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体位复位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术前体位复位及术中牵拉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A型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鹰潭一八四医院骨科收治的A型胸腰椎骨折84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2例.A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35~63岁,平均(50.43±5.50)岁;B组男16例,女26例;年龄36~62岁,平均(50.84±5.12)岁.A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术前体位复位及术中牵拉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改善程度、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椎Cobb角,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术后3个月,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均降低,且 B组VAS评分、ODI较A组更低(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较术前均增加、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减小,且B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较A组更高、后凸Cobb角较A组更低(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术前体位复位及术中牵拉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减轻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有效地恢复并维持胸腰椎椎体高度及防止后凸成角畸形,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和鹰嘴V形截骨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和鹰嘴V形截骨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并探讨操作细节.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AO/OTA C3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外侧柱锁定板垂直放置内固定治疗.17例(A组)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通过提拉牵引肱三头肌和尺骨鹰嘴进行显露;19例(B组)采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通过鹰嘴截骨和肱三头肌翻转进行显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随访记录患者患肘疼痛情况、力量、活动度和稳定性,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价肘关节总体功能.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5.0±10.4) min、(121.0±12.3)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0,P=0.123).两组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A、B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3,P=0.405).两组各有1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A组未发生切口感染,B组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静脉应用抗生素2周后治愈;两组均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肱骨远端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A、B组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分别为(102.0±12.6)、(99.5±1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1,P=0.501).A、B组MEPS评分分别为(82.9±7.3)分和(81.3±7.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P=0.507);两组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2,P=0.659).结论 在C3型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通过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提拉尺骨鹰嘴可以显露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复位后行稳固固定,可取得与鹰嘴V形截骨入路治疗相当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Gartland Ⅱ、Ⅲ型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摔倒时手和肘关节处于伸直状态,多数为伸直型.屈曲型发生率低,仅占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2%~10%[1].主要致伤机制是儿童摔倒时,暴力直接作用于肘关节.目前,该骨折的治疗方式有过头骨牵引、手法复位后伸直位石膏固定、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术.其中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是治疗多数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案[1-8].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Gartland Ⅱ、Ⅲ型骨折的文献报道不多,包括俯卧位复位法[1]、push-pull手法复位法[2]、屈曲复位法[9]、操作杆复位法[10]和伸直复位法[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97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天、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矢状位后凸Cobb's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以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1天和术后6个月VAS、伤椎矢状位后凸Cobb's角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术后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1天与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6个月ODI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术后6个月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 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较好,不仅能促使骨折复位,还能提升患者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悬垂体位撬拨法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策略,并分析采用悬垂体位、撬拨法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7年6月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15例患者资料,男14例,女1例;年龄32~55岁,平均42.2岁.术前牵引、充分消肿,行三维CT扫描明确骨折塌陷程度及部位,并行MR检查明确韧带损伤情况.手术采用悬垂体位、内外侧联合入路、撬拨法复位塌陷的关节面,术中或辅助关节镜监视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复位情况,髂骨结构性植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侧副韧带及半月板一期修复,交叉韧带二期重建.结果 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4d,平均(9.8±0.61)d.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90~160 min,平均121 min,术中出血为(86±35) ml.15例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以及再骨折的发生.术后复查X线片均达到解剖复位标准,随访期间未见关节面复位丢失,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翻角对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功能评估,关节稳定性均正常,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0-140°;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80~97分,平均(89.47±1.27)分;Lysholm评分为93~100分,平均(95.40±0.67)分;Rasmussen临床评分22~28分,平均(24.93±0.54)分,优5例,良10例;Rasmussen放射评分为14~18分,平均(15.47±0.36)分,优2例,良13例.结论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下肢伸膝位损伤,后倾角度丢失甚至变成前倾,采用悬垂体位和撬拨复位的方法便于术区显露,以助于恢复关节面的后倾及平整,适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过伸复位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过伸复位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7年6月51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过伸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女39例,男12例;年龄范围65-89岁.用Excel表格记录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伤椎后凸Cobb角,统计学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分析比较手术治疗后24小时内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手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后24小时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所有手术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其中发生骨水泥渗漏15例,未引起神经症状;5例在治疗后的半年内发生邻椎骨折.结论:研究表明牵引床过伸复位配合椎体成形术可明显缓解老年胸腰椎骨折疼痛症状,并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成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