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醒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替奈普酶(TNK)静脉溶栓治疗对醒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磁共振显示DWI/FLAIR存在不匹配的醒后BAD患者178例,按照是否应用TNK静脉溶栓,分为溶栓组(60例)和对照组(118例),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按1∶1进行配对均衡两组间混杂因素,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90 d远期预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两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变。比较两组间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经PSM成功匹配52对患者,男65例,女39例,年龄(60±9)岁。溶栓组在治疗后24 h、7 d、14 d或出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2,5)分比4(3,7)分、3(2,5)分比4(3,5)分、2(1,4)分比3(2,4)分],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9(7,12)d比11(9,13)d];同时,溶栓组更少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9.6%(5/52)比28.9%(15/52)],且90 d mRS评分≤1分、mRS评分≤2分比例及BI评分高于对照组[63.5%(33/52)比30.8%(16/52),82.7%(43/52)比59.6%(31/52),(91±8)分比(82±8)分](均 P<0.05)。对照组mRS评分≥4分占比高于溶栓组[23.1%(12/52)比7.7%(4/52), P<0.05]。溶栓组发生1例颅内出血,对照组1例在随访90 d内死于肺部感染,病死率1.9%(1/52)。 结论:经MRI筛选的醒后BAD患者,使用TNK静脉溶栓可显著减低END风险,改善远期良好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花费等特点,在时间窗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以及开放侧支循环是实现AIS血流再灌注的三大主要方式。根据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调整时间窗,提出了组织窗的概念,这是卒中再灌注治疗的一种模式转变 [1]。研究发现,侧支循环状况是AIS预后的预测指标,血管开通率及预后与侧支循环状况密切相关 [2]。近年来多项研究推动了血管再通时间窗的延长,特别是超过时间窗无法静脉溶栓(醒后卒中)的AIS患者,侧支循环评估对于静脉溶栓和EVT的实施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弥散加权成像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不匹配的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不匹配的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现症状的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有效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主要安全性终点为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次要安全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内死亡。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2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155例(60.5%),年龄(63.0±8.53)岁,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的中位时间为130.5 min,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7分。48例(18.7%)为WUS,208例(81.3%)为非WUS;186例(72.7%)转归良好,70例(27.3%)转归不良。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90 d转归良好率(79.2%对71.2%; χ2=1.260, P =0.262)、sICH发生率(4.2%对5.3%; χ2=0.102, P =0.750)以及90 d病死率(2.1%对3.4%; χ2=0.000, P =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时间以及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1.670,95%置信区间1.453~1.919; P<0.001)以及发现症状到静脉溶栓时间(优势比1.007,95%置信区间1.000~1.015; P=0.043)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DWI-FLAIR不匹配的醒后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在应用CT平扫评估的醒后卒中患者中进行替萘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当前的证据支持在应用MRI或灌注成像选择的醒后卒中患者中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并在临床指南中予以推荐。然而,能够在急性期获得高级影像学检查机会的患者并不多。因此,替奈普酶治疗醒后缺血性卒中试验(Tenecteplase in Wake-up Ischaemic Stroke Trial, TWIST)在使用CT平扫选择的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对醒后4.5 h内进行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否改善功能转归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CRAO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颈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特征、治疗方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出院1个月随访血管事件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行颈内动脉血管DSA检查35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14例。将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分为纡曲、折曲、盘曲;主动脉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牛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保守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血管事件为随访期间发生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结果:49例49只眼中,男性40例40只眼(81.6%,40/49),女性9例9只眼(18.4%,9/49);平均年龄(60.7±12.9)岁。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分别为33、17、16例;既往有吸烟史、牙齿脱落病史分别为27、34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药物治疗分别为15、5、8、5例。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11例,醒后发现CRAO 17例。合并患侧脑组织梗死软化灶33例(67.3%,33/49)。行DSA检查的35例,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率70%~99% 、100%分别为3 (8.6%,3/35)、4 (11.4%,4/35)例。患侧眼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5例(14.3%,5/3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纡曲、折曲分别为17 (54.8%,17/31)、2 (6.5%,2/31)例。主动脉弓Ⅱ型、Ⅲ型、牛型分别为15 (42.9%,15/35)、6 (17.1%,6/35)、2 (5.7%,2/35)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为13、29例。发生治疗中并发症2例;治疗后症状波动3例,影像学无症状新发梗死灶10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血脂药物治疗48例。出院及治疗后1个月时,恢复功能性视觉分别为7、17例。治疗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2例。结论:CRAO患者合并血管危险因素和患侧颈内动脉异常比例较高;采用静脉溶栓和(或)动脉溶栓治疗及卒中二级预防后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醒后卒中与非醒后无目击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病时间不明性卒中可分为2组——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 WUS)和非醒后无目击卒中(non-wake-up unwitnessed stroke, non-WUS)。日本水田国立心脑血管中心的Kamogawa等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旨在评估这些亚组之间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潜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5~9 h以及醒后卒中时间窗溶栓后再灌注与临床转归的关联——EXTEND和EPITHET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醒后卒中患者的夜间褪黑素分泌水平及昼夜节律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 WUS)患者夜间褪黑素分泌水平和昼夜节律特征。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分为WUS组和非WUS组。在入院后1周内采集唾液样本(采集时间点为同一天的19∶00、20∶00、21∶00、22∶00和23∶00)并测定褪黑素浓度,绘制褪黑素分泌曲线图并计算暗光条件下褪黑素浓度开始升高的时间(dim light melatonin onset, DLMO)来评估昼夜节律。比较WUS组和非WUS组间内源性昼夜节律的差异。通过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WUS的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116例AIS患者,男性79例(68.1%),年龄(59.9±10.3)岁;35例(30.2%)为WUS。单变量分析显示,WUS组梗死部位与非WU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WUS组夜间21∶00( P=0.004)和平均( P=0.038)褪黑素水平显著低于非WUS组,且DLMO较非WUS组出现显著延迟(21∶28∶08对20∶57∶57; P=0.01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LMO延迟与WUS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1.792,95%置信区间1.123~2.858; P=0.014)。 结论:WUS患者可能存在内源性昼夜节律延迟,并且昼夜节律延迟为WU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醒后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对比,评估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指导下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醒后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多模式CT检查,采用Mistar软件重建CT灌注成像(CTP)图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组织窗"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比较醒后脑卒中和非醒后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预后和安全性指标的差异。结果:235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45例,非醒后脑卒中190例。与非醒后脑卒中组比较,醒后脑卒中组患者有高血压史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者所占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153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3例,非醒后脑卒中130例。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长于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采用直接取栓或桥接取栓治疗的82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2例,非醒后脑卒中60例。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相比,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同样是有效且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脑中动脉夹层致醒后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序贯替罗非班治疗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1例静脉溶栓序贯替罗非班成功治疗大脑中动脉夹层致醒后卒中患者,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经验。报道诊治全过程及随访情况,并进行文献复习。大脑中动脉M1重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机制可能是动脉夹层,静脉溶栓效果不佳时,序贯替罗非班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大脑中动脉夹层致缺血性卒中患者,评估获益大于风险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序贯替罗非班治疗可获得良好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