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胃癌外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外科手术切除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精准医学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针对胃癌的精准外科诊断与治疗,国内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专家工作组、《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国内外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病情评估、外科决策、手术规划、标本外科处理、生物样本库建设、围手术期辅助治疗、术后加速康复和人文关怀等精准胃癌外科诊断与治疗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多次研讨,制订《精准胃癌外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形成16条推荐意见,以供国内同行参考,旨在推广精准胃癌外科诊断与治疗理念以及指导胃癌外科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精准诊断 多学科综合治疗 规范随访康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膀胱癌容易复发和转移,单纯外科治疗往往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我国在膀胱癌诊治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诊治不够规范、治疗手段过于单一和术后随访不足的问题,并且诊治水平在不同机构之间差异也比较大。我们应该大力推行以"早期精准诊断、多学科综合治疗和规范随访康复"为核心内容的覆盖全疗程、个性化的精细化管理,既要重视疾病的综合治疗,也要注重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达到"医病、医身、医心"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路径方面,我们应该综合运用专业化的个案管理模式,更加重视多学科协作,并充分利用数据库和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指导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术前行CT三维重建并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将通过术前三维重建确定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血管侵犯以及手术可切除性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三维重建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血管侵犯、肝门部胆管癌脉管系统总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60.35±10.70)岁。术后65例患者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为I型7例、II型4例、III型14例、IV型40例。术前三维重建对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分型、门静脉侵犯、肝动脉侵犯以及肝门部胆管癌脉管系统总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7%(59/65)、90.7%(59/65)、86.1%(56/65)和80.0%(52/65)。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准确地显示肝门部占位的形态与空间分布,对术前精确诊断、术中精准手术的实施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5G技术在3D打印技术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使外科进入新纪元。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顺应"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使外科医生"千里眼"和"千里手"成为现实,高效整合资源,缩短医-患、医-医、师-生之间距离,扩大外科医生及培训者服务半径。3D打印技术强调精准手术理念,逐渐运用于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模拟培训。5G技术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融合手术及培训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实现精准外科和实时外科的完美结合。本文旨在介绍5G技术特点及其在3D打印技术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俱乐部结合参与式工作坊模式在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俱乐部结合参与式工作坊在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外科400例脑损伤后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在脑健康俱乐部结合工作坊模式下进行多元化健康教育,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功能锻炼依从性、良肢位摆放依从性;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肢体功能恢复情况(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良姿位摆放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院时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健康俱乐部结合参与式工作坊教育模式能够使的患者获得更系统化、精准化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从而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自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癫痫脑网络外科精准治疗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癫痫是一种严重影响国民身体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一直以来是神经外科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新的癫痫理论与外科治疗技术成为未来癫痫外科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将就脑网络及脑计划新时代背景下的癫痫再认识、癫痫脑网络的构建、癫痫脑网络外科的探索以及未来展望方面进行述评,以期探索癫痫的外科治疗新方向,推动新的癫痫脑网络外科发展方向,为癫痫患者提供新的精准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智者见于未萌——论胃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决策中应努力规避的陷阱和困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成功应用推动了GIST的临床诊疗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GIST的诊断(包括术前诊断和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微创治疗、复发转移性GIST的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包括极高危GIST辅助治疗时限、术前治疗的干预时机)环环相扣,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陷阱和误区,一旦误入,除了给医者带来困境,更可致医疗资源浪费,甚至危及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每位从事GIST诊疗的医师需要充分认识GIST的生物学特性和疾病发展规律,在诊疗工作中准确识别每一个可能的陷阱。本文从GIST诊疗的各个环节浅析可能存在的陷阱和误区,以期为推进更合理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超声内镜声像图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以期为精准施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needle aspiraiton,EUS-FNA)提供更多依据。方法:2016年9月—2021年2月间,因纵隔或腹腔淋巴结肿大,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行内镜超声检查,经EUS-FNA病理和(或)外科手术病理及至少6个月随访明确淋巴结良恶性质的83例连续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分为恶性淋巴结组( n=56)和良性淋巴结组( n=27),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超声内镜下恶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方面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组间比较 P<0.10的指标有淋巴结短轴长度、短长轴长度比、形态构成、边界是否清晰、淋巴门是否消失、回声是否均一、生长方式构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轴长度>10 mm( P=0.021, OR=9.751,95% CI:1.407~57.573)、边界清晰( P=0.009, OR=20.587,95% CI:2.149~197.251)、淋巴门消失( P=0.019, OR=28.502,95% CI:1.725~470.864)、簇状聚集生长方式( P=0.004, OR=45.539,95% CI:3.429~604.822)、部分融合生长方式( P=0.004, OR=50.012,95% CI:3.497~715.266)是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纵隔及腹腔良恶性淋巴结,超声内镜下淋巴结具有短轴长度>10 mm、边界清晰、淋巴门消失、簇状聚集或部分融合生长方式的特征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应优先行EUS-FN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偷梁换柱"创新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偷梁换柱"属于《三十六计》中第二十五计,本意为撤掉大梁,换上新柱,喻义为使用手段更换事物的关键部分,从而改变事物原有的内部结构或性质,达到一定的目的。随着材料学、工程力学、计算机技术、3D打印技术和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偷梁换柱"概念在外科尤其是骨科已经成为现实并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3D打印人工椎体置换术等。本文提出并阐述"偷梁换柱"理论的含义和核心内容,并归纳总结该理论在骨科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更好指导病损骨组织修复和骨结构重建,为个体化、微创化和精准化骨科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功能性微创理念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几十年来,微创内镜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儿外科各个领域,微创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等优势,但手术切口的微创并不等于功能上的微创。本文旨在评述功能性微创的理念及其在儿童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通过与精准医疗、新技术应用以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结合,实现以最小创伤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