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心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中年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心率恢复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经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为患有中重度OSAS的中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及行为能力的培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度为60%~75%峰值功率的有氧训练以及60%~80%最大重复10次所使用重量(10RM)的抗阻训练,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为30 min,每个项目间或同一项目中可休息5 min,抗阻运动每个训练动作重复8~10次,共3组,每组间可休息5 min;每次联合运动60 min,每周训练3次,共12周。分别于入组时(训练前)及训练12周结束后(训练后),对2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采集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 2)等PSG评估指标,并记录患者的峰值摄氧量(VO 2peak)、峰值功率、无氧阈等运动能力指标以及患者CPET终止后第1、2、3分钟坐位心率恢复数(HRR),记为HRR-1、HRR-2、HRR-3。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的各项观测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①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AHI[(21.19±5.43)次/h]、ODI[(24.36±5.92)次/h]和L-SaO 2值[(83.65±5.24)%]与组内训练前[(27.55±6.12)次/h、(30.51±6.75)次/h和(79.26±6.43)%]及对照组训练后[(28.25±6.74)次/h和(29.81±6.53)次/h和(79.03±6.44)%]比较,均有明显改善( P<0.05)。②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VO 2peak[(18.92±3.63) ml/(kg·min)]、峰值功率[(94.18±16.26)W]和无氧阈[(13.10±3.35) ml/(kg·min)]与组内训练前[(15.62±3.87) ml/(kg·min)、[(83.37±13.61)W]和(10.23±2.15) ml/(kg·min)]及对照组训练后[(15.34±3.45) ml/(kg·min)、[(80.14±14.57)W]和(10.02±3.18)]比较,均有明显提升( P<0.05)。③训练后患者的心率恢复方面,观察组的HRR-1、HRR-2和HRR-3均高于组内训练前及对照组训练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有氧联合抗阻运动能明显提高中年中重度OSAS患者的运动能力,并改善其心率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特点及中间片段心房利钠肽原临床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特点及中间片段心房利钠肽原(MR-proANP)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选择2019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的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心衰组)56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49例,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在运动前静息时采集血浆并检测MR-proA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含量。结果:心衰组患者的NT-proBNP375(236~541)ng/L、MR-proANP 78(52~215)pmol/L的水平高于对照组的31(22~130)ng/L和14(10~23)pmol/L( P<0.05)。心衰组患者中,心功能Ⅲ级(23例)患者MR-proANP水平228(121~436)pmol/L较心功能Ⅱ级(33例)患者60(50~92)pmol/L高( χ2=0.256, P<0.01),NT-proBNP水平375(245~743)ng/L比382(220~540)ng/L( χ2=10.949, P>0.05)。心衰组患者的无氧阈、峰值氧摄取量、峰值氧摄取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峰值氧脉搏较对照组降低( P<0.05),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升高( P<0.05);线性相关性分析提示,心衰组的MR-proANP、NT-proBNP与无氧阈、峰值氧摄取量、峰值氧摄取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峰值氧脉搏均呈负相关( P<0.05),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呈正相关( P<0.05),其中MR-proANP与峰值氧摄取量的相关强度( r=0.791)最高。 结论:老年HFpEF患者的运动耐力和摄氧能力较健康人下降,心肺储备功能降低;心功能Ⅱ~Ⅲ级的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的血浆MR-proANP水平的高低可反映出心功能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肺运动试验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一种整体评估心肺功能的无创工具,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CPET的主要测量指标包括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氧通气当量、最大摄氧量、无氧阈、静息代谢当量等,可用于包括儿童运动性呼吸困难、囊性纤维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疾病等疾病患儿的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及影响因素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措施。现主要介绍CPET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肺功能及心血管风险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MAFL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PA)和心肺适能(CRF)对心血管风险评分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此类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28例T2DM合并MAFLD患者,分为低PA组及中高PA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生化指标、能量代谢指标、运动心肺指标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差别,并通过相关及回归分析探讨除传统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因素外,PA、CRF及其他因素对此类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结果:低PA组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高于中高PA组,而最大摄氧量(VO 2max)、无氧阈明显低于中高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与PA及VO 2max呈明显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A及7项广泛焦虑障碍量表(GAD7)是影响VO 2max的独立相关因素,而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VO 2max是影响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体力活动的减少及心肺功能的下降是增加T2DM合并MAFLD患者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心脏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有助于提高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但LVAD植入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仍低于心脏移植。LVAD植入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原因包括:患者不适症状、手术并发症、再住院率较高、体力活动限制以及负面心理情绪等。心脏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运动能力、降低再住院风险等,有助于提高LVAD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LVAD植入患者的运动处方包括有氧耐力训练、步行训练、轻~中度阻力训练、体操训练等,运动训练强度应控制在第一通气阈值(无氧阈)、50%的峰值耗氧量或自我劳累程度Borg量表12~14分水平。目前LVAD植入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小细胞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耐量及通气效率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运动耐量和通气效率的特点。方法:根据胸外科数据库和电子病例资料筛选出合并T2DM的NSCLC患者(48例),使用倾向性评分法在病例中1∶1匹配出单纯肺癌患者(48例),据此分为合并T2DM组及未合并T2DM组,且所有患者行肺切除术前完成心肺运动试验(CPET),另择同期行CPET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24例),对CPET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静态肺功能指标、CPET核心指标、运动耐量及心率恢复指标和通气效率及气体交换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合并T2DM和未合并T2DM组的峰值摄氧量(VO 2peak)、无氧阈(AT)及峰值氧脉搏(peak O 2pulse)均降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 2slope)及最低值(VE/VCO 2nadir)均上升( P<0.01);与未合并T2DM组相比,合并T2DM组VO 2peak、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 2/kg)及最大功率(WRpeak)均降低,VE/VCO 2slope、VE/VCO 2nadir均升高(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AT和峰值运动时,2组NSCLC患者的VO 2和VCO 2均下降( P<0.05),且峰值时合并T2DM组较未合并T2DM组更低( P<0.05)。热身和AT时,2组NSCLC患者的HR值较健康对照组高,与健康对照组和未合并T2DM组相比,合并T2DM组在恢复期1~3 min内心率下降减慢(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T和峰值时2组NSCLC患者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 2)上升( P<0.05);在热身和AT时,2组NSCLC患者的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均下降( P<0.05),合并T2DM组在峰值时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未合并T2DM组相比,合并T2DM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绝对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MVV%,PEF%)、用力肺活量绝对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均下降( P<0.05),且未合并T2DM组较健康对照组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健康人相比,NSCLC合并T2DM的运动耐量及运动时通气效率均下降,未合并T2DM组的运动耐量下降,通气效率大致正常;CPET可为NSCLC合并T2DM患者肺切除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相关性ICU重回可视化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预测因素,构建适合临床评估的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预测模型并构建列线图。方法: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期间所有普胸外科及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首次入住ICU的患者,基于《成人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风险评估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在患者转出ICU时收集包括意识水平、有效咳嗽、咽反射等18个变量资料,并前瞻性观察患者在同一住院周期内是否发生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采取Lasso回归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方法筛选预测因素,构建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预测模型并构建列线图。C指数、H-L拟合优度检验、一致性校准图与决策性曲线分析验证模型区分度、一致性以及临床有用性。Bootstrap重采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最终纳入811例患者,23例患者发生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重回率为2.84%。男性、年龄≥60岁、深呼吸、有效咳嗽、心率<50次/min或>110次/min及通气支持时间≥36 h是呼吸相关性ICU重回的六大危险预测因素。模型C指数为0.894(95% CI:0.813~0.975)。模型内部验证C指数为0.866。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 χ2=8.20, P=0.41。模型临床有用性阈概率值为0.01~0.6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一致性,通过呼吸相关性ICU重回列线图获得重回风险因素,临床医务人员能够准确快速识别ICU重回高风险患者,帮助临床选择最佳ICU转出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代谢综合征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及心肺适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低体力活动水平代谢综合征(MS)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血压及心肺适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低体力活动水平M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保持原有饮食及生活习惯不变,不给予任何特殊干预;观察组每天进行1~2次,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或慢跑等),运动速度不低于81 m/min,每天总运动步数>10000步,每周运动天数不少于5 d。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对比分析2组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血压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多项人体测量学指标[如腰围(WC)、腰高比(WHtR)、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比(BFP)等]均明显改善( P<0.05);静息状态时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降低( P<0.05);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均明显增加( P<0.05);CPET试验时峰值摄氧量(PeakVO 2)、峰值每千克体重摄氧量(PeakVO 2/kg)、峰值氧脉搏(PeakVO 2/HR)、无氧阈时摄氧量(VO 2@AT)均明显增加( P<0.05),VE/VCO 2斜率明显降低( P<0.05)。 结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低体力活动水平MS患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代谢状态及心肺适能水平,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矫正术后心肺运动功能评估的初步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评估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在心脏矫正术后的心肺运动功能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21年3月1日至6月30日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的心脏矫正术后患儿136例。根据手术方式将纳入患儿分为双心室矫正组(75例)和单心室矫正组(61例)。根据病种复杂程度,将双心室矫正组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简单CHD亚组(35例)和复杂CHD亚组(40例)。收集纳入患儿的CPET参数,包括最大摄氧量(VO 2 max)、最大单位体重摄氧量(VO 2/kg max)、无氧阈(AT)时单位体重摄氧量(VO 2/kg@AT)、最大氧脉搏(O 2/HR max)、心率储备(HRR)、最大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 2 max)、变时性指数(CI)、运动峰值后1 min心率恢复(HRR at 1 min)、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 2 slope)、单位体重氧摄取效率斜率(OUES/kg)及运动振荡通气(EOV)等。比较不同矫正术式患者的CPET参数,在双心室矫正组中进行亚组分析,比较简单CHD亚组和复杂CHD亚组患者的CPET参数;并将双心室矫正组患者的CPET参数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对CPET参数间相互关系进行识别。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6例CHD术后患儿,年龄(9.4±3.1)岁(范围6.2~16.0岁),男性84例(61.8%)。所有患儿均安全完成CPET检查,无严重循环异常。与单心室矫正组比较,双心室矫正组患儿的VO 2/kg max[(32.6±6.9)ml·kg -1·min -1比(23.5±5.9)ml·kg -1·min -1, P<0.001],O 2/HR max[(7.24±2.93)ml/次比(6.35±2.17)ml/次, P=0.030],HRR at 1 min[(32.5±13.9)次/min比(26.3±12.5)次/min, P=0.036],OUES/kg(36.9±8.8比29.7±11.8, P=0.001)更高,VE/VCO 2 slope(29.1±5.20比35.1±8.0, P<0.001),EOV发生率[32.0%(24/75)比57.4%(31/61), P=0.027]更低。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简单CHD亚组比较,复杂CHD亚组的VE/VCO 2 slope、EOV发生率更高,VO 2/kg max、O 2/HR max、HRR at 1 min、OUES/kg更低( P均<0.05)。双心室矫正术后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参数较正常参考值差。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O 2/kg@AT和VO 2/kg max( r=0.86, P<0.001)、VO 2/kg max和OUES/kg( r=0.63, P<0.001)、HRR和CI( r=0.91, P<0.001)、VE/VCO 2 slope和PetCO 2 max呈强相关( r=1.00, P<0.001)。 结论:单心室矫正术后患儿的运动心肺功能弱于双心室矫正术后者,双心室矫正术后患儿的运动耐量低于正常儿童。双心室矫正术后患儿中,复杂CHD患儿的运动耐量低于简单CHD患儿。CHD术后患儿接受CPET评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吸气肌训练联合耐力训练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吸气肌训练(IMT)联合耐力训练对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的影响。方法:2016年7月—2019年7月,共纳入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心衰患者76例,计算机法随机分组,康复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康复组患者给与IMT联合耐力训练的康复干预方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外无特殊干预。两组患者均于出院后12周行最大吸气压(PImax)、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肺运动试验(CPET)及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定法(MRC)评估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结果:干预后康复组PImax高于对照组及同组干预前[(91.5±12.3)比(72.4±10.2)cmH 2O(1 cmH 2O=0.098 kPa), P<0.001],而对照组前后则无明显改变;康复组LVEF高于对照组[(52.0%±9.0%)与(43.3%±8.4%), P<0.001];CPET:康复组峰值公斤摄氧量(VO 2peak)、无氧阈摄氧量(VO 2at)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 2 slop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RC高于对照组( P<0.001)。 结论:合理的IMT联合耐力训练的心脏康复方案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