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并伴有呼吸功能衰竭、肠道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现有治疗方法中,早期减压手术和激素类药物冲击疗法效果欠佳且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与此同时,康复治疗费用高昂且仅能获得有限功能恢复。脊髓电刺激(SCS)通过刺激调控残存的低位脊髓中间神经元,重塑残存神经传导束功能,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修复。脊柱外科引入智能精准辅助技术,针对脊髓损伤不同程度、节段及病程来制订更加精准、个体化的神经调控和康复策略,结合实时反馈,不断修正算法,实现对SCS的远程安全调控,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助于制订更为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转化价值。笔者就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SCS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后伤口远程数字化监测在常规外科实践中的应用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数字健康干预(DHIs)的发展,远程数字化术后伤口监测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为术后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实时的健康管理。本研究旨在探索远程数字化术后伤口监测在常规外科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在减轻手术部位感染(SSI)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医疗效率方面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DRG的新疆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综合评价新疆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疗服务绩效水平,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自新疆医院质量与绩效评价平台提取2022年三级综合医院的病案首页信息,参照《自治区级医疗机构综合绩效考核与评价实施方案(1.1版)》中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指标,并邀请专家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TOPSIS法对新疆28家三级综合医院的DRG医疗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28家医院的1 045 458例病案首页数据。选取医院业务能力、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服务效率、外科能力、重点专科能力和医疗安全6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中权重排名前3的分别为病例组合指数(20%),三、四级手术占比(15%)和重点监控病种占比(15%)。加权TOPSIS法评价排名前3的医院是A4、A6和B11, Ci值分别为0.914、0.811和0.591,其他25家医院的 Ci值均<0.5,而且 Ci值最低的B5医院仅为0.070。 结论:新疆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疗服务绩效水平整体不高且差异较大。建议通过加大援疆帮扶力度,推进各类医疗联合体建设与远程医疗协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同时应强化三级医院功能定位,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并结合医院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持续提升医疗服务绩效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G技术在3D打印技术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使外科进入新纪元。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顺应"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使外科医生"千里眼"和"千里手"成为现实,高效整合资源,缩短医-患、医-医、师-生之间距离,扩大外科医生及培训者服务半径。3D打印技术强调精准手术理念,逐渐运用于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模拟培训。5G技术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融合手术及培训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实现精准外科和实时外科的完美结合。本文旨在介绍5G技术特点及其在3D打印技术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在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5—10月,前瞻性纳入因肾肿瘤拟行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单发肾肿瘤,肿瘤最大径≤4 cm;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3分;能配合完成方案规定的相关检查和随访;受试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或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且研究者认为不适合纳入本研究者;既往接受过同类型泌尿系统外科手术治疗,且研究者评估后认为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入组前3个月内以及研究期间计划行其他大型手术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行手术治疗者;入组前3个月内参与过其他干预性临床试验者。本研究手术均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由远程控制台、手术设备台车、含4个机械臂的操作系统,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蛇形机械臂构成。蛇形机械臂是具有两段且均可四向弯转的手术器械,末端携带单极剪刀、双极抓钳、持针器等不同的手术器械,靠自身弯曲运动,通过专用单孔多腔道套管进入体内,可避免传统单孔套管的"筷子效应""反向操作"等问题。本研究均行单孔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升高腰桥、头低足低位。于脐水平腹直肌外缘取3~4 cm切口,逐层切开进入腹腔,置入配套的单孔机器人专用2.5 cm套管,连接机器人系统,装入高清3D腹腔镜镜头和蛇形机械臂,助手通过专用通道置入普通腹腔镜器械进行辅助,必要时增加1个辅助孔。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腹腔入路,肿瘤切除和创面重建均采用零缺血方式。记录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信息。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例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44~52岁。BMI 26.5~29.0 kg/m 2。2例有高血压病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均为0分。卡氏评分100分3例,90分1例。术前平均血肌酐(76.8±18.8)(70~104)μmol/L。肿瘤位于左侧3例,右侧1例。肿瘤直径1.1~2.8 cm。肿瘤分期均为T 1a期。R.E.N.A.L.评分为4A、7P、6P、4P各1例。首例手术采用纯单孔方式,余3例为保证手术安全性,均增加1个辅助通道。手术时间155~210 min,术中出血量20~170 ml。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2例,切缘均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漏尿、发热、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下床时0间1~3 d,术后住院时间3~9 d。出院前复查血肌酐(71.5±22.0)(54~103)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 结论: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开展单孔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蛇形臂动作灵活、指向性准确,可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蹲伏步态多学科团队治疗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联合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蹲伏步态的初步经验。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诊治的29例存在蹲伏步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14.3岁(12~16.5岁)。患儿均行三维步态分析,由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步态研究员共同分析步态检查报告,并商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前予康复宣教及康复训练3~4周(其中家庭康复1~3周),包括体位摆放、体位转移、轮椅训练、肌力训练等。采取单次多平面手术,包括髋关节重建术、髌韧带推进术、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截骨术等,如患儿存在扁平外翻足则行Mosca术。术后2周开始院内康复训练,时间8周;予居家康复训练+线上指导10个月。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2个月以后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9例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患儿均完成多学科团队治疗方案,医院康复训练及康复指导时间0.5~2周,家庭康复训练2~3周,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互联网完成;均行单次多平面手术,其中髌韧带推进术29例,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术20例,内收肌切断术10例,股直肌延长术1例,髂腰肌松解术15例,Dega骨盆截骨+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3例,腘绳肌延长术14例,距舟关节复位+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Mosca手术13例。术后复查三维步态分析时间平均为术后13.5个月(12~15个月)。结果显示,患儿术后髋关节在支撑相中末期最大伸展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12.29°,术后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屈曲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26.84°,术后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背屈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7.05°。康复评定发现,患儿髋外展、伸髋、伸膝及踝跖屈肌群的肌力均明显提升,平衡稳定性较术前增强,但步行过程中躯干横向位移问题未能改善。结论:本研究已经验证了多学科团队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僵直状态,提升各关节运动肌群的肌力,明显改善异常的步态外观。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骨科和康复科联合治疗模式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元宇宙场景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学元宇宙是医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尖端技术的结合,在医学元宇宙中,现实世界的医学知识也将被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使医学诊疗、教育及临床实践活动得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最新的研究成果,将从医学元宇宙的支撑技术及其在医学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面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慧医学时代微创外科的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微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根治术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随着相关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手术的便捷性和精准度得到显著提升,微创外科的发展已步入高位平台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已逐步进入智慧医学时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将为微创外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笔者结合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微创手术的术前评估规划、术中监测预警、术后综合管理等关键环节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同时,笔者还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创新技术进一步促进医疗教育改革,并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进行展望。在智慧医疗时代,微创外科的发展应遵循“大胆创新,小心实践”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通过不断促进医工学科交叉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确保微创外科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福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程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发展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远程手术是指外科医生通过高速网络在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下对异地的患者进行手术的医疗手段。远程手术能够突破空间限制,高效进行手术,减少时间消耗,降低医疗成本,规避患者转运风险。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支持下,机器人之间传输信息更加快捷且准确,远程手术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5G通信技术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发展,总结其在肝胆胰远程手术的应用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胃肠腔镜外科的技术演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腔镜外科在我国经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近年来,胃肠微创外科新技术不断涌现,3D腹腔镜系统、4K超高清腹腔镜、近红外线荧光显影技术以及5G远程手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为新时代胃肠腔镜外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对胃肠微创手术的进一步推广和规范化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对胃肠腔镜相关新技术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系统阐述,认为我国胃肠微创外科在临床应用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在手术技术及设备研发方面,我国已经渡过了机械模仿的时期,进入了寻求创新、注重原创的新时代;提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胃肠腔镜外科同道们应不忘初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治理念,保持不断创新的思维与态度,将我国胃肠微创外科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