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构成靶向光敏药物运输载体用于肿瘤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神经干细胞对肿瘤细胞没有显著促生长作用,并且其可突破血脑屏障将药物运送到颅内肿瘤组织,目前神经干细胞被大量用于肿瘤药物靶向运输载体研究.目的:利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形成一个杂合的药物运输载体,探讨该载体是否能够用于光能药物靶向运输.方法:将光敏药物-酞菁锌包裹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①细胞吞噬实验:采用含不同质量浓度(0,10,50,100,2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6h,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颗粒;②细胞毒性实验:采用含不同质量浓度(0,10,50,100,2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或单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分别培养神经干细胞6h,再常规培养3d,MTT法检测细胞增殖;③纳米粒子细胞内滞留时间实验:采用含100 mg/L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6h,再常规培养12,24,72 h,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颗粒;④体外激发细胞内药物实验:采用含1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或单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6h,再常规培养12h,以激光照射细胞,利用显微镜观察照射前后的细胞形态;⑤肿瘤细胞杀伤实验:采用含1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再加入乳腺癌细胞MCF7共培养12h,以激光照射细胞后继续培养12h,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死亡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神经干细胞胞质中有纳米粒子存在,并且随着纳米粒子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吞噬的纳米粒子量也增加;②对于有或没有包裹酞菁锌的纳米颗粒,在质量浓度小于100 mg/L时,对神经干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③培养72 h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纳米粒子聚集在细胞内;④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的细胞,激光照射后细胞膜发生明显破损;⑤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MCF7大量死亡;⑥结果表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形成的药物运输载体,可用于定点杀死肿瘤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光动力的透明质酸纳米凝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载酞菁锌透明质酸纳米凝胶,并考察其产生自由基的能力.方法 以透明质酸为亲水大分子、胆固醇为疏水小分子、己二酸二酰肼为连接基团,制备两亲性透明质酸衍生物.以所制透明质酸衍生物为载体材料,制备载光敏剂酞菁锌的纳米凝胶,并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及产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 成功合成了透明质酸衍生物,并制得粒径约205 nm的载酞菁锌透明质酸纳米凝胶.所制载药纳米凝胶的包封率为81.78%,载药量为3.22%.载酞菁锌纳米凝胶经激光照射后自由基的产量明显高于未经激光照射的载药纳米凝胶.结论 制备的两亲性透明质酸衍生物可通过物理自组装形成纳米凝胶,红外激光照射可促进负载酞菁锌的纳米凝胶产生自由基,具有用于光动力治疗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靶向乳腺癌多功能分子探针体外光声显像特性及寻靶能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靶向乳腺癌多功能分子探针的体外光声显像特性及寻靶能力.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及碳二亚胺法制备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连接RDG靶向肽的多功能分子探针.检测探针的一般物理特性、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包封率及载药量、与RGD连接情况及体外寻靶能力,观察其体外光声显像情况、体外释放特性及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能力.结果 成功制备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的多功能分子探针,平均粒径(266.00±65.85)nm,表面电位(-29.20±6.27)mV;多烯紫杉醇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88.00±0.32)%、(34.92±0.02) μg/mg,酞菁锌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97.25±0.22)%、(30.87±0.11)μg/mg;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纳米粒具有一定缓释效应,且呈明显光声信号,并随酞菁锌含量增加而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RGD肽与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纳米粒连接率为89.19%.激光辐照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纳米粒后,乳腺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结论 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靶向乳腺癌多功能分子探针呈明显光声信号,并具备乳腺癌细胞靶向能力,可通过光声介导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载酞菁锌靶向新生血管相变纳米粒体外超声显像与光热治疗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靶向新生血管诊疗一体化的超声分子探针,体外评价其靶向性、增强超声显像及光热治疗能力.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搭载全氟己烷(perfluorohexane,PFH) 和酞菁锌(zinc phthalocyanine,ZnPc) 的PLGA纳米粒;用碳二亚胺法将纳米粒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 抗体相偶联制备靶向纳米粒;检测其一般特性、体外寻靶能力;经激光辐照后检测其增强超声显像以及光热治疗能力.结果 成功制备出靶向纳米粒,粒径(256. 40 ± 57. 14) nm;CCK-8检测结果表明纳米粒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F = 0. 402,P = 0. 83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结果均证明靶向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非靶向组、抗体封闭组、靶向组中,纳米粒与细胞连接率分别为(9. 52 ± 2. 14) %、(9. 92 ± 1. 62) %、(61. 89 ± 3. 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63. 7,P<0. 05),非靶向组(q = 40. 21,P<0. 05) 、抗体封闭组(q = 30. 91,P<0. 05) 分别与靶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激光(1 W/cm2,5 min) 辐照后纳米粒能够发生相变,增强超声显像并能使局部温度升高超过42 ℃,对细胞具备光热治疗的能力,而靶向组诱导细胞凋亡比例[(79. 49 ± 2. 22) %]明显高于非靶向组[(24. 23 ± 1. 95) %,P<0. 05].结论成功制备了靶向新生血管诊疗一体化超声分子探针,其具有良好的靶向能力,可用于增强超声显像及光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溶性寡聚赖氨酸锌酞菁的合成及其光动力学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合成寡聚赖氨酸酞菁锌(ZnPc-(Lys)9)改善酞菁锌(zinc phthalocyanine,ZnPc)的水溶性,考察ZnPc-(Lys)9对HepG2细胞的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杀伤作用,探讨细胞动态分析(electric cell-substrate impedance sensing,ECIS)在PDT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时间依赖和浓度依赖的方式考察HepG2对ZnPc-(Lys)9的摄取;利用AlamarBlueTM法和ECIS两种方法检测ZnPc-(Lys)9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合成的Znpc-(Lys)9具有很好的水溶性且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光动力学作用;HepG2对ZnPc-(Lys)9的摄取量随时间和浓度增加而增加;AlamarBlueTM法和ECIS两种方法都证明了ZnPc-(Lys)9对HepG2细胞有强杀伤作用;ECIS可以实时监测PDT过程中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论 ZnPc-(Lys)9改善了ZnPc的水溶性且对HepG2细胞有很好的杀伤作用;ECIS在PDT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取代羧酸酞菁锌光动力诱导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光敏剂四取代羧酸酞菁锌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的光动力作用.方法 以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N4为研究对象.实验分组为不同梯度浓度的暗反应组和光反应组,光反应组细胞行梯度光照剂量垂直照射处理.CCK-8法检测不同四取代羧酸酞菁锌浓度及不同光照剂量对HN4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周期及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Caspase-3、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 四取代羧酸酞菁锌浓度及光照剂量均影响细胞增殖(P<0.05).暗反应组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显著高于光反应组(P<0.05).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四取代羧酸酞菁锌药物浓度的提高,细胞周期的S期相对减少,G2/M期相对增多,细胞凋亡率也随之增加(P<0.05),Caspase-3表达随之升高(P<0.05),Bcl-2表达随之降低(P<0.05).结论 四取代羧酸酞菁锌介导的PDT是一种有效的抗癌方法,能高效诱导口腔鳞癌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磺化锌酞菁光动力治疗作用的研究(简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酞菁锌光动力治疗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产生活性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P38MAPK介导四-α-(对羧基苯氧基)酞菁锌(TαPcZn)光动力治疗(PDT)诱导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线粒体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细胞分别设立对照组、siRNA-阴性对照组、siRNA-P38MAPK转染组、TαPcZn-PDT组和TαPcZn-PDT/siRNA-P38MAPK组,各组细胞处理后经红光照射10 min,然后孵育3 h.孵育结束后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沉默效果.采用DCFH-DA探针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ROS)水平、JC-I/7-AAD双标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AnnexinV-FLOUS/7-AAD双标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siRNA干扰后P38MAP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αPcZn-PDT明显诱导Lovo细胞ROS增加,引起线粒体ΔΨm去极化,细胞凋亡率升高.siRNA沉默P38MAPK后,TαPcZn-PDT诱导Lovo细胞产生的ROS减少,发生ΔΨm去极化的细胞减少,凋亡率下降.结论 在TαPcZn-PDT作用下,沉默P38MAPK基因可明显抑制ROS的产生及释放,减弱线粒体ΔΨm的去极化,从而降低光激发TαPcZn所诱导的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负载锌酞菁的SDC/TPGS混合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载锌酞菁(ZnPc)的混合胶束,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以脱氧胆酸钠(SDC)和D-α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为载体材料,采用透析法制备载ZnPc的混合胶束.结果 成功制得粒径约为90 nm的棒状ZnPc-SDC/TPGS混合胶束,Zeta电位为2.58±1.61 mV,包封率为91.07% ±0.24%,载药量为14.38%±0.04%.混合胶束的形成或裂解控制了单线态氧(1O2)的产生,荧光的消失使更多的能量被转移到周围的氧气以产生更多1O2.体外释放动力学表明:ZnPc缓慢释放且无突释效应.结论 SDC和TPGS可通过超分子自组装形成混合胶束,体外评价表明:SDC/TPGS混合胶束是ZnPc潜在的优良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氨基酸光敏复合消毒液的中和剂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一种氨基酸光敏复合消毒液中和剂的有效性,以准确评价其消毒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法中和剂试验程序,对某氨基酸光敏复合消毒液的中和剂进行评价.结果 用含5 g/L聚苯乙烯磺酸钠、5 g/L硫代硫酸钠、1 g/L吐温-80、1 g/L卵磷脂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中和剂,可有效中和该氨基酸光敏复合消毒剂对试验微生物的残留作用,且中和剂、中和产物对受试菌株及其培养基均无不良影响.结论 以聚苯乙烯磺酸钠为主要成份的中和剂可用于氨基酸光敏复合消毒液的消毒效果评价试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