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电图联合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脑灌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联合局部脑氧饱和度(rSO 2)监测脑灌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CEA术治疗4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手术均在EEG联合rSO 2监测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EG联合rSO 2监测CEA术中患者脑灌注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术中颈动脉阻断后,42例患者中EEG及rSO 2监测正常24例,EEG监测仅出现异常2例,rSO 2监测仅出现异常3例,EEG及rSO 2联合监测出现异常13例。EEG和(或)rSO 2监测出现异常的18例患者中,17例予升高血压后恢复,1例使用转流管后恢复。单独EEG和单独rSO 2监测显示脑灌注异常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45, P=0.000);2种方法联合监测、单独EEG、单独rSO 2监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2.9%、35.7%、38.1%。出院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新的脑部缺血灶和临床症状。 结论:EEG、rSO 2监测CEA术中脑灌注异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弥补单一监测的不足,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Krüppel样因子4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抑制颈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携带含Krüppel样因子4(KLF4)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建立KLF4基因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BMSCs),并观察颈动脉损伤后血管增生的变化。方法:以慢病毒为载体介导KLF4基因转染BMSCs。选用10周龄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KLF4组(注入KLF4修饰的BMSCs细胞)。采用球囊导管构建大鼠颈动脉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于14 d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大鼠,并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颈总动脉血管壁厚度变化及形态学变化;采用Griess法检测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颈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KLF4蛋白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模型组内皮细胞增生高于假手术组(1.68±0.29比0.01±0.01, F=244.34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KLF4组内皮细胞增生低于模型组(0.14±0.01比1.68±0.29, F=244.345, P<0.05)。模型组血清中NO浓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7.22±1.40比21.29±1.83, F=171.00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KLF4组NO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16.34±1.33比7.22±1.40, F=171.00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显示,KLF4/β-肌动蛋白(β-actin)在假手术组、模型组和KLF4组中的比值分别为0.564±0.015、0.626±0.023、0.916±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5.121, P<0.05);eNOS/β-actin在假手术组、模型组和KLF4组中的比值分别为0.852±0.043、0.383±0.017、0.707±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3.879, P<0.05)。 结论:KLF4可正性调节eNOS的表达,从而增加血管中NO的浓度,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来抑制颈动脉损伤造成的血管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120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42例(不良事件组),未发生围手术期不良事件78例(非不良事件组)。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指标、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不良事件组脑血管疾病率、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率、使用补片率和斑块溃疡率明显高于非不良事件组[35.71%(15/42)比15.38%(12/78)、52.38%(22/42)比26.92%(21/78)、50.00%(21/42)比20.51%(16/78)和61.90%(26/42)比24.36%(1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使用补片、斑块溃疡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2.874、2.632和3.214,95% CI 1.421~3.654、1.748~3.287和2.101~4.697, P<0.05或<0.01)。 结论:存在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使用补片和斑块溃疡是影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可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隐源性卒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作为临床上主要的缺血性卒中亚型之一,隐源性卒中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房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颈动脉蹼、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等疾病,需要进行详细、针对性的评估,并需高度重视其复发风险。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概念的提出,使之成为一种治疗相关性疾病,应针对不同病因采用抗血小板、抗凝、介入和手术等治疗,以降低其卒中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伴副大脑中动脉代偿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指脑、视网膜或脊髓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1],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缓解。研究表明,TIA后短期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较高 [2],因此提倡对TIA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TIA的风险分层量表较多,其中ABCD 3-I评分 [3]包含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双重TIA、同侧颈动脉狭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阳性等因素,临床认可度和可行性较高,应用较为广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早期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预测疾病复发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315例基于"时间-症状"定义的60岁以上TIA患者,根据发病后1个月是否出现复发性脑血管事件分为复发组( n=29)和非复发组( n=286),通过Logsi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在高血压病史(14/15,83/203)、伴有颅内动脉狭窄(21/8,132/154)、颈动脉狭窄(22/7,107/179)、DWI阳性、伴有运动症状、TIA发作次数[2(2,3)次,2(1,2)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86(8.17,9.56)mmol/L,5.82(5.27,6.33)mmol/L]方面以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DWI阳性( B=1.634, OR=5.124,95% CI:2.898~9.059, P=0.000)、颈动脉中重度狭窄( B=0.572, OR=1.773,95% CI:1.050~2.993, P=0.032)可能与早期预后不良有关。 结论:头颅DWI阳性和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可能是老年TIA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9月收治的10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 mm球囊预扩组和5 mm球囊预扩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手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4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4.8±8.6)%,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2.1±8.0)%,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6.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显著低于4 mm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9.8±22.3) mmHg,心率减慢(11.0±9.7)次/min;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4.0±28.5) mmHg,心率减慢(7.0±10.8)次/mi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4 mm球囊预扩组患者共28例发生并发症,5 mm球囊预扩组共25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种直径球囊在颈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均安全、有效,5 mm球囊预扩对血管狭窄的短期改善作用优于4 mm球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站式"颈动脉支架置入加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重度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一站式"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和分期序贯CAS+OPCABG两种术式围手术期情况及早期随访资料,评估"一站式"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因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行CAS+OPCABG杂交手术的患者共26例,其中12例采用了"一站式"同期CAS+OPCABG、14例采用了分期序贯CAS+OPCABG,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的累计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ICU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分期组,但两组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发生。术后住院天数同期组显著少于分期组。分期组围手术期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各1例,同期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梗塞发生,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新发脑梗塞,颈动脉超声支架均通畅,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站式"同期CAS+OPCABG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于心肌缺血症状重或重度左主干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同期手术。优化抗凝方案和减轻颈动脉窦反射是需要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对患者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并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53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其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72例、单纯药物治疗81例。治疗48个月后,对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24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动脉支架成形术组( P<0.05)。48个月后153例患者中共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7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嗜烟(吸烟>10年,每日>20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房颤、支架成形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成形术( OR=0.44,95% CI:0.21~0.88, P=0.01)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病史( OR=1.79,95% CI:1.22~2.01, P<0.01)、房颤( OR=1.57,95% CI:1.01~1.98, P=0.03)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显著降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高血压病和房颤相关,且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