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Lee分型的正常成年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的改良分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正常成年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X线影像学形态特征,以及基于Lee分型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良分型系统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招募2020年5月—2023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140名健康成年国人志愿者,收集其标准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其中男59例、女81例,年龄18~49(32.9±10.4)岁。(1)利用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对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腰椎水平线(H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等参数进行X线影像测量;(2)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进行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3)基于Lee分型系统,根据HLL的具体位置制定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良分型系统,对比分析不同的改良分型间上述参数测量值的差异;(4)对比改良分型与Roussouly分型的读片时间(s)。结果:(1)本组140名志愿者各参数X线测量值如下:TK为25.7°±8.6°,LL为48.4°±10.8°,SS为35.0°±8.1°,PT为9.7°±7.1°,PI为44.7°±10.3°。(2)脊柱-骨盆各参数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LL与PI、LL、PT、SS均呈正相关( r=0.514、0.503、0.211、0.169, P值均<0.05),HLL与TK呈负相关( r=-0.189, P=0.025);PI与SS、LL、PT均呈正相关( r=0.727、0.528、0.622, P值均<0.001);LL与SS、TK呈正相关( r=0.827、0.410, P值均<0.05),与PT呈负相关( r=-0.176, P=0.037);TK与PI、SS、PT以及SS与PT均无相关性( P值均>0.05)。(3)根据HLL的位置建立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良分型系统共分为4型:Ⅰ型,HLL低于L 4/5椎间隙,占3.6%(5/140);Ⅱ型,HLL经过L 4椎体及L 4/5椎间隙,占39.3%(55/140);Ⅲ型,HLL经过L 3椎体及L 3/4椎间隙,占45.7%(64/140);Ⅳ型,HLL高于L 3上终板,占11.4%(16/140)。PI、SS自Ⅰ型至Ⅳ型逐渐递增,LL自Ⅰ型至Ⅲ型逐渐递增、至Ⅳ型则有下降,PT值在Ⅰ型最高、Ⅱ型最低,TK值则在Ⅰ型最低、Ⅱ型最高。4个分型间PI、SS、LL、PT、TK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36.99、38.91、13.48、12.25、8.52, P值均<0.05值)。组间两两比较:Ⅰ、Ⅱ型分别与Ⅲ、Ⅳ型间PI比较,Ⅰ型分别与Ⅱ、Ⅲ、Ⅳ型间的SS及LL比较,Ⅰ型与Ⅱ型间PT比较,Ⅱ型分别与Ⅲ、Ⅳ型间SS,Ⅱ、Ⅲ型分别与Ⅳ型间TK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各指标不同分型间其他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改良分型系统的读片时间为3~8(4.99±0.91)s,少于Roussouly分型的9~19(14.12±2.1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48, P<0.001)。 结论:随着腰椎水平线下移,脊柱-骨盆序列将出现骶骨倾斜及腰椎前凸角减小、下腰弯组成椎体的数量减少等特点。根据HLL位置建立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良分型系统,其方法容易掌握,读片时间短、准确性高,可作为外科医生在退行性腰椎融合手术中恢复腰椎前凸和矢状位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lateral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L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可行性及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侧前方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40例退行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男17例,女23例;年龄(65.4±7.2)岁(范围51~84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腰背部疼痛,其中22例(55.0%)患者存在下肢疼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16例(40.0%)患者侧凸主弯凸向右侧,24例(60.0%)患者侧凸主弯凸向左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畸形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侧凸主弯凸向右侧者均采用左侧入路;24例侧凸主弯凸向左侧,其中6例凹侧(右侧)冠状位CT示有骨赘存在并融合者采用右侧入路,余采取左侧入路。单节段融合8例(20.0%),双节段12例(30.0%),三节段16例(40.0%),四节段4例(10%)。22例存在下肢神经损害症状者中6例需要二期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5±37) min(范围130~345 min),术中出血量(100±16.2) ml(范围10~50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4.5)个月(范围6~24个月)。术前VAS评分为(5.7±1.0)分,术后第1天改善至(3.5±0.7)分,末次随访时为(1.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22.229, P< 0.001)。术前ODI为79.9%±9.3%,术后第1天为51.6%±8.9%,末次随访时为11.7%±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70.411, P<0.001)。术前SF-36为(68.6±5.3)分,术后第1天为(78.4±5.5)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109.9±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 736.486, P< 0.001)。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27.8°±14.1°,术后第1天矫正为7.5°±3.5°,末次随访时维持在8.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51, P<0.001);术前椎间隙高度为(10.9±2.1) mm,术后第1天为(15.3±3.4) 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5±5.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06, P<0.001)。24例(60.0%)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前侧疼痛或麻木,4例(10.0%)患者出现股四头肌无力;除2例患者术后3个月大腿前侧麻木仅减轻未完全消失外,余26例患者症状均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末次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满意融合,未出现不融合情况。 结论:腰椎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操作简单,短期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判定退变性腰椎侧凸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性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不同观察者对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一致率。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44例,年龄51~78(61.5±8.1)岁。由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观察者1)、主治医师(观察者2)、住院医师(观察者3)各1位分别对70例患者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中腰椎主弯的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进行判定,每位观察者判定2次,2次判定间隔2 d。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以第1次判定结果为准。记录3位医师判断DLS患者腰椎主弯的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判定结果及一致率。采用Cohen’s Kappa相关系数评价3位观察者内判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Fleiss’s Kappa相关系数评价观察者之间判断结果的一致性。观察者内判定结果一致率为前后2次判定完全一致的百分比,观察者间一致率为3位观察者判定结果完全一致的百分比。结果: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一致性:观察者1的Kappa值分别为0.766、0.807和0.837,一致率分别为87.1%、90.1%和92.9%;观察者2的Kappa值分别为0.733、0.701和0.727,一致率分别为87.1%、84.3%和88.5%;观察者3的Kappa值分别为0.661、0.639和0.671,一致率分别为82.5%、81.4%和81.4%。3位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的一致性均为良好;判定中立椎、稳定椎,观察者1均为优秀,观察者2、观察者3均为良好。观察者内判定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观察者1>观察者2>观察者3。观察者间判定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448、0.200和0.353,一致率分别为58.6%、38.6%和54.3%。观察者间判定上端椎一致性一般,稳定椎一致性较差,中立椎一致性差;判定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的一致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上端椎>稳定椎>中立椎。结论:在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判定DLS患者腰椎主弯上端椎、中立椎和稳定椎,观察者内判定的一致性均较好,一致率均较高;而观察者间判定的一致性和一致率均不理想,可能与不同观察者的经验、水平不同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椎前路记忆加压固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记忆加压固定器与钛板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活动度及应力的影响。方法:有偿募集1名成年男性志愿者,排除颈椎畸形、骨折、感染等疾病后,行C 3~C 7薄层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三维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生理状态下的完整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将C 5-6椎间盘切除后置入椎间融合器,前方应用钛板或颈椎前路记忆加压固定器辅助固定,从而建立钛板固定和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的三椎有限元模型。将三种模型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6.0,加载垂直向下的轴向73.6 N载荷模拟头重及1. 0 N·m的扭矩模拟颈椎前屈、背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运动,比较完整模型、钛板固定与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后相邻节段椎间盘活动度和应力变化。 结果:所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六种工况下的椎间盘活动度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相似,证明模型有效。在相邻C 4,5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六种工况活动度分别为:完整模型3.9°、4.2°、3.7°、3.7°、2.2°和2.2°,钛板固定4.6°、4.7°、4.3°、4.4°、3.3°和3.1°,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4.4°、4.3°、4.0°、4.2°、2.8°和2.7°;不同工况下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分别为:完整模型1.81、1.60、3.99、2.06、3.63和3.41 MPa,钛板固定1.86、1.67、4.21、2.16、3.82和3.63 MPa,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1.84、1.64、4.17、2.14、3.78和3.58 MPa。在相邻C 6,7节段六种工况活动度分别为:完整模型3.1°、3.2°、2.5°、2.5°、1.2°和1.3°,钛板固定4.2°、3.7°、3.4°、3.0°、2.1°和2.2°,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3.5°、3.3°、2.5°、2.7°、1.8°和1.9°;不同工况下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分别为:完整模型0.45、0.66、1.12、0.85、0.84和0.82 MPa,钛板固定0.62、0.93、1.55、1.24、1.44和1.27 MPa,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0.61、0.92、1.54、1.22、1.07和1.24 MPa。钛板固定术后相邻节段各个方向活动度及椎间盘压力均高于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 结论:颈椎前路记忆加压固定器较钛板固定对相邻节段椎间盘的活动度及应力影响较小,一定程度上可减缓相邻节段退变的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中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中椎间融合器高度对不同退变程度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融合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建立下腰椎(L 3~S 1)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L 3,4节段构建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退变节段,在L 4,5节段模拟进行OLIF手术,并分别植入高度为8、10、12、14 mm的融合器;施加7.5 N·m力矩使腰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分析融合器高度变化对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最大应力及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的影响。 结果: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的最大应力随着融合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一趋势在中、重度退变组不明显。植入四种不同高度(8、10、12、14 mm)的融合器后,L 3,4节段均在后伸时ROM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68°、2.71°、2.94°和2.98°,中度退变组为2.33°、2.37°、2.41°和2.49°,重度退变组为1.94°、1.99°、2.14°和2.21°。L 3-4椎间盘均在右侧弯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3.95 MPa、24.60 MPa、24.90 MPa和25.34 MPa,中度退变组为25.57 MPa、25.60 MPa、25.82 MPa和25.89 MPa,重度退变组为25.95 MPa、25.99 MPa、26.48 MPa和27.13 MPa。L 3,4节段关节突软骨均在后伸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15.87 MPa、15.78 MPa、16.29 MPa和16.43 MPa,中度退变组为15.97 MPa、16.31 MPa、16.53 MPa和17.79 MPa,重度退变组为16.17 MPa、16.49 MPa、16.95 MPa和17.35 MPa。 结论: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轻度腰椎退变患者,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不宜过度撑开;而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中、重度腰椎退变患者,建议选择椎间融合器高度较原椎间隙高度增加0~2 mm即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总结关于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和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检索指南网站、循证数据库及中英文综合数据库中关于退行性脊柱畸形自我管理的文献,包括指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结合本领域专家判断,对符合质量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指南1篇、专家共识1篇,临床决策2篇,系统评价5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从健康教育、运动管理、支具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4个方面总结了30条最佳证据。结论:总结了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指导患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管理,以期改善疾病相关临床结局,提高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融合效能的生物力学与组织学评价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和组织学评价分析棘突间撑开融合(ISDF)装置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棘突间融合能力。方法:实验动物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实验动物中心购置,周龄8~9周,平均体重25 kg。15只小型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减压术组及ISDF固定减压术组3组,每组5只。假手术组单纯切开显露椎板缝合,减压术组接受单侧半椎板减压,ISDF固定减压术组实施单侧半椎板减压+ISDF固定。ISDF装置植骨槽填充单纯的骨移植材料。实验动物饲养6个月后处死,获得相应的腰椎标本。将样本固定在脊柱测试系统上,通过多轴机器人系统测试手术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的活动度。ISDF固定术组ISDF装置样本包埋后进行硬组织切片,用苏木精-伊红和甲苯胺蓝染色评估新骨形成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减压术组椎间活动度前屈增加61.6%,后伸增加44.7%,左侧屈增加65.0%,右侧屈增加49.6%,左旋转增加83.8%,右旋转增加64.2%( P<0.05);与减压术组相比,ISDF固定减压术组的椎间活动度在前屈减少40.0%,后伸减少21.3%,左侧屈减少31.7%,右侧屈减少22.3%,左旋转减少28.7%,右旋转减少35.3%( P<0.05)。6个月后,ISDF固定减压术组样本的组织学切片染色可观察到明确的骨组织形成。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大面积新骨形成,苏木精-伊红染色可以观察到深染成骨细胞及骨组织。 结论:ISDF装置的置入为促进棘突间骨性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稳定性,发生在ISDF装置植骨槽内的成骨为棘突间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退行性腰椎侧凸畸形椎旁肌变性及其与腰椎后凸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的变化,以及其与腰椎后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为(65.4±5.6)岁(范围52~83岁)。腰椎侧凸伴后凸畸形(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coliosis,LDK)患者35例(DLS+LDK组),年龄(64.6±5.4)岁(范围52~75岁);单纯腰椎侧凸患者32例(DLS组),年龄(66.2±5.8)岁(范围55~83岁)。应用Image J 1.51k(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通过MRI测量L 1~S 1椎间盘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脂肪浸润面积百分比(percentage of fat infiltration area,FIA%)。记录两组患者侧弯方向、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情况,分析椎旁肌的变化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DLS+LDK组患者TLK、LL、SVA分别为11.85°±7.89°、-9.35°±8.70°和(70.16±76.94)mm,均大于DLS组7.47°±5.06°、-26.46°±10.26°和(39.45±38.18)mm( t=2.73, P=0.008; t=7.38, P<0.001; t=2.10, P=0.041)。DLS+LDK组患者TK、PI、SS分别为16.36°±13.52°、42.49°±11.70°和11.89°±10.03°,均小于DLS组23.60°±10.23°、49.38°±11.92°和21.21°±8.28°( t=2.45, P=0.017; t=2.38, P=0.020; t=4.13, P<0.001)。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和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LS+LDK组L 1-2、L 2-3和L 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分别为(1 328.36±339.16)mm 2、(1 331.98±305.76)mm 2和(1 253.58±275.86)mm 2,均小于DLS组(1 564.16±312.68)mm 2、(1 574.80±325.92)mm 2和(1 427.18±278.82)mm 2( t=0.40, P=0.004; t=0.81, P=0.002; t=0.31, P=0.013)。DLS+LDK组L 1-2、L 2-3、L 3-4和L 4-5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225.07±59.80)mm 2、(228.38±87.44)mm 2、(436.40±117.99)mm 2和(666.55±184.13)mm 2,均小于DLS组(264.28±44.27)mm 2、(384.85±75.52)mm 2、(576.10±109.92)mm 2和(801.52±145.83)mm 2( t=0.21, P=0.004; t=0.42, P=0.001; t=0.52, P=0.001; t=0.37, P=0.002)。两组患者所有腰椎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FI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 1-2、L 2-3和L 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和L 1-2、L 2-3、L 3-4和L 4-5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与LL呈负相关( r=-0.37, P=0.002; r=-0.34, P=0.005; r=-0.21, P=0.049; r=-0.34, P=0.005; r=-0.61, P<0.001; r=-0.65, P<0.001; r=-0.55, P<0.001),与SS呈正相关( r=0.42, P<0.001; r=0.37, P=0.002; r=0.27, P=0.027; r=0.38, P=0.001; r=0.53, P<0.001; r=0.46, P=0.001; r=0.42, P<0.001)。两组患者L 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和L 1-2、L 2-3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与PI呈正相关( r=0.25, P=0.039; r=0.33, P=0.006; r=0.35, P=0.004)。两组患者所有腰椎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FIA%与脊柱矢状位及骨盆参数均无相关性。 结论:退行性腰椎侧凸伴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椎旁肌肉萎缩更为明显,可能与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减小有关。PI较小的腰椎侧凸患者更易导致椎旁肌萎缩,致腰椎前凸丧失加重,最终引发腰椎后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退行性腰椎侧凸冠状面失衡新分型及优先-匹配矫正方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介绍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脊柱整体冠状面形态异常(global coronal malalignment,GCM)的新分型并分析基于此分型的优先-匹配矫正技术减少术后冠状面失衡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0 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382 例 DLS患者的 GCM,其中男 52 例,女 330 例;平均年龄(65.3±2.4)岁.将 GCM 分为 1 型和 2 型,以腰弯为核心弯的 GCM 为 1 型,以腰骶弯为核心弯的 GCM 为 2 型.其中对冠状面躯干偏移贡献更大的弯被定义为核心弯,优先-匹配矫形理念的基本原则即优先并充分矫正核心弯.手术患者接受优先-匹配矫正手术或传统矫正手术.分析新分型的可靠性,比较不同分型和分组间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可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分型具有较好的组内和组间可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d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75].1 型患者占 42.4%,2 型患者占 57.6%.相比于 1 型患者,2 型患者具有较大的腰骶弯 Cobb's 角[(17.9±3.4)° vs.(7.5±3.0)°,P<0.001]和 L4 tilt[(18.7±4.2)° vs.(11.6±4.4)°,P<0.001].118例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其中 55 例接受优先-匹配矫正技术,63 例接受传统矫正技术.30 例患者在平均随访(15.0±2.1)个月后出现冠状面失衡,16.7%为 1 型 GCM,83.3%为 2 型 GCM.接受优先-匹配矫正和传统矫正患者术后冠状面失衡的发生率分别为 7.3%和 41.3%(P<0.001).结论 DLS 患者 GCM 新分型基于侧弯对 G7 铅垂线(G7 plumb,C7PL)偏移的贡献距离.以腰弯为核心弯的 GCM 为 1 型,以腰骶弯为核心弯的 GCM 为 2 型.基于新分型的优先-匹配矫正技术被证实能够显著减少 DLS矫形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性与骨盆倾斜方向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性与骨盆倾斜(pelvic obliquity,PO)方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至2021 年 1 月于我院接受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 71 例 DLS 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固定节段数、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UIV)、远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截骨方式等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终末随访相关影像学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主弯 Cobb's 角(main curve Cobb,MC Cobb),腰骶半弯(lumbosacral fractional curve,LFC),L4 倾斜角(L4 tilt),L5 tilt,躯干倾斜(trunk shift,TS)即 C7 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至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水平距离.PO 低髂嵴侧定义为 PO 方向.C7PL 位于 PO 低髂嵴侧时定义为 TS/PO 方向一致,TS 为正值,C7PL 位于 PO 高髂嵴侧时定义为 TS/PO 方向不一致,TS 为负值.根据矫形术后患者 TS 绝对值<3 cm或≥3 cm分为冠状面平衡组(coronal balance group,CB group)和冠状面失衡组(coronal imbalance group,CIB group),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上述影像学参数.再根据终末-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性分为 3 组,A组:C7PL朝向 S1 中心位移>1 cm;B组:C7PL位移绝对值≤1 cm;C组:C7PL偏离 S1 中心位移>1 cm.比较术后至终末随访的影像学参数,采用相关性分析影响术后随访过程中冠状面平衡变异性的可能因素.结果 71 例 DLS 患者经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后,MC Cobb 矫正率(70.5±14.2)%;LFC 矫正率(64.9±20.7)%;术前 CIB 发生率由 23.9%增至 35.2%.术后平衡组与失衡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融合节段数、随访时间、UIV及 LIV选择、是否截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 LFC、术后 L4 tilt、术后 POA,术前、术后 TS/PO 方向一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 MC Cobb、术前L4 tilt、术前及术后 L5 tilt、术前 TS、术前 POA,术后 LF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至终末随访期间冠状面平衡变异性情况分组,3 组术后 TS 及终末随访 TS、术后 POA、术后 TS/PO 方向一致性及终末TS/PO 方向一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终末随访 MC Cobb、LFC、L4 tilt、L5 tilt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终末随访 TS 和 POA 较术后有明显改善,B 组终末随访 TS、POA 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 组终末随访 TS 较术后有明显加重(P=0.007)、终末随访 POA 较术后有明显改善(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 3组终末-术后 TS和 POA进行 Pearson相关性分析,仅 A组终末-术后 TS与 POA呈正强相关(r=0.807,P=0.000);B组、C组及终末-术后 ΔTS与 ΔPOA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 TS/PO方向一致可能是影响术后即刻 CIB 恢复的影响因素;随访期间冠状面平衡自我矫正受术后 TS/PO 方向一致性差异影响,术后 TS/PO 方向一致有利于冠状面平衡自我矫正,而术后 TS/PO 不一致不利于冠状面平衡自我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