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TA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胸背部创伤,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肝素使用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脏器并发症等。比较术前、术后1 d脑钠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主要观察支架的位置、术后逆撕、截瘫及内漏发生等情况。主动脉CTA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明确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5.9±6.3)个月]。手术时间为60~200 min [(96.7±30.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 ml[(31.1±6.8)ml],术中肝素使用剂量为0~0.53 mg/kg[(0.4±0.1)mg/kg],术后ICU住院时间为1~7 d [(4.7±1.3)d]。7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胸腔闭式引流、气道管理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并康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予以药物治疗好转。术前、术后1 d患者的脑钠肽、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CTA复查示支架位置满意,没有逆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例Ⅰ型内漏,瘤体未进一步扩大,患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夹层动脉瘤直径为(34.4±5.0)mm,较术前的(38.2±5.6)mm缩小,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为(26.8±4.6)mm,较术前的(22.6±6.0)mm扩大( P<0.05或0.01)。 结论:TEVAR对心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动脉重塑良好,是治疗Stanford B型TAD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入排标准,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6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患者,利用AERD进行治疗,收集术前术后CTA影像资料,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流体力学进行分析,评估术后远端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术后30天内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无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死亡。术后短期结果显示,应用AERD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是安全的。AERD治疗明显增加夹层段真腔体积,增幅达到88.44%,同时AERD治疗明显减少夹层段假腔体积,减幅达到61.04%,效果显著。AERD治疗除对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最长径和肠系膜上动脉上缘主动脉真腔最长径无明显影响外,相比于主动脉真腔最长径的变化,主动脉真腔最短径的变化更为显著,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32.29%,主动脉短径最窄处真腔最短径增幅204.15%,肠系膜上动脉上缘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80.76%,肾动脉下缘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115.26%,左髂动脉开口处真腔最短径增幅152.01%,右髂动脉开口处真腔最短径增幅144.21%,AERD显著促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主动脉良性重塑。结论:AERD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治疗中安全有效,术后早期就能促进真腔扩张、假腔缩减,促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主动脉远端良性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PETTICOAT”技术的支架系统在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主动脉重构中的有效性分析——一项多中心“匹配”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采用Fabulous支架系统修复和标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远端主动脉的重塑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经Fabulous支架治疗的134例TBAD患者以及对应的多中心进行标准TEVAR治疗的159例TBAD患者的数据。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的预后和主动脉重塑效果。结果: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一共62例Fabulous治疗的患者和匹配的62例标准TEVAR治疗的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基线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裸支架区域的主动脉重塑方面,Fabulous组患者在真腔最小直径[10.6(4.4,14.5)mm比4.7(0.9,10.7)mm, P=0.001]和假腔最大直径[-24.2(-30.5,-4.9)mm比0.7(-11.8,2.3)mm, P<0.001]的变化趋势均优于标准TEVAR组患者,且Fabulous组患者的假腔完全血栓化比例明显优于标准TEVAR组患者(62.9%比37.1%, P=0.042)。 结论:TBAD患者采用Fabulous支架系统有更好的远端主动脉重塑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主动脉夹层一期全程修复的早期临床结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一期全程修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5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行主动脉夹层近端手术联合远端AERD置入手术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共19例,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6例,B型主动脉夹层13例。完成术后1个月随访和主动脉CTA检查,比较手术前后腹腔分支转归和主动脉壁重塑情况。结果:本组患者采用AERD成功率100%,围术期和术后随访期无截瘫和内脏缺血等并发症。术后所有腹腔分支均通畅,术前灌注不良"高危"亚型共15支,14支术后改善。所有患者真腔体积较术前有明显扩大,术后真腔体积占比大于70%的患者达89.5%(17/19)。结论:主动脉夹层近端手术联合远端AERD置入手术的一期全程修复方案,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其初期结果令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再干预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构建残余假腔风险预测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数,评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首次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实现远期再干预的预警和转归预测。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中心就诊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获取首次手术后早期复查CTA影像资料,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原理进行降主动脉血管的流体力学参数计算,对比预后不同的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探索假腔进展、再干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年龄(47.88±9.84)岁(30~64岁),男21例(87.5%,21/24)。根据远期预后和有无接受远端血管干预,以降主动脉直径进行匹配,分为对照组和胸腹组,各12例。血流动力学分析显示,胸腹组假腔血流量显著增多,以湍流、涡流为主,降主动脉近段可见多个真假腔交通。胸腹组降主动脉真假腔压力平衡点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更近[(22.00±3.91)cm对(36.00±1.77)cm, P<0.001],且假腔压力大于真腔压力。 结论: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可以基于CTA利用数学模型简化并可视化复杂的人体血流和术后结构,真假腔压力平衡点近移和假腔压力大是反映真假腔交通、假腔重塑差、面临二次手术干预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干预时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管腔重塑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时机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管腔重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TEVAR治疗的189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14 d, n=127)和延迟干预组(>14 d, n=6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不同平面(S1平面:肺动脉分叉处平面;S 2平面:左心房下缘处平面;S 3平面:腹腔干上缘处平面)全主动脉、真腔与假腔直径的差异,并计算不同平面真假腔直径变化率。随访截至2023年12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45(40,4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及生存情况。 结果:早期干预组男86例,女41例,年龄(58.3±10.7)岁;延迟干预组男41例,女21例,年龄(58.5±9.2)岁。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6个月,早期干预组在S 2、S 3平面的真腔直径扩大率分别为40.1%(25.5%,56.1%)、5.3%(-2.5%,15.8%),优于延迟干预组的18.5%(10.6%,39.8%)、1.0%(-8.2%,9.6%)(均 P<0.05);早期干预组在S 1、S 2、S 3平面的假腔直径减小率分别为-56.2%(-61.3%,-48.8%)、-70.4%(-81.8%,-56.6%)、-5.4%(-17.4%,0.1%),优于延迟干预组的-44.2%(-53.7%,-38.3%)、-49.0%(-57.6%,-35.8%)、-3.1%(-6.7%,1.8%)(均 P<0.05)。在S 1平面,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内的真腔直径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假腔直径随时间呈减小趋势(均 P<0.05)。在S 2平面,早期干预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内的真腔直径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假腔直径随时间呈减小趋势(均 P<0.05)。在S 3平面,延迟干预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内的全主动脉直径随时间呈略增大趋势( P<0.05)。早期干预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45.0(95% CI:42.9~47.1)个月,延迟干预组为46.0(95% CI:43.5~48.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主动脉破裂、逆撕A型夹层、支架远端新发夹层、内漏、截瘫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均未出现支架移位、变形。 结论:早期干预Stanford B型AD较延迟干预有着更好的主动脉重塑结局,并且二者安全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支架放大率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管腔重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不同的支架放大率(oversize)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管腔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0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89例接受TEVAR治疗的TBA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近端支架oversize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低oversize组(<10%,47例)和高oversize组(≥10%,42例),分析两组支架近端正常血管直径、面积以及支架远端真/假腔的长径、短径及面积在术后3、6、12个月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低oversize组近端血管直径随时间变化幅度小于高oversize组( P<0.05),低oversize组支架远端假腔面积随时间变化幅度大于高oversize组( P<0.05)。高oversize组容易发生逆撕致A型主动脉夹层(RTAD)( P<0.05)。 结论:低oversize支架更有利于TBAD患者TEVAR术后早中期主动脉管腔的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主动脉夹层近端修复术后远端残余夹层的再干预: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单中心3年随访结果评估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18例主动脉夹层近端修复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接受了AERD治疗,对其进行术后3年随访,完成血管增强CT复查。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和支架相关死亡。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分支动脉通畅率、再次手术率和严重不良事件。通过形态学指标评估AERD治疗远端残余夹层的有效性。结果:17例完成了术后3年随访,1例失访。随访期间无支架相关死亡及分支动脉闭塞发生,无新发严重不良事件。12例完成影像学复查,AERD术后3年患者真腔明显扩张,假腔显著缩减,真腔体积(52.39±22.32)cm 3对(74.34±14.64)cm 3( P<0.01),假腔体积(50.42±25.44)cm 3对(32.32±31.75)cm 3( P<0.01)。尤其在肾动脉下平面和肾动脉下5 cm平面,真腔最小直径[(0.96±0.30)cm对(1.41±0.21)cm,(0.83±0.22)cm对(1.65±0.16)cm, P<0.001]和面积的增加[(1.23±0.40)cm 2对(1.94±0.44)cm 2,(1.27±0.66)cm 2对(2.50±0.46), P<0.001]、假腔直径的变小[(2.40±0.40)cm对(1.07±0.49)cm,(2.29±0.43cm对(0.91±0.79)cm, P<0.001],差异较术前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AERD治疗远端残余夹层的中期效果令人满意,促进了远端主动脉正性重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术式中国专家共识——直视象鼻手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主动脉腔内修复和外科开放手术,但具体的治疗策略仍存在一定争议。中国患者的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低10~20岁,预期寿命更长,远期远端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所以治疗上应该更加积极。近年来,随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飞速发展,因其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技术容易掌握等优点,在国内各心血管中心广泛开展。TEVAR封闭了近端较大的原发破口,减少假腔血流,促进假腔血栓化及主动脉重塑,延缓动脉扩张,降低中远期风险。所以TEVAR逐渐替代大部分开放手术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国内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负性重塑相关因素浅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在治疗方式上有了巨大的进展,腔内修复技术已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但该技术仅针对原发破口区域进行修复,远端常残留破口及夹层,部分患者远期会发生主动脉远端扩张甚至破裂。目前已有多项关于主动脉重塑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了一些参考。相较于正常的主动脉,慢性夹层患者的主动脉壁顺应性下降,患者往往预后不良。主动脉承载血流的运输,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因素亦会影响主动脉的重塑。有研究者报告了数项负性重塑的相关因素,并在腔内修复术的基础上增加了辅助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面对每例患者的不同情况,具体治疗方式尚不明确,影响主动脉重塑效果的因素仍未研究清晰。进一步明确负性重塑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筛选高危患者,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