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TA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胸背部创伤,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肝素使用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脏器并发症等。比较术前、术后1 d脑钠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主要观察支架的位置、术后逆撕、截瘫及内漏发生等情况。主动脉CTA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明确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5.9±6.3)个月]。手术时间为60~200 min [(96.7±30.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 ml[(31.1±6.8)ml],术中肝素使用剂量为0~0.53 mg/kg[(0.4±0.1)mg/kg],术后ICU住院时间为1~7 d [(4.7±1.3)d]。7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胸腔闭式引流、气道管理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并康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予以药物治疗好转。术前、术后1 d患者的脑钠肽、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CTA复查示支架位置满意,没有逆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例Ⅰ型内漏,瘤体未进一步扩大,患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夹层动脉瘤直径为(34.4±5.0)mm,较术前的(38.2±5.6)mm缩小,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为(26.8±4.6)mm,较术前的(22.6±6.0)mm扩大( P<0.05或0.01)。 结论:TEVAR对心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动脉重塑良好,是治疗Stanford B型TAD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保守组( n=24)和手术组(腔内支架组+开放手术组, n=11)。其中保守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腔内支架组( n=10)患者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开放手术组(n=1)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形术+回肠切除术治疗。分析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YOO分型、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住院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以上,随访结束时对两组间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重塑率进行分析。此外,对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的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进行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 M( 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患者YOO分型中的IVS型显著多于保守组;而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保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手术组。腔内支架组患者均无肠坏死发生。随访24个月,手术组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重塑率高于保守组;腔内支架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为87.5%,二期通畅率为100%。1例保守组患者随访12个月出现了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转行腔内治疗。 结论:临床上大部分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对于腹痛持续加重同时YOO分型为IVS型患者,如果不伴有腹膜炎的严重表现,建议尽早行腔内支架置入开通血运,同时,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具有较理想的远期通畅率及血管重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二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修复手术的早中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修复手术在二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应用的早中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主动脉瓣修复手术的124例二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7例,女性7例,年龄(38.1±12.7)岁(范围:14~65岁),根据主动脉窦部是否置换,手术方式分为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主动脉根部再植术、重塑术、改良重塑术)和单纯主动脉瓣修复手术(主动脉瓣环环缩、单纯主动脉瓣叶修复)。收集患者的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率、免于主动脉瓣中大量关闭不全复发率及免于二次手术率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主动脉根部再植术47例,主动脉根部重塑术8例,改良重塑术8例,主动脉瓣环环缩48例(成形环环缩22例,CV-0缝线环缩26例),单纯瓣叶修复13例。瓣叶折叠是最常用的瓣叶修复技术,103例患者使用。心肺转流时间为(133.7±56.9)min(范围:48~461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3.8±47.8)min(范围:25~306 min),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获得随访,累积随访时间为340.3人年,随访时间[ M(IQR)]34.0(25.5)个月(3~76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98.4%,5年免于中大量关闭不全率为93.4%,5年免于主动脉瓣二次手术率为95.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瓣环环缩患者免于主动脉瓣中大量关闭不全复发率优于瓣环未环缩患者( P=0.033)。 结论:主动脉瓣修复手术用于二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早中期结果良好。主动脉瓣环环缩可降低二叶主动脉瓣修复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复发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制假腔栓塞装置处理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使用自制假腔栓塞装置封堵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假腔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诊断为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存在胸主动脉段持续假腔反流、夹层动脉瘤持续扩张或破裂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2±10)岁,范围为39~69岁。所有患者均使用自制假腔栓塞装置行假腔封堵,主要观察指标为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围手术期30 d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0例患者平均随访6个月,范围为0~32个月;技术成功率为90%(1例患者术中发现少量假腔反流超过栓塞装置,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临床成功率为90%(9例患者胸主动脉段假腔达到完全血栓化,1例部分血栓化)。围手术期30 d内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瘫。结论:自制假腔栓塞装置处理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操作简便且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需急诊处理的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用于修复残余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操作技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残余主动脉夹层(AD)可能导致主动脉持续扩张甚至动脉瘤形成,或影响内脏分支致脏器灌注不良,由于其特殊解剖特点,仍然是目前外科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的难点。由镍钛合金编织的双层三维(3D)立体网状结构构建的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有助于残余AD的修复。但由于这种装置与传统覆膜支架的设计理念不同,其操作过程需要完全不同的技巧。现回顾57例应用AERD治疗残余夹层的患者资料,总结AERD装置的介入操作技巧,以期促进该技术的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国产远段打孔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新型国产远段打孔覆膜支架(Talos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使用Talos支架治疗的25例TBAD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血管造影确定释放支架后保留的分支动脉数;术后第5天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CT血管造影(CTA)气管分叉水平主动脉直径、真腔直径、假腔直径;在术后1、6、12、24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支架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再次手术情况及存活率。结果:纳入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52.6±11.1)岁。术中血管造影显示保留了4(1,7)条分支动脉,术后第5天VAS评分为1(0,1)分。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主动脉直径分别为(34.9±1.1)、(34.6±0.9)、(34.8±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26);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真腔直径分别为(13.3±1.6)、(21.8±1.0)、(22.3±1.1)mm,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假腔直径分别为(20.8±2.2)、(4.5±1.5)、(4.6±1.7)mm,术后6、12个月真腔直径和假腔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30 d未发生支架相关不良事件;术后12个月未发生二次手术,未发生Ⅰ型和Ⅲ型内漏,无死亡病例与截瘫病例,支架结构、位置保持良好;术后24个月无死亡与截瘫病例,未发生支架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使用Talos支架治疗TBAD能够有效帮助主动脉重塑,同时能够保留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入排标准,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6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患者,利用AERD进行治疗,收集术前术后CTA影像资料,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流体力学进行分析,评估术后远端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术后30天内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无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死亡。术后短期结果显示,应用AERD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是安全的。AERD治疗明显增加夹层段真腔体积,增幅达到88.44%,同时AERD治疗明显减少夹层段假腔体积,减幅达到61.04%,效果显著。AERD治疗除对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最长径和肠系膜上动脉上缘主动脉真腔最长径无明显影响外,相比于主动脉真腔最长径的变化,主动脉真腔最短径的变化更为显著,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32.29%,主动脉短径最窄处真腔最短径增幅204.15%,肠系膜上动脉上缘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80.76%,肾动脉下缘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115.26%,左髂动脉开口处真腔最短径增幅152.01%,右髂动脉开口处真腔最短径增幅144.21%,AERD显著促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主动脉良性重塑。结论:AERD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治疗中安全有效,术后早期就能促进真腔扩张、假腔缩减,促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主动脉远端良性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PETTICOAT”技术的支架系统在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主动脉重构中的有效性分析——一项多中心“匹配”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采用Fabulous支架系统修复和标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远端主动脉的重塑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经Fabulous支架治疗的134例TBAD患者以及对应的多中心进行标准TEVAR治疗的159例TBAD患者的数据。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的预后和主动脉重塑效果。结果: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一共62例Fabulous治疗的患者和匹配的62例标准TEVAR治疗的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基线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裸支架区域的主动脉重塑方面,Fabulous组患者在真腔最小直径[10.6(4.4,14.5)mm比4.7(0.9,10.7)mm, P=0.001]和假腔最大直径[-24.2(-30.5,-4.9)mm比0.7(-11.8,2.3)mm, P<0.001]的变化趋势均优于标准TEVAR组患者,且Fabulous组患者的假腔完全血栓化比例明显优于标准TEVAR组患者(62.9%比37.1%, P=0.042)。 结论:TBAD患者采用Fabulous支架系统有更好的远端主动脉重塑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重塑与再植技术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性比较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瓣膜保留手术中使用重塑(remodeling)和再植(reimplantation)两种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ENTRAL)数据库,查找有关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重塑和再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相关结局指标通过Review Manager 5.3联合Stata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7项研究,共计356例患者。重塑手术与再植手术相比,术后Ⅱ或Ⅲ度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高( OR=5.56,95% CI:1.89~16.41, P<0.05)、术后5年再手术率高( OR=7.50,95% CI:2.11~26.65, P<0.05)、体外循环时间较短( MD=-20.81,95% CI:-35.08~6.54, 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 MD=35.23,95% CI:21.21~49.26, P<0.05)。两组术后30天/住院病死率( OR=1.09,95% CI:0.56~2.13, P>0.05)、术后二次开胸止血( OR=2.91,95% CI:0.34~24.99, P>0.05)、术后1年再手术率( OR=1.22,95% CI:0.20~7.56, P>0.05)、术后5年病死率( OR=7.50,95% CI:2.11~26.65,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重塑手术相较于再植手术,术后Ⅱ或Ⅲ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率较大及术后5年再手术率发生率较高、体外循环时间较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对较长。使用重塑和再植技术在术后住院/30天病死率、术后二次开胸手术、术后1年再手术率及晚期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根据主动脉根部的实际情况及术者经验进行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主动脉夹层一期全程修复的早期临床结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一期全程修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5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行主动脉夹层近端手术联合远端AERD置入手术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共19例,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6例,B型主动脉夹层13例。完成术后1个月随访和主动脉CTA检查,比较手术前后腹腔分支转归和主动脉壁重塑情况。结果:本组患者采用AERD成功率100%,围术期和术后随访期无截瘫和内脏缺血等并发症。术后所有腹腔分支均通畅,术前灌注不良"高危"亚型共15支,14支术后改善。所有患者真腔体积较术前有明显扩大,术后真腔体积占比大于70%的患者达89.5%(17/19)。结论:主动脉夹层近端手术联合远端AERD置入手术的一期全程修复方案,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其初期结果令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