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干细胞源性的外泌体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化疗耐药和侵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肿瘤干细胞作为肿瘤组织中一小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启动原发肿瘤并介导治疗耐药、肿瘤复发和转移,但其在细胞间层面如何影响结直肠癌的机制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探究了肿瘤干细胞及其分泌的外泌体对结直肠癌恶性表型的影响.首先,从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分离出CD166+CD44+肿瘤干细胞(CSC),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肿瘤干细胞源性的外泌体(CSC-exo)和结直肠癌SW480细胞源性的外泌体(S-exo),并进行NTA粒径分析、电镜观察和Western印迹鉴定.将成功分离得到的CSC和CSCexo与结直肠癌SW480细胞共培养,共培养后的细胞通过CCK-8、细胞凋亡实验发现,经过CSC或CSCexo共培养后的SW480细胞凋亡率从20%下降至13%(P<0.01),并且侵袭能力显著增加(P<0.001).此外,通过动物体内实验发现,S-exo治疗组的肿瘤生长速度比CSCexo治疗组的缓慢,CSCexo抑制了 5-FU对结直肠癌肿瘤的药物疗效.PET/CT显像、免疫组化分析以及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CSCexo增强了结直肠癌肿瘤对葡萄糖类似物18F-FDG的摄取和糖酵解酶HK2、PFKFB2、PKM2和LDHA的表达.此外,用siRNA干扰糖酵解酶的表达会阻断CSCexo引起的耐药现象.综上,本研究表明,结直肠癌干细胞传递外泌体影响肿瘤葡萄糖代谢途径,并促进化疗耐药和侵袭能力,揭示了恶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动态变化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烯醇化酶含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烯醇化酶(enolase,Eno)含量、阴道微生态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产科住院并分娩的77例妊娠期VV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49例、正常妊娠结局组28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阴道微生态指标、(1,3)-β-D-葡聚糖和Eno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VVC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1,3)-β-D-葡聚糖、Eno对妊娠期VVC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诊断价值.结果:不良妊娠结局组抗感染治疗患者比例低于正常妊娠结局组(x2=4.270,P=0.039).不良妊娠结局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Ⅱ~Ⅲ级、菌群多样性Ⅱ~Ⅲ级、清洁度Ⅰ~Ⅱ度、pH值3.8~4.5、过氧化氢阳性和白细胞酯酶阴性患者的比例均低于正常妊娠结局组(均P<0.05).不良妊娠结局组(1,3)-β-D-葡聚糖和Eno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结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3)-β-D-葡聚糖和Eno升高均是妊娠期VVC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是保护因素(P<0.05).(1,3)-β-D-葡聚糖、Eno两者联合诊断妊娠期VVC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高于单一指标,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 95.92%,特异度为 82.14%,二者联合优于(1,3)-β-D-葡聚糖(Z=2.092,P=0.036)、Eno(Z=2.703,P=0.007)各自单独诊断.结论:(1,3)-β-D-葡聚糖和Eno水平升高、阴道微生态发生异常均可增加妊娠期VVC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可利用(1,3)-β-D-葡聚糖和Eno联合对妊娠期VVC患者进行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小细胞肺癌PD-L1蛋白表达与 18F-FDG PET/CT代谢指标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与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为NSCLC的免疫治疗提供PET/CT代谢层面的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青岛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青岛市市立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并被组织病理学检查(穿刺活体检查或手术)结果证实的5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66.5±9.3)岁。 18F-FDG PET/CT检查于治疗前进行,采用PET体积计算机辅助判读图像处理系统对肺癌原发病灶行代谢指标的测定,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和肿瘤代谢体积(MTV)。以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比例分数(TPS)=1%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PD-L1蛋白表达阳性组(TPS≥1%)和阴性组(TPS<1 %);以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50%为临界值,将阳性组患者分为PD-L1蛋白高表达组(TPS≥50%)和低表达组(1%≤TPS<5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病灶SUV max与PD-L1蛋白表达情况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病灶TLG和MTV与PD-L1蛋白表达情况的关系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勾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SUV max的最佳临界值将入组患者分为高SUV max组与低SUV max组,观察2组的PD-L1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NSCLC病灶SUV max与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呈正相关( r=0.604, P<0.001);而MTV和TLG与TPS均无相关性( r=0.083、0.102,均 P>0.05)。55例患者中,PD-L1蛋白表达阳性组34例、阴性组21例,阳性组SUV max高于阴性组(12.58±6.35对5.60±4.83, t=2.576 ,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以SUV max=5.15为最佳临界值,高SUV max组36例、低SUV max组19例,2组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56%(29/36)和28.16%(5/19),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分别为12.50%±3.21%和1.28%±0.46%,高SUV max组患者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及TPS均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500, t=2.671,均 P<0.05)。 结论:NSCLC患者 18F-FDG PET/CT中SUV max与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呈正相关,可为NSCLC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鼾男性唾液蛋白昼夜差异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一种睡眠疾病,对体内代谢有多方面的影响,生物标志物研究成为热点和方向。但是很多蛋白表达本身存在昼夜变化,本研究拟对早晚采样时间点蛋白差异变化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经整夜睡眠监测确定为非OSAHS的无鼾成年男性28例。采集整夜睡眠监测前后的早晚唾液样本。每份唾液样本中都加入内参蛋白(牛胎球蛋白和酿酒酵母乙醇脱氢酶),同步进行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通过靶向蛋白质组学方法定量分析98种与OSAHS相关的唾液蛋白。结果:唾液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总计平均变异系数为95.9%,其95%置信区间为(84.7%,107.2%)。以差异倍数>2倍且 P<0.05的标准筛选早晚差异表达蛋白,得到早晨表达上调蛋白有13个,未见下调蛋白,表达无差异蛋白72个。无表达差异蛋白主要为细胞骨架蛋白及相关结合蛋白、氧化应激相关蛋白、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和代谢相关蛋白等。表达差异蛋白功能涉及方面较广,包括机体免疫、血管生成、物质与能量代谢、神经发育和钙离子结合等。 结论:本研究发现部分唾液蛋白存在早晚明显差异,提示无鼾正常男性部分唾液蛋白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研究OSAHS患者生物标志物时,应考虑部分唾液蛋白固有的昼夜节律特性,规定时间段采样,并推荐早晚都进行采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耗竭T细胞不同亚群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活动性肺结核(ATB)患者外周血中前体耗竭T细胞(Tpex)与终末耗竭T细胞(Tex)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为ATB的25例患者,同时纳入13例结核潜伏感染(LTBI)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组人群外周血中Tpex与Tex的比例。采用流式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AT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Tpex和Tex亚群;对其进行RNA转录组学测序,筛选上调和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寻找影响细胞代谢及功能的调节通路。统计学分析采用威尔克科森配对样本符号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Dunn多重比较检验。结果:ATB患者的Tpex比例为2.86%(1.74%),低于Tex的7.93%(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91, P<0.001);LTBI者的Tpex和Tex比例分别为9.47%(6.26%)和7.43%(5.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93, P=0.345);健康对照者的Tpex和Tex比例分别为8.42%(2.69%)和6.49%(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36, P=0.170)。3组的Tpex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1.93, P<0.001),其中ATB患者的Tpex比例低于LTBI者和健康对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16, P<0.001; Z=3.34, P=0.003)。3组Tex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2.17, P=0.338)。与Tex相比,Tpex上调表达B细胞淋巴瘤2等记忆分子基因,下调表达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等耗竭分子基因;在细胞代谢方面,Tpex上调表达线粒体蛋白复合物基因、线粒体基质基因、氧化磷酸化基因,下调表达糖酵解相关基因。丙酮酸代谢通路在Tex中上调表达,CD4 +T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分化、糖酵解相关通路在Tpex中下调表达。 结论:在ATB患者中,与Tex相比,Tpex表达更多记忆细胞的特征,以及更少耗竭分子特征,而且线粒体功能保存完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线粒体调控免疫系统激活及代谢调节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作为真核细胞至关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不仅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和细胞分化、信息传递、凋亡、调控细胞生长和周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还参与到机体的免疫系统激活和免疫调节。免疫代谢被认为是控制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关键因素。静息淋巴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OXPHOS)和脂肪酸氧化产生能量,而活化淋巴细胞则迅速转入糖酵解。OXPHOS及通过电子传递链产生的线粒体活性氧参与到免疫细胞的许多功能。此外,线粒体是一种动态细胞器,可提供线粒体DNA等免疫原性分子,导致免疫系统激活。本文主要从免疫原性和免疫代谢和两个方面综述线粒体在激活和调节免疫系统方面的分子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降钙素原在AECOPD病原菌分类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鉴别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96例感染引起的AECOPD患者,根据诱导痰培养中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分组,入院后24 h内检测患者PCT并完成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各组间血清PC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PCT水平在鉴别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的效能。根据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2组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是否存在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评估血清PCT、APACHEⅡ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796例感染引起的AECOPD病原菌培养阳性389例。细菌组与真菌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分别为1.80(0.89,3.45) μg/L、0.15(0.06,0.35) μg/L,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PCT水平分别为2.13(1.23,3.98) μg/L、0.77(0.54,1.05) μg/L;而革兰阴性菌中肠杆菌目组、非发酵菌组及其他革兰阴性菌组的PCT水平分别为3.17(1.73,5.81) μg/L、2.23(1.38,3.80) μg/L、1.25(0.86,2.13) μg/L。细菌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真菌组( Z=6.19, P<0.05);革兰阴性菌组高于革兰阳性菌组( Z=8.97, P<0.05);肠杆菌目组高于非肠杆菌目组( Z=3.98, P<0.05)。血清PCT判断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的ROC曲线,得到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细菌和真菌组0.56 μg/L(敏感度为0.88,特异度为0.95);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组1.13 μg/L(敏感度为0.78,特异度为0.83);肠杆菌目组与非肠杆菌目组的最佳截断值为3.89 μg/L(敏感度为0.44、特异度为0.81)。死亡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及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 r=0.62),采用ROC曲线分析PCT、APACHEⅡ评分及二者联合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PCT曲线下面积为0.70,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76,两者联合曲线下面积为0.78。 结论:本研究表明,PCT水平可作为鉴别由感染因素引起AECOPD患者病原菌种类的标志物之一,但PCT水平对AECOPD患者预后评估价值较APACHEⅡ评分差,不能单独作为AECOPD患者的预后评价指标,联合使用PCT和APACHEⅡ评分相较于单一使用APACHEⅡ评分对预后评估无显著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部位急性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 72 h腹水培养结果,ICU住院期间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最大剂量和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及需要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以及28 d预后等。以屈氏韧带为界,将胃、十二指肠穿孔者纳入上消化道组,将空肠、回肠、阑尾、结肠及直肠穿孔者纳入下消化道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3例,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消化道组腹水培养病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45.5%)、屎肠球菌(18.2%)及大肠埃希菌(18.2%);下消化道组大肠埃希菌(46.2%)及屎肠球菌(30.8%)为主要致病菌。上消化道组与下消化道组在PCT、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NE最大剂量及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T(μg/L):17.69(3.83,26.62)比32.82(4.21,100.00),ICU住院时间(h):149.0(102.5,302.0)比115.5(30.8,214.5),机械通气时间(h):106.0(41.5,183.0)比57.5(25.0,122.3),NE最大剂量(μg·kg -1·min -1):1.2(0.5,2.0)比0.7(0.5,1.2),NE总使用时间(h):72.0(21.0,145.0)比26.5(18.0,80.5),均 P<0.05〕,而APACHEⅡ和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30.0(24.5,35.0)比28.0(25.0,33.5),10.67±4.14比9.50±3.33,均 P>0.05〕。与下消化道组比较,上消化道组患者更易发生AKI(78.8%比53.3%, P<0.05)以及需要接受CRRT治疗(39.4%比16.7%, P<0.05),但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比43.3%, P>0.05)。 结论: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ICU住院时间等特征不尽相同。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更常见真菌感染,休克程度更重,更易发生AKI及需要CRRT治疗,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也更长;而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PCT升高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假丝酵母菌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真菌感染发生率的上升,侵袭性真菌的分子基础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群体感应是微生物进行细胞间交流的独特机制,探索参与群体感应效应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是侵袭性真菌分子基础研究的热点。法尼醇(farnesol)作为一种当前研究最多的假丝酵母菌群体感应分子,其可以通过不同信号通路调节假丝酵母菌的多种生物活性,不仅在真菌形态发生、生物膜形成以及抗菌、细胞毒力、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神经保护等作用。法尼醇众多的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密切相关的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阴道微生态理论应用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最常见的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部分患者症状反复发作,临床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近来新提出的阴道微生态理论为诊断和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提供了新方向。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组成,共同维持着阴道微环境的平衡,阴道微生态的改变影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阴道微生态理论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机制中的应用,结合近年治疗的新进展,旨在更加全面地认识并管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