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高度近视后视网膜结构损伤恢复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12岁,近视4年,因佩戴角膜塑形镜后反复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1年于2022年3月12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患儿因变应性结膜炎病史曾双眼点用奥洛他定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其母亲中度近视,否认其他眼病家族史。患儿右眼裸眼视力0.04,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后矫正视力-6.50 DS/-0.50 DC×5°=0.8;左眼裸眼视力0.04,矫正视力为-5.75 DS/-1.00 DC×180°=0.8。由于患儿曾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且反复出现双眼结膜炎,在其监护人要求及眼底检查排除黄斑疾病后(图1),采用红光治疗仪(型号RS-200)行单纯低强度红光重复照射疗法(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RLRL)。仪器为Ⅱ类设备B型,光源输出功率为(2.0±0.5)mW,瞳孔直径4.0 mm状态下进入瞳孔的光功率约为0.25 mW,照射参数为AC(220±22)V,(50±1)Hz;输入功率≤30 VA。患儿每天照射双眼2次,间隔至少4 h,每次3 min。RLRL治疗1个月双眼屈光度降低约-2.00 D,更换镜片;治疗3个月矫正视力为1.0,分别于治疗后1、3个月行眼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图2,3)。治疗后5个月(2022年8月10日)患儿出现治疗后彩虹样后像,持续时间偶超8 min,未就诊并自行继续治疗。2022年8月30日患儿出现视力下降,咨询后建议停用RLRL并及时复诊。2022年9月3日患儿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诉右眼眼红、畏光伴咳嗽、流涕1周,不伴发热。眼科检查见双眼结膜充血,右眼中央角膜可见片状荧光素钠染色,双眼调节和放松不足。超广角眼底成像可见黄斑中心凹圆形病灶;OCT检查示双眼中心凹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欠连续,直径712 μm(图4)。屈光科与眼底病科会诊后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右眼角膜炎、左眼结膜炎、双眼视网膜病变。以更昔洛韦医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2周;甲泼尼龙片晨服,8 mg/d,连续1周;球旁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 1次。患者随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视神经磁共振成像平扫+增强检查示双侧视神经未见异常,双眼视野明显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示双眼1环振幅密度下降,中心反应峰消失;双眼视杆、视锥反应波振幅均轻度下降。嘱患者口服叶黄素1个月并停用RLRL。2个月后患者自觉视力逐渐恢复,2022年10月19日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复诊,双眼矫正视力恢复至0.8,OCT成像示双眼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完整性和连续性均恢复(图5)。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和左旋多巴片250 mg/d口服,2022年12月21日(停用RLRL后4个月)检查角膜透明,视网膜结构完整,双眼视力未查(图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且行iOCT检查的患者316例316眼。记录iOCT扫描时间和结果、与术者显微镜下观察判断的一致性及其对手术治疗策略的影响,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316眼中有271眼成功完成iOCT检测,占85.8%,平均扫描时间为(3.54±2.30)min;在271眼扫描成功患眼中,特发性黄斑裂孔51眼,黄斑前膜95眼,致密玻璃体积血50眼,黄斑板层裂孔30眼,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12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33眼;iOCT检查结果与术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判断不一致的有45眼,占16.6%,其中有27眼术中改变手术策略,占10.0%。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2眼内界膜剥除后内层视网膜桥状连接,改为空气填充玻璃体腔;15眼内界膜剥除后出现裂孔边缘纤细的条状高反射,称为Hole-door现象,占32.6%;裂孔直径>400 μm的黄斑裂孔中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外界膜连续性均优于未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黄斑前膜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8眼黄斑前膜残留,占8.4%,其中3眼增加黄斑前膜剥除操作,56眼出现黄斑前膜剥除后继发改变,占58.9%。致密玻璃体出血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17眼黄斑结构正常,占34.0%,33眼黄斑结构异常,占66.0%;14眼iOCT检查黄斑结构与术中显微镜下判断结果不一致,占28.0%,其中11眼增加了黄斑前膜剥除操作。结论: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可指导术中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预测术后恢复情况,提高术后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视野生物反馈训练及其在黄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黄斑疾病累及中心凹区域时,患者中心视力明显下降,视野出现中心暗点,阅读速度及固视稳定性等视功能指标明显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人体对于中心凹区域受损时的反应为大脑自发采取的适应策略,即大脑会选取旁中心凹区域作为伪中心凹充当眼睛的固视位点,但这一适应行为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患者自身的剩余视力。近年来人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微视野计中的自动眼位识别及自动眼球追踪系统可以精确检测特定的视网膜位点,联合其携带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式,可以将眼底检查与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帮助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Stargardt病、黄斑裂孔等黄斑疾病患者选择最佳的视网膜位点作为眼动基准,最大化地开发患者的剩余视力,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分期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一种进展缓慢,严重时可影响高度近视者视功能的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后极部视网膜内外层机械性牵引及其自身改变有关。目前使用较广的疾病分期系统有ATN系统、MSS、MTM管理表等。MTM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黄斑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手术。目前争论多集中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本文就此疾病的分期和治疗进行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注免疫炎症调控机制在相关眼病诊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免疫和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分为感染性免疫炎症和非感染性免疫炎症。目前关于免疫炎症在眼部的研究进展主要聚焦在2个方面,一是经典的免疫炎症性眼病的靶向药物或靶点分子治疗研究,二是以往认为的非免疫炎性眼病的免疫机制研究。经典的免疫炎症性眼病如变应性结膜炎、免疫性角膜病变、非感染性葡萄膜炎、视神经炎和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发病机制中的免疫炎症关键分子是生物治疗的重要靶点。近年来发现在感染性眼病和眼部肿瘤中,免疫炎症机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新近研究揭示免疫炎症在传统观念认为的非炎症性眼病,如近视、青光眼、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免疫炎症广泛参与从眼前段到眼后段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调控免疫炎症对相关眼病进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已引起全球眼科界的重视。眼科医生应关注免疫调控在各种眼科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眼病的免疫疗法研究进展,深入探讨免疫炎症调控治疗眼病的新策略,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变性近视的组织学改变和诊治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变性近视是影响视力的常见眼部疾病,多见于高度近视人群。其主要组织学特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和近视性黄斑病变。随着眼底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后巩膜葡萄肿和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分类和诊断相较以前更加细化,人们对变性近视的组织学改变的进展程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近年来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手术方式的创新使变性近视的治疗方式更加精准化和多样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视觉质量。本文对目前关于变性近视的组织学改变、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黄斑扣带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48例(378只眼),其中男性136例,女性212例;年龄(56.68±11.59)岁。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内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包括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劈裂腔恢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次要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轴长度。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随访结果。使用配对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378只眼中黄斑劈裂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216只眼,黄斑裂孔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162只眼。296只眼行单纯黄斑扣带术,82只眼行黄斑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随访期间373只眼(98.68%)视网膜复位;在黄斑劈裂眼中,204只眼(94.44%)劈裂腔恢复;在黄斑裂孔眼中,89只眼(54.09%)裂孔闭合。BCVA的术后随访结果均优于术前,从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持续提升,随后保持稳定,最终从术前的1.459±0.841的提升至术后3年的0.908±0.606( t=6.896, P<0.01)。眼轴长度的术后随访结果均短于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前缩短(4.423±1.740)mm( t=33.144, P<0.01),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眼轴长度逐渐增长,随后保持稳定,术后3年眼轴长度较术前缩短(2.101±1.643)mm( t=6.392, P<0.01)。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短暂性高眼压98只眼(25.92%)、视网膜表面出血67只眼(17.72%)、玻璃体积血9只眼(2.38%),术后1个月内均自行缓解。术后早期所有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39只眼(10.31%)出现双眼复视,术后6个月内基本自行缓解。6只眼(1.58%)因内斜视角度较大行斜视手术矫正眼位,1只眼(0.26%)因无法耐受复视取出黄斑扣带,8只眼(2.11%)由于黄斑扣带偏位,需要二次手术调整扣带位置。4只眼(1.05%)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取出黄斑扣带。 结论:黄斑扣带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眼引起的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以及黄斑裂孔,术后眼轴缩短,视力提升。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安全性较好。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33-43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黄斑外加压手术的指征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病理性近视是以眼轴进行性延长、后巩膜葡萄肿形成为特征,伴随视网膜脉络膜不可逆性退行性变,是近视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快速进展的早发型病理性近视和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黄斑外加压手术是可行的治疗手法。其可根据手术后是否存在手术顶压嵴分为后巩膜加固手术与黄斑扣带手术,两者在手术材料、手术方法和适应证上均有不同。在近视患病率飙升的大背景下,需要不断完善、谨慎推广黄斑外加压手术,为病理性近视的防控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临床分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病理性近视(PM)主要病变为后巩膜葡萄肿(PS)和近视相关性黄斑病变(MM)。MM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变(MAM)、视网膜牵拉病变(MTM)、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MNM)等。PM相关眼底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其分型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各分型的提出显示临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各有其优势但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对于MM建议以萎缩、牵拉和新生血管分型(即ATN分型)为基础,细化MTM分级,并根据MAM和MNM的内部关联性对其进行调整。现代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推动PM分型的不断更新,其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了解PM的起源及发展规律,对预防其发生及进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深层卷积神经网络近视性黄斑病变筛查系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深层卷积神经网络(DCNN)全自动近视性黄斑病变(MMD)筛查及其严重程度评估系统。方法: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6 068张眼底图像构建训练集,并选取公开的眼底图像数据集构建测试集。对眼底图像进行预处理及扩增、MMD病变等级标注、数据清洗。构建全自动MMD筛查系统,该系统由两级网络结构组成,第一级网络结构用于识别MMD是否存在,第二级网络结构用于判断MMD病变的严重等级。比较VGG-16、ResNet50、Inception-v3和Densenet这4种常用的DCNN方法在MMD筛查及严重程度识别任务中的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精确率、F1值、曲线下面积(AUC)、Kappa系数性能。结果:Densenet网络模型在MMD筛查任务中表现最优,其敏感度、特异性、精确率、F1值和AUC分别为0.898、0.918、0.919、0.908和0.962。Inception-v3网络模型在MMD严重程度识别任务中表现最优,其敏感度、特异性、精确率、F1值和AUC分别为0.839、0.952、0.952、0.892和0.965。可视化结果显示,本研究所采用的网络结构模型可自动学习MMD严重等级判断的临床特征,准确识别弥漫性和局灶性脉络膜萎缩区域。结论:基于DCNN的眼底图像MMD筛查方法可自动化提取MMD的有效特征,并准确进行MMD筛查及其严重等级判断,可有效辅助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