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毛霉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道毛霉菌病的发病率占所有毛霉菌病的5%~13%,临床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48岁女性患者,病程1个月,以腹痛、腹胀、发热为主要表现,有1型糖尿病史,血糖控制差。患者入院后病情加重,有消化道出血表现,行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多发巨大溃疡,溃疡表面有白苔覆着,胃黏膜病理活检提示可见少许真菌菌丝及孢子;PAS和六胺银染色可见宽大、不规则分枝,菌丝无分隔,考虑毛霉菌感染。给予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钠和泊沙康唑混悬液等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建立方法和病理检测指标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寻理想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小鼠模型建立方法。方法:分别使用BALB/c和C57小鼠,采用5种不同的建模方法[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水杨酸钠、脱氧胆酸钠诱变、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组合]建立CAG小鼠模型。通过胃黏膜组织学观察、血浆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炎症反应评分、抗炎因子表达检测判断各建模方法的效果。结果:胃黏膜组织学观察可见5种造模方法均成功建立CAG小鼠模型。对于BALB/c小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NNG自由饮用+2%水杨酸钠+20 mmol脱氧胆酸钠模型组小鼠显示出显著的CAG特征伴随肠化生;从血清学检测角度来说,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的相关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3、生长分化因子-15的mRNA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说明各CAG模型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血浆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各模型组血浆中胃泌素含量均降低,模型三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下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对于BLAB/c小鼠,MNNG自由饮用+2%水杨酸钠+20 mmol脱氧胆酸钠模型组优于其他4种方法。对于C57小鼠,同样发现单纯的化学药物诱变和幽门螺杆菌复制法均能成功建立CAG模型,但无论从病理观察和抗炎因子相对表达量的分析,还是从血浆生物化学指标分析来看,将两种方法结合后的效果更好。结论:采用MNNG自由饮用+2%水杨酸钠+20 mmol脱氧胆酸钠建立的CAG小鼠模型,可为今后药理研究CAG实验中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注射溶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注射溶脂近年来成为局部减脂的一项新选择。目前,FDA批准的注射用溶脂药物仅有ATX-101,其主要成分为脱氧胆酸钠、磷脂酰胆碱。然而由于对该制剂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仍缺少了解,溶脂针在临床导致了局部不适、疼痛和肿胀、淤斑和血肿、下颌缘神经损伤、肉芽肿和硬结、毛发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该文旨在对注射溶脂类药物的起源、作用机制、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其适应证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氯化镁缓释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体外性能测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氯化镁(MgCl 2)微米缓释抗钙化的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 方法:联合应用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盐、DNA/RNA核酶对绵羊颈动脉行脱细胞处理,制成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支架,HE染色,电镜下观察脱细胞情况和血管支架性能。采用复乳法超声破碎高速搅拌挥发法,制备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颗粒。检测缓释微球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率)及测出缓释曲线。应用碳二亚胺盐酸盐/琥珀酸亚胺(EDC/NHS)交联人工小口径血管,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载有MgCl 2的微米缓释微球与血管支架结合,电镜下观察结合情况。检测标本血管厚度、拉力强度和压力承受值。 结果:羊颈动脉经脱细胞处理后能去除各类细胞,并保持支架原有性能。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粒径(1.31±0.02)μm,相对均匀,微球颗粒包封率82.79%,载药量(率)2.98%,25天内存在缓慢释放,释放率达81.08%。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与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能有效紧密结合。 结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制成的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可缓释镁离子,这为构建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胆汁酸谱分析协助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缺陷病为核心,探讨血清胆汁酸谱分析在协助该病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15年4月初至2021年12月底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66例胆汁淤积性肝病(CL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NTCP缺陷病患者32例(成人16例,儿童16例)、希特林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16例、Alagille综合征8例,胆道闭锁10例。同时设立成人和小儿健康对照组(各15例)。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研究对象血清胆汁酸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利用统计学SPSS 19.0及GraphPad Prism 5.0软件对数据进行作图和比较。用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NTCP缺陷病与相应健康对照组以及NTCP缺陷病与其他CLDs患儿的临床及胆汁酸谱之间的差异。 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NTCP缺陷病患者总结合型胆汁酸、总初级胆汁酸、总次级胆汁酸,以及甘氨胆酸、牛磺胆酸和甘氨鹅脱氧胆酸等水平均升高( P < 0.05);与NTCP缺陷病成人患者相比,NTCP缺陷病患儿血清总结合型胆汁酸和总初级胆汁酸水平均明显升高( P < 0.05);NTCP缺陷病患儿血清牛磺鹅脱氧胆酸、甘氨猪胆酸、牛磺猪胆酸和牛磺α鼠胆酸水平明显升高,但甘氨脱氧胆酸、甘氨石胆酸、石胆酸等胆汁酸降低( P < 0.05);NTCP缺陷病患儿血清中石胆酸、脱氧胆酸和猪脱氧胆酸等次级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NICCD、Alagille综合征和胆道闭锁等其他CLDs组( P < 0.05);总初级胆汁酸/总次级胆汁酸、总结合型胆汁酸/总未结合型胆汁酸,以及牛磺胆酸、血清牛磺鹅脱氧胆酸和甘氨鹅脱氧胆酸等指标可有效鉴别NTCP缺陷病和其他非NTCP缺陷病CLDs患儿。 结论:证实血清胆汁酸谱分析对于协助NTCP缺陷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深化了对NTCP缺陷病等CLDs患者血清胆汁酸谱变化特征的科学认识,为深入理解其发病机制提供了代谢组学依据,同时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胆总管结扎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BDL14D组与BDL14D+BAY 11-7085组,每组10只,术后14d取小鼠血清检测转氨酶、胆汁酸及胆红素水平,取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损伤,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NF-κB信号通路分子及炎症因子的变化。体外培养L-O2细胞,用胆汁酸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A)刺激,并用NF-κB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BAY 11-7085进行干预,观察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胆总管结扎14 d后,BDL14D组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水平、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1 104.022±253.524、622.896±79.863、73.602±17.233、393.522±95.625、199.940±85.811)均明显高于Sham组(84.313±37.254、39.778±21.463、19.342±16.112、4.136±1.728、2.104±1.022);HE染色示BDL14D组小鼠肝组织坏死灶形成;蛋白印迹分析显示BDL14D组小鼠肝组织磷酸化NF-κB抑制因子(p-IκB)、磷酸化NF-κB转录因子p65(p-p65)、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使用抑制剂BAY 11-7085干预的BDL14D+BAY 11-7085组小鼠血清中AST和ALT(837.304±197.912、399.160±68.821)明显低于BDL14D组,p-IκB、p-p65、IL-1β和IL-6的蛋白水平也显著减低,肝组织坏死灶面积也明显减少,结果提示用BAY 11-7085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和肝组织坏死,显著改善肝功能状态。体外细胞实验亦证实,给予BAY 11-7085预处理可有效阻断GCDCA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激活,明显抑制肝细胞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结论:肝脏胆汁淤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引起炎症反应,从而造成肝组织坏死和肝功能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基因BPSL1972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研究可能的外排泵基因BPSL1972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完善Bp的耐药形成机制.方法 以Bp海南标准菌株HNBP001为对象,通过同源重组和电击转化分别构建BPSL1972基因敲除株及其回补株,通过酶切酶联的方法构建BPSL1972编码蛋白表达载体,通过His标签蛋白表达试剂盒对BPSL1972编码的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表达的蛋白进行验证,通过微量肉汤法、K-B法、比浊法、试管法、结晶紫染色和CCK-8试剂盒,依次比较了其在药敏、生长、生物膜形成和细胞毒力上的变化,通过Protscale在线网站、Protparam在线网站预测理化性质,利用SignalP 5.0在线网站预测BPSL1972编码蛋白的信号肽以及Smart在线网站预测了BPSL1972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及基因功能,通过Phyre 2在线网站对BPSL1972编码蛋白3D结构进行构建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预测结果显示,BPSL1972编码蛋白是一类中性稳定的疏水性蛋白,其具有一个脂蛋白信号肽及一个跨膜结构区,属于RND外排泵系统,具有2个脂蛋白外膜外排蛋白,可能介导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其3D建模结果显示其与VceC和镰刀酸外排蛋白高度同源,可能介导离子活化剂的外排.测序结果显示缺失株和回补株构建成功.但缺失株在各生物学特性上与野生株无差异,并且对头孢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及脱氧胆酸钠等表面活性剂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Bp中可能存在能够代替BPSL1972的基因,或者BPSL1972可能为LysR家族的辅助基因,而这种辅助基因是次要的,因此导致了其缺失后没有发生功能变化,其对其他抗生素如镰刀酸是否存在耐药性及具体的代替或辅助功能还有待后续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UPLC-Q-Exactive-Orbitrap-MS法同时测定牛黄上清片中18种胆汁酸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Orbitrap-MS)法同时测定牛黄上清片中牛磺胆酸、7-酮-3α,12-α-羟基胆烷酸、甘氨猪去氧胆酸、12-脱氢胆酸、甘氨胆酸、3-酮-7α,12α-二羟基-5β-胆烷酸、牛磺鹅去氧胆酸、3α-羟基-7-氧代-5β-胆烷酸、猪胆酸、牛磺脱氧胆酸钠、猪去氧胆酸、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石胆酸钠、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石胆酸的含量.方法 分析采用 Thermo Fisher Scientfic Bremen HYPERSIL GOLD色谱柱(2.1 mm×100 mm,1.9 μm);流动相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 40℃;加热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扫描;平行反应监测模式.再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结果 18 种胆汁酸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 96.73%~104.07%,RSD 2.10%~4.07%.不同厂家样品中各胆汁酸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该方法灵敏可靠,专属性好,可用于牛黄上清片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复合造模法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评价复合造模法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及模型组(n=50).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组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自由饮用+水杨酸钠隔日灌胃+脱氧胆酸钠隔日灌胃+不定期禁食复合造模法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6个月.于造模第3,4,5,6个月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程度,造模后采血,采用ELISA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及胃泌素17(G-17).结果 模型组大鼠复合刺激4个月开始出现胃腺体萎缩,5个月出现纤维化,6个月出现胃腺消失及异型增生,1只出现癌变.模型组6只大鼠异常死亡,造模死亡率为1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PG Ⅰ升高(P<0.05),PG Ⅰ与PG Ⅱ比值(PGR)降低(P<0.05),G-17降低(P<0.05).结论 采用复合造模法制备大鼠CAG模型成功率高,结果较稳定,但制备时间较长,且由于大鼠个体差异,造模进程难以完全统一,所有大鼠均出现胃黏膜萎缩,部分大鼠出现PLGC特征,个别大鼠出现癌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甘遂炮制前后对生理状态大鼠肝脏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甘遂炮制前后对生理状态大鼠肝脏代谢组学的影响,探究醋制减毒机制.方法:取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甘遂组、醋甘遂组,每组8只.空白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生甘遂组、醋甘遂组给予相应的供试液,连续给药20 d,第20天收集肝脏.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MS)技术分析大鼠肝脏样本,通过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进行数据前处理,检索HMDB等数据库.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MetaboAnalyst对所得差异代谢物进行显著富集通路分析.结果:实验最终发现生甘遂组与空白组比对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28个差异代谢物,醋甘遂组与空白组比对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18个代谢物,其交集有13个代谢物.结论:通过生物学意义分析得到醋炙甘遂能够通过升高肝脏中牛磺脱氧胆酸和硬脂酰肉碱水平,降低早期脑损伤和2型糖尿病诱发的潜在风险;通过升高肝脏甘氨胆酸水平,促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通过升高肝脏20-羟基二十碳四烯酸水平,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血管重塑和功能恢复;通过升高肝脏3-羟基丁酸、油酰乙醇胺水平,发挥抗肿瘤、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其发挥减毒机制的相关代谢通路为花生四烯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酮体的合成与降解、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