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质体基因组学方法研究广义玄参科的系统发育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该研究利用GenBank数据库已公开发表的玄参科及相关类群的107属129个物种的质体基因组数据对广义玄参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该文利用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了矩阵,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推断重建系统发育树.基于两种分析方法获得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且分辨率及支持率较高.在ML树中,总分支数为129个,其中支持率≥70%的分支数目为123个.结果表明:(1)广义玄参科不是一个单系类群,隶属于广义玄参科的51个物种(37属)分散于列当科、泡桐科、美丽桐科、通泉草科、母草科、狭义玄参科和车前科.(2)狭义玄参科为单系类群,除原隶属于广义玄参科的Bontia、Calamphoreus、Diocirea、Eremophila、Glycocystis、Leucophyllum、玄参属和毛蕊花属外,还包括了原隶属于马钱科的醉鱼草属和原隶属于苦槛蓝科的苦槛蓝属.(3)唇形目为一个单系,目下共形成了 14个支持率高的单系分支,对应于14个科(其中美丽桐科和胡麻科仅包括一个物种,不包括在内),科间关系得到较好的解决,木犀科为最早分化出来的类群,其余的类群共同组成核心唇形目.在核心唇形目中,类群分化的次序依次为苦苣苔科、车前科、玄参科和母草科,其余的科聚成两个大的分支.其中,一个大分支包括5个科,紫葳科、马鞭草科和胡麻科形成中等支持率的一个亚支,其中紫葳科、马鞭草科为姐妹群;爵床科和狸藻科亦形成中等支持率的一个亚支;另一个大分支包括了 6个科,类群分化的次序依次为唇形科、通泉草科、美丽桐科+透骨草科,泡桐科和列当科为姐妹群,为较进化的类群.该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意义上的玄参科不是一个自然类群,包括的种属分散于唇形目;质体基因组适用于解决广义玄参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有待于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密蒙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马钱科醉鱼草属植物密蒙花花蕾及花序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分离纯化技术对密蒙花花蕾及花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果 从该植物花蕾及花序中分离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刺槐素(1),芹菜素(2),木犀草素(3),刺槐素-7-O-葡萄糖苷(4),秋英苷(5),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6),刺槐素-7-O-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8),蒙花苷(9),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10),密蒙花新苷(11),毛蕊花糖苷(12),西红花苷Ⅲ(13),西红花苷Ⅱ(14),西红花苷Ⅰ (15),和N1,N5,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16).结论 化合物4,7,8,14~16为首次从该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7,8,14 ~16为首次从马钱科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密蒙花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为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综合应用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反相ODS和SephadexLH-20等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密蒙花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单体成分的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与结论 从密蒙花体积分数70%乙醇溶液的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木樨草素(1)、木樨草素-7-O-葡萄糖苷(2)、木樨草素-7-O-芸香糖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芹菜素-7-O-β-D-芸香糖苷(5)、蒙花苷(6)、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4'-O-β-D-葡萄糖醛酸苷(8)、芹菜素-7-(2'-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9)、密蒙花新苷(10)、山柰酚-3-O-芸香糖苷(11),其中,化合物7~9、11均为首次从醉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醉鱼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醉鱼草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系统地查阅了国内外数据库,对该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相关内容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分析.结果 显示,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萜类、环烯醚萜、木脂素、甾醇和糖苷等,具有杀虫、抑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可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醉鱼草果实水部位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研究醉鱼草果实水部位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作用,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醉鱼草果实水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结合现代光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密蒙花苷C(1)、异毛蕊花糖苷(2)、毛蕊花糖苷(3)、4′-hydroxyphenyl ethyl vanillate(4)、6-O-香草酰筋骨草苷(5)、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 (6)、刺五加苷B(7)、松柏苷(8)、醉鱼草皂苷Ⅳb(9)、6-O-(3″-O-p-coumaroyl-α-L-rhamnopyranosyl)catalpol(10),其中化合物4、6、7、8、10为首次从醉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首次从醉鱼草果实中分离得到;利用MPP+诱导的SH-SYSY细胞模型对化合物1、5、6、7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四个化合物均能使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密蒙花中的1个新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马钱科醉鱼草属密蒙花Budlleja officinalis干燥花蕾及花序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溶剂萃取、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MS等现代谱学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密蒙花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α-羟基-8β-羟甲基-1β,5α,6β,7β,9α-五氢-7(8)-环氧-2-oxaind-3-烯-1-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6-O-甲基梓醇(2)、梓醇(3)、蒙花苷(4)、芹菜素-7-O-芦丁糖苷(5)、木犀草素-7-O-芦丁糖苷(6)、密蒙花新苷(7)、芹菜素-7-O-半乳糖醛酸苷(8)、芹菜素-7,4'-O-葡萄糖醛酸苷(9)、芹菜素-7-O-α-鼠李糖基-(1→2)-β-葡萄糖醛酸苷(10)、腺嘌呤核苷(11)、鸟嘌呤核苷(12)、香草酸(13)、鸢尾番红花素M(14)、苦藏花素(15)、二氢红花菜豆酸-3'-O-β-D-葡萄糖苷(16)、二氢红花菜豆酸钠盐-3'-O-β-D-葡萄糖苷(17)、(E)-芥子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8)、咖啡酸(19)、绿原酸(20).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6'-O-α-L-鼠李糖基梓醇,化合物9、10、15~18均为首次从醉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11、12、19和20为首次从密蒙花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醉鱼草属植物适生区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分析园林观赏植物醉鱼草属Buddleja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和环境因子对其在地理分布上的影响,基于世界气候数据网提供的19个气候因子数据,以及中国地区内128份可查证的分布点,运用最大熵模型及相关生物地理软件,模拟醉鱼草属植物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并通过刀切法得出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醉鱼草属植物潜在适生区为西南云贵地区和东南江浙一带;暖季降雨量、冷季均温、温度季节变异系数、降雨季节变异系数是影响醉鱼草属植物分布的主导因子,其适宜生长在暖季降水量为200—2500 mm,冷季均温为-20—20℃的地区;醉鱼草适生区与年降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分布边界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亚高山暗针叶林是川西米亚罗林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了更好地了解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依据美国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TFS)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的建设标准,于2016-2019年在四川省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建立了一个面积为9.6 hm2(400 m×240 m)的动态样地.本文基于2019年9月完成的动态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亚高山暗针叶林的区系类型、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径级分布.结果 表明:动态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存活个体共有50055株,其中独立个体24183个,分枝或萌株25872个,隶属于14科20属32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64.28%和85.00%,温带区系特征明显.高山柏(Juniperus squamata)、云杉(Picea asperata)、松潘小檗(Berberis dictyoneura)和滇川醉鱼草(Buddleja forrestii为稀有种,占总物种数目的 12.50%.共有10个物种的重要值>2,其重要值之和为90.54.排名前4位的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糙皮桦(Betula utilis)、密枝圆柏(Juniperus convallium)和紫花茶蔗子(Ribes luridum)的重要值分别为30.55、15.74、9.95和8.80.动态样地面积小于1.6 hm2时,物种数目随动态面积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当动态样地面积达到6.76 hm2时,32个物种全部出现.动态样地内所有存活个体的平均胸径为5.29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DBH<2.5 cm存活个体数量占总个体数量的59.6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密蒙花中1个新的己烯醇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密蒙花水煎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现代波谱分析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密蒙花水煎液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己-3-烯-1-醇-1-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ebracteatoside B(2)、茉莉酸-11-O-β-D-葡萄糖苷(3)、6-羟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O-半乳糖醛酸苷(5)、维采宁-2(6)、脱咖啡酰基毛蕊糖苷(7)、6-O-(E)-阿魏酰基-D-葡萄糖苷(8).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3-己烯醇苷类化合物,化合物2、3、6为首次从醉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贵州牛角塘铅锌矿区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筛选适合贵州喀斯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以及矿区生态复垦的植物材料,该研究在贵州牛角塘铅锌矿区采集30种优势植物及其根系土壤,测定其地上部、地下部和根系土壤的Cd、Cu、Ni、Pb、Zn含量,计算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系数,并通过聚类分析综合评估植物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1)千里光、鬼针草地上部Cd含量高达40.33、43.26 mg·kg-1,富集系数(地上部分)分别为0.20和0.37,转运系数分别为1.35和1.16,有较强富集Cd的能力,对Cd污染土壤有一定的修复潜力.(2)头花蓼地上部Cd、Zn含量分别为77.49、3557.96 mg·kg-1,均为本次调查30种植物中的最大值,是一种修复Cd、Zn复合污染土壤的潜在植物材料.(3)醉鱼草地上部Ni含量为0.62 mg·kg-1,富集系数(地上部分)和转运系数高达6.16和1.37,醉鱼草是否是Ni的一种富集植物,还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4)紫茉莉、节节草根部Cd、Cu、Pb和Zn含量远大于地上部,属于根部囤积型植物;河北木蓝地上部、地下部Cd、Cu和Zn等重金属含量都较低,属于规避型植物.因此,千里光、鬼针草和头花蓼可用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紫茉莉、节节草、河北木蓝可用于矿区复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