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瞬时受体电位粘脂素1介导细胞自噬在远端缺血后处理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远端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脑卒中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的保护作用及最佳干预时间,初步探讨RIPostC脑保护的相关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栓塞2 h后再灌注,依据RIPostC开始干预时间将36只Sprague 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立即干预组(RIPostC-0 h组)、2 h后干预组(RIPostC-2 h组)、6 h后干预组(RIPostC-6 h组)和12 h后干预组(RIPostC-12 h组)。RIPostC进行4个循环,每个循环5 min。再灌注24 h后采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荧光定量PCR检测瞬时受体电位粘脂素1(TRPML1)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检测TRPML1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6组大鼠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p62以及TRPM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 = 4.640、9.968、10.211、83.414、32.074、8.234、172.232、27.462,P均< 0.05)。与I/R组比较,各RIPostC组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p62蛋白均显著降低(P均< 0.05);而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以及TRPM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RIPostC-0 h组TRPML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更明显(P均< 0.05)。此外,RIPostC-0 h组、RIPostC-2 h组、RIPostC-6 h组脑梗死体积均较RIPostC-12 h组减少更明显(P均< 0.05)。结论:RIPostC可显著减少大鼠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在I/R之后立即实施效果最佳,RIPostC的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TRPML1提高脑I/R区的自噬水平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远端缺血后处理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 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效果及其对促炎—抗炎平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远端缺血后处理(RIPC)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在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的效果及体内促炎—抗炎平衡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3年5月—2017年9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收治的THS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n=57)和对照组(n=57).所有患者均在PIC-CO监测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选择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等促炎因子和IL-10、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IL-4等抗炎因子进行分析.结果 RIPC 组患者晶体液、胶体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 135. 21 ± 442.35)ml vs. (2 563.92 ±610.52)ml,t=4.293,P<0.001;(645.23 ±221.23)ml vs. (783.76 ±98.83)ml,t=4.316, P<0. 001]. T1时RIPC组患者LCR明显高于对照组(13. 54% ± 2. 88 % vs. 7. 25% ± 3. 14% ,t=11. 14,P<0. 001).2组患者MAP和GEDVI均明显升高(RIPC组:t=3. 359、7. 354,P<0. 001;对照组:t=2. 373、2. 690,P<0.01),而RIPC组SVRI明显降低(t=8. 601,P<0. 001),对照组EVIWI明显升高(t=3. 391,P<0. 001);T1 时RIPC组患者SVRI、GEDVI和EVLW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6. 291、2. 668、1. 980,P<0. 05);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明显低于对照组(t=6. 227、14. 856、16. 506,P均<0. 001),而抗炎因子(IL-10、TGF-β和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t=20.280、6.307、18. 877,P 均 <0. 001);相关性分析提示 RIPC 与△IL-1β 和△IL-10 明显相关(r = -0.633、r=0. 661).结论 RIPC干预有助于提高TIS患者在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同时进一步改善TIS患者体内促炎—抗炎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氯胺酮麻醉致发育期大鼠脑细胞形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氯胺酮麻醉导致的发育期大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64只SD新生乳鼠(5日龄),体重为8~12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氯胺酮组(KTM组)、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氯胺酮组(RIPC+KTM组).C组于大鼠出生第7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1),间隔2h 1次,共6次;RIPC组于大鼠出生第5天行右后肢缺血5min,再灌注5min预处理共4个循环,48h后处理同C组;KTM组于大鼠出生第7天腹腔注射20mg·kg-1氯胺酮,间隔2h,共6次;RIPC+KTM组于出生5天乳鼠行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48h后处理同KTM组.四组于腹腔注射完成24h后每组取10只乳鼠麻醉处死取脑,采用HE和尼氏染色观察乳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该区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HE和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RIPC组神经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神经细胞数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M组和RIPC+KTM组海马CA1区细胞极性差,排列稀疏,神经细胞数量较C组减少(P<0.01).与RIPC组比较,KTM组和RIPC+KTM组海马CA1区细胞极性差,排列稀疏,神经细胞数量减少(P<0.01);与KTM组比较,RIPC+KTM组神经细胞极性较好,神经细胞数量增多(P<0.01).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RIPC组内质网和线粒体稍肿胀,其余结构无明显改变;KTM组神经细胞核膜皱缩凹陷,胞浆细胞器稀疏,结构异常;RIPC+KTM组神经细胞核膜清晰完整,胞浆细胞器较致密,但细胞器结构存在不同程度损伤.与KTM组比较,RIPC+KTM组神经细胞核膜清晰完整,胞浆细胞器较致密,细胞器结构损伤稍轻.结论 氯胺酮多次注射可致发育期大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异常,数量减少,RIPC可减轻氯胺酮对发育期大鼠大脑神经细胞形态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一种复杂、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肠I/R损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基因、miRNAs及信号轴在肠I/R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肠I/R诊断方法有基于探针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核磁共振光谱分析尿代谢谱、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血流参数、检测血清学标志物等.肠I/R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抗炎、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调节相关免疫反应、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改善远端器官损伤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尼可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影响及远期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目前最为显著的治疗手段.但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开通并不意味着血流灌注的恢复.有研究表明,接受PCI术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中有5%~50%出现慢血流及无复流(NR/SF)现象[1].目前,对于NR/SF的治疗,包括冠脉内注射腺苷、冠脉内注射硝普钠、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术前及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等药物治疗,以及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血栓抽吸及远端保护装置等非药物措施.但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药物或器械可以完全预防NR/SF的发生[2].近年来,尼可地尔作为一种可以改善心肌微循环的药物受到关注,本篇通过搜索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对PCI术中NR/SF的防治及在急诊PCI术围手术期,给予尼可地尔对ACS患者PCI术中NR/SF的影响及远期的心脏保护作用的评价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肢体缺血后处理改善脑梗死预后和认知障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 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 d组、RIPostC 14 d组和对照10d组、对照14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d时、14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4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 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C 10 d组和RIPost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0.05);Mo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0.05).与RIPostC 10 d组相比,RIPost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C 10 d和14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C治疗10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脂肪因子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概述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全世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目前,药物溶栓、介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血管再通和心脏辅助技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再通技术使缺血区域动脉血流重新恢复的同时也使心肌组织面临"二次打击",表现为心肌细胞坏死、组织结构紊乱和器官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即心肌缺血再灌注(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MI/R)[1]损伤. MI/R 损伤是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氧自由基释放,细胞内钙超载,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损伤,细胞凋亡均参与了MI/R损伤,最终表现为毛细血管阻塞,心肌有效再灌注血流不足、心肌电活动紊乱和心功能不全等[2-3]. 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且降低心肌对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脂肪因子失衡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4]. 尽管目前已有部分报道证实心脏缺血预处理、后处理,靶向药物干预和四肢等远端缺血预适应可减轻MI/R损伤,但临床上尚没有成熟、有效的干预手段可以减少MI/R损伤[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RNA参与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心肌血流恢复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导致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远端缺血预处理和相关药物等治疗策略可保护心肌组织免受继发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具有改善患者预后的巨大潜力,但治疗策略中发挥作用的介质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微RNA在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远端缺血预处理和相关药物等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并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发挥心脏保护效应,为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线粒体介导远端缺血后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线粒体作为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键靶点,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远端缺血后处理能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缓解线粒体损伤,改善其功能紊乱有关系,机制涉及细胞色素C/caspase、线粒体自噬、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等四个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通过线粒体自噬减轻大鼠局灶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通过线粒体自噬减轻大鼠局灶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105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组(B组)、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等渗NaCl溶液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组(D组),每组各21只大鼠.假手术组仅暴露和游离右侧颈动脉,A、B、C、D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C、D组大鼠于再灌注开始夹闭双侧股动脉实行3个循环的10 min缺血/10 min再灌注,C、D组大鼠在缺血前5 min分别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等渗NaCl溶液和3 mg/kg的Mdivi-1.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量表(NDS)评分、脑梗塞体积百分比、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比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的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未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塞.A、B、C、D组大鼠NDS评分[(2.8±0.6)、(1.6±0.4)、(1.6±0.5)、(2.5±0.5)分]和脑梗塞体积百分比[(48±3)%、(28±4)%、(28±4)%、(41±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237、53.278,P均<0.001),且B、C组大鼠NDS评分和脑梗塞体积百分比均较A、D组显著降低(P均<0.05).假手术组、A组、B组、C组及D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2.3±0.8)%、(54.6±5.2)%、(29.3±3.1)%、(29.8±3.3)%、(51.2±4.5)%]、LC3-Ⅱ/Ⅰ比值[(0.13±0.03)、(0.32±0.05)、(0.53±0.06)、(0.48±0.08)、(0.35±0.06)]、SOD[(168±19)、(92±13)、(162±21)、(165±23)、(94±15)U/mg]、丙二醛[(4.22±0.28)、(8.41±0.42)、(5.14±0.27)、(5.26±0.31)、(7.93±0.44)nmol/mg]及15-F2t-Isoprostane[(179±86)、(389±105)、(208±89)、(215±85)、(364±103)mg/g]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658、32.358、59.677、46.195、193.962,P均<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B、C、D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LC3-Ⅱ/Ⅰ比值、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A、D组大鼠SOD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均<0.05);与A、D组比较,B、C组大鼠LC3-Ⅱ/Ⅰ比值和SOD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增加线粒体自噬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