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伴后巩膜葡萄肿的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伴后巩膜葡萄肿的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河南省立眼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行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的近视性黄斑劈裂伴后巩膜葡萄肿27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OCT示8只眼(26.7%)劈裂腔完全消失,17只眼(56.7%)劈裂腔大部分明显减小,5只眼(16.7%)未愈。术后视力(logMAR)1.00(0.575,1.300)较术前的1.25 (0.800,1.300)提高( P=0.046)。随访期间无黄斑孔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近视性黄斑劈裂伴后巩膜葡萄肿行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劈裂腔高度及提高视力,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斑外加压手术的指征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病理性近视是以眼轴进行性延长、后巩膜葡萄肿形成为特征,伴随视网膜脉络膜不可逆性退行性变,是近视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快速进展的早发型病理性近视和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黄斑外加压手术是可行的治疗手法。其可根据手术后是否存在手术顶压嵴分为后巩膜加固手术与黄斑扣带手术,两者在手术材料、手术方法和适应证上均有不同。在近视患病率飙升的大背景下,需要不断完善、谨慎推广黄斑外加压手术,为病理性近视的防控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确评价后巩膜加固手术对高度近视的防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度近视在我国发病率逐年攀升,发病年龄不断提前,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高度近视的治疗中,后巩膜加固手术已有超过60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后巩膜加固手术通过在薄弱的后极部球壁表面缝合一定大小的加固材料,使其与后极部巩膜融合,达到增加局部巩膜厚度和抗张能力、限制眼轴快速增长、减轻高度近视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作用。目前后巩膜加固手术尚存在一定争议,在临床仍未得到广泛开展。针对后巩膜加固手术的作用机制、手术方式、应用材料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可为该手术的进一步规范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病理性近视眼(PM)是一种全球性致盲性眼病,也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视力损伤原因。PM最明显的特征是眼轴增长,出现后巩膜葡萄肿,甚至视网膜、脉络膜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相应并发症,最终严重影响视力。控制眼轴增长是预防PM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后巩膜加固术是延缓眼轴增长、治疗后巩膜葡萄肿的主要手术方法。虽然大部分研究结果证实后巩膜加固术对延缓眼轴增长和近视发展具有效果,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本文汇总了国内外后巩膜加固术治疗PM的最新研究结果,分析手术对患者视力、屈光度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手术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中华眼科杂志,2021, 57: 952-95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巩膜葡萄肿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伴有后巩膜葡萄肿(PS)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中PS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接受PPV治疗的伴有PS的MHRD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36例36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眼随机分为PS边缘视网膜激光组(激光组)、常规手术组(常规组),分别为25、24只眼。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87±0.28、1.80±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04 , P=0.551 )。常规组患眼行23G PPV,手术中曲安奈德染色,剥除视网膜前膜,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剥除后极部黄斑区内界膜(ILM ),手术中详查周边部视网膜,如存在视网膜变性区则行激光光凝加固,经黄斑裂孔排出视网膜下液后硅油填充。激光组患眼除按照常规组手术步骤进行外,于PS边缘行视网膜激光光凝2~3排。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34±3.21 )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BCVA以及两组患眼的手术次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首次手术后,常规组、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分别为17 (70.8%,17/24)、24 (96.0%,24/25 )只眼;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84, P=0.046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视网膜均复位。常规组、激光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分别为15 (62.5%,15/24)、19 (76.0%,19/25)只眼;两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51, P=0.305 )。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20±0.47、1.08±0.39;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99、5.327 , P=0.001、0.000 );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75 , P=0.506 )。常规组、激光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63±0.88)、(2.08±0.28)次;两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03 , P=0.006 )。 结论:与常规PPV比较,手术中联合PS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可有效提高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降低重复手术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于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争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近视的高发和低龄化趋势,高度近视的防控措施持续受到关注。目前控制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的手段主要包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或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MFSCLs)、后巩膜加固术等,这些干预措施也已在高度近视儿童群体中开展,并被证实可能可以有效控制近视进展,但在临床用法、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存在着使用浓度与安全性的矛盾,较高浓度的阿托品控制效果较好,但也伴随着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部分儿童应用阿托品后近视控制效果不佳。角膜塑形镜长期配戴的控制效果不够明确,且角膜塑形镜的度数设置尚缺少定论。MFSCLs配戴对高度近视的控制效果仍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手术手段,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及创伤较其他干预措施大,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各类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推广应用仍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从药物、光学、手术及其他干预措施几个方面就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存在的争议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的热点问题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是高度近视的严重并发症,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眼轴增长、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萎缩等因素使手术难度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低、视力预后差,如何提高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并改善患者视功能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及后巩膜加固手术(PSR)是目前最为主流的手术方式。但关于PPV中内界膜的处理、玻璃体腔填充物的选择和PSR中加固材料、加固方式的选择以及是否需要联合PPV和PSR等,均存在较多争议。日新月异的手术创新使高度近视MH的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多数仅仅是解剖上或形态上的愈合,并不能改善患者的视功能,未来如何改善患者手术后视功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分级及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以指导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眼模型辅助后巩膜加固术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3D打印眼模型辅助高度近视患者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2月至2023年9月高度近视患者9例(10眼)。所有患眼术前制作3D打印眼模型,辅助后巩膜加固术中植片定位。在3D打印眼模型上根据后巩膜葡萄肿的大小、形状、面积及植片条带的走行方向制作牛心包植片,缝合固定于术眼相应巩膜壁上。术后随访3~11个月,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眼压、眼轴长度、眼底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在3D打印眼模型辅助下,单纯行后巩膜加固术4眼,行后巩膜加固术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6眼。术前BCVA为1.25±0.72,眼轴长度为(31.18±2.63)mm。术后3个月BCVA为0.92±0.51,眼轴长度(30.50±3.12)mm,术前和术后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4, P=0.032);术前和术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6, P=0.208)。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3D打印眼模型辅助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可准确定位后巩膜葡萄肿并引导植片植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是指因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易导致MHRD,这与高度近视眼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而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就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各类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晶状体囊膜瓣移植、后巩膜加固术等手术方式的创新及改进,以及眼内填充物硅油、惰性气体(C3F8)等的应用,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本文就高度近视MHRD的发病机制、手术方式、PPV后玻璃体腔填充物的选择、MHRD的预防及预后等相关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