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秭归县日本斑点热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秭归县日本斑点热患者的流行和临床特征,为提高日本斑点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系列分析。研究秭归县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确诊并住院的18例日本斑点热患者,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60(54,68)岁。收集病历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8例日本斑点热患者,17例为农民,1例为教师,均有野外接触史。主要发病时间为4至10月,春秋季最多。患者首发症状一般为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15例患者出现皮疹,12例出现焦痂,3例患者无皮疹和焦痂;患者中10例双下肢水肿,3例出现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15例患者白细胞正常或降低,11例血小板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升高,17例白蛋白降低;13例丙氨酸转氨酶和14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1例尿蛋白异常。结论:日本斑点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作为立克次体感染主要特征的焦痂与皮疹并非在所有患者中存在,因此增加了日本斑点热的诊断难度,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误,甚至死亡。医疗工作者应在日本斑点热高发季节提高对有野外接触史的不明原因高热患者感染立克次体的警惕,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等及早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2年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57例恙虫病患者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十堰市郧西县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T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为TD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1 - 12月十堰市郧西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57例TD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临床表现(焦痂或恙螨、高热、皮疹及伴随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测结果、野外作业及游玩史等。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及焦痂,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恙虫病东方体抗体(Ot-Ab-IgM)、恙虫病东方体(Ot)。使用TD积分诊断量表计算每例患者积分,积分≥8.5分为临床诊断TD。根据系统损伤数量(0、1、2、≥3个),将57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分析TD对其系统功能的损伤情况。结果:57例TD患者中,男性26例(45.61%)、女性31例(54.39%),40 ~ 79岁患者占比为92.98%(53/57);89.47%(51/57)的患者职业为农民。5月为TD发病最高峰,发病19人,占该年发病患者的33.33%(19/57)。54例患者发病前曾有野外作业或野外游玩史。57例TD患者的高热发生率为100.00%(57/57),焦痂或恙螨发现率为80.70%(46/57),皮疹发生率为98.25%(56/57),恙虫病三联征(同时出现焦痂、高热、皮疹)发生率为80.70%(46/57),嗜酸性粒细胞(EOS)下降发生率为100.00%(57/57),77.19%(44/57)的TD患者出现多系统功能损伤(multi-system functional damage,MSFD)。57例患者TD积分诊断量表积分范围为8.5 ~ 10.5分。住院治疗1 ~ 5 d后,全部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各系统功能逐渐恢复。结论:TD已成为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多发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之一,患者主要为中老年人,三联征为其典型临床表现,血液系统、肝脏及肾脏无症状性损伤最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厦门市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9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海沧区和2019年8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翔安区,采用勺舀法采集野外白纹伊蚊幼虫和卵块,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计算1 h击倒率和恢复24 h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断抗药性水平:≥98%为敏感群体(S);80%~< 98%为可能抗性群体(M);< 80%为抗性群体(R)。结果:2018和2019年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0.1%溴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0.5%高效氯氟氰菊酯、1.4%顺式氯氰菊酯、3%氯菊酯、0.5%马拉硫磷、0.05%残杀威7种常用杀虫剂,1 h击倒率分别为95.1%(117/123)、98.3%(115/117)、100.0%(116/116)、99.2%(120/121)、98.4%(123/125)、97.5%(119/122)、100.0%(127/127)和96.7%(118/122)、98.6%(143/145)、100.0%(139/139)、100.0%(149/149)、98.0%(146/149)、96.8%(121/125)、100.0%(126/126)。2018年恢复24 h死亡率分别为91.1%(112/123)、78.6%(92/117)、75.0%(87/116)、88.4%(107/121)、96.0%(120/125)、99.2%(121/122)、100.0%(127/127),2019年恢复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4.9%、76.9%、79.5%、91.4%、92.3%、100.0%、100.0%。结论:厦门市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高。要加强抗药性监测,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以减少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 - 2021年广东省155例恙虫病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恙虫病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征,为恙虫病临床诊疗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 - 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恙虫病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并发症、首诊误诊情况及治疗转归等内容。结果:共收集恙虫病患者155例,其中男性75例(48.39%),女性80例(51.61%),年龄为(54.41 ± 13.78)岁。每年6至9月发病人数较多。155名患者中有30人(19.35%)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广州市本地患者97人(62.58%),其他地级市患者58人(37.42%)。发病前有野外活动史患者占76.77%(119/155)。全部患者中,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占36.13%(56/155)。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00%,155/155)、畏寒和/或寒战(77.42%,120/155)、头痛和/或头晕(74.19%,115/155)、疲乏(65.81%,102/155)、焦痂或溃疡(92.90%,144/155)、淋巴结肿大(49.68%,77/155)。实验室检测结果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81.94%,127/155)、血细胞比容降低(78.71%,122/155)、血红蛋白下降(52.26%,81/155)、血小板计数减少(50.97%,79/155),白蛋白降低(92.26%,143/155)、乳酸脱氢酶升高(90.32%,140/155)、腺苷脱氨酶升高(88.39%,137/15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85.16%,132/15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85.16%,132/155),降钙素原升高(52.90%,82/155);外斐反应阳性30例(19.35%)。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95例(61.29%),腹部B超或CT检查结果异常34例(21.94%)。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肺部感染、器官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等。首诊误诊率为75.48%(117/155)。给予多西环素及对症支持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154例(99.35%)。结论:广东省恙虫病发病高峰为夏秋季节,发病前大多数患者有野外活动史,农民为易感人群。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发症多。使用多西环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治愈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黑沙蒿应对降水变化的木质部与韧皮部协同响应机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探究不同降水情景下荒漠植物茎干解剖学结构的适应性调节,可以更好地理解未来降水格局变化下荒漠植物水和碳运输间的协调机制.该研究以毛乌素沙地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为对象,通过野外人工控制降水的方法,模拟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变化趋势,设置3个降水量水平(减水30%、自然降水、增水30%)以及2个降水间隔水平(降水间隔5 d、降水间隔15 d)开展双因素完全随机实验,测定了黑沙蒿茎木质部与韧皮部解剖结构在不同降水情境下的轴向与径向变异.结果表明:1)在降水改变的情况下,黑沙蒿并未产生更抗栓塞的轴向木质部结构及传导效率更高的轴向韧皮部结构来适应环境;2)降水变化通过改变40-60 cm土层含水率对黑沙蒿的木质部、韧皮部径向解剖性状产生影响.在低水分生境下,黑沙蒿减小导管直径和增大导管壁厚度以保证水分运输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增大韧皮部筛管面积来维持韧皮部导度保证碳的有效运输,以此保证黑沙蒿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3)黑沙蒿木质部导管和韧皮部筛管具有等标度的轴向缩放规律,二者协同关联共同维持水力功能,且这种相关关系不受降水变化的影响.该研究表明,黑沙蒿通过改变径向茎干结构而不是轴向结构来适应降水的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潮滩是全球固碳能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针对潮滩碳汇功能,现有研究多关注生物作用下的碳输入过程,关于地貌演变,特别是潮沟曲流摆动引起的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研究较少,因此无法准确评估潮滩碳汇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结合野外观测、遥感反演与室内实验,探究了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的影响,从曲流摆动速率与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两方面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潮沟曲流摆动速率的空间差异可达数个量级,由粉砂滩的10-3 m/s锐减至互花米草盐沼滩的10-6 m/s;粉砂淤泥滩潮沟摆动速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冬季摆动速率约为夏季的两倍;潮滩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海向递减趋势:互花米草盐沼滩(4.62 g/kg)>粉砂淤泥滩(2.61 g/kg)>粉砂滩(1.51 g/kg);综合考虑曲流摆动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现粉砂滩沉积物碳输出速率显著高于互花米草盐沼滩,可达49.4 g C m-2 a-1,与该区域的碳埋藏速率相当.研究证实了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的重要性,为提升潮滩碳汇功能预测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针阔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释放的动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调整低效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P)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探明其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规律,该研究以马尾松、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C)和香椿(Toona sinensis,T)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树种和质量比例组合为 15 个处理(3 个单一树种处理+12 个混合处理)后进行野外凋落叶分解实验,并探讨DOC释放最佳的凋落叶树种组合以及混合比例.结果表明:(1)马尾松和大部分混合处理凋落叶(除了PT64)在分解初期(0~6 个月)的DOC含量均显著升高,出现富集现象,之后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分解中后期(12~18 个月)或分解末期(18~24 个月)再次出现小幅度的碳富集现象.阔叶所占比例越高,其后期DOC含量越低.(2)分解前期(0~6 个月)凋落叶DOC释放的拮抗效应较强(58.33%),仅有 8.33%(1/12)的混合处理表现出协同效应.之后(6~18个月)其协同效应逐渐增强(91.67%),分解末期(18~24 个月)凋落叶的协同效应有所减弱(66.67%).在所有混合处理中,PT64 在整个分解期间均出现协同效应,其次为PT73、PCT622 和PCT613 在大部分分解时期(3/4)出现协同效应.(3)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质量因子中N含量、P 含量、木质素含量、缩合单宁含量、C/N、C/P、木质素/N以及木质素/P是影响该研究区域中凋落物DOC释放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马尾松与阔叶凋落叶混合后的DOC释放受到树种、混合比例及分解时间的共同影响.相对于其他混合处理,阔叶占比大于等于 30.00%且含有香椿(T)的凋落叶混合处理(PT64、PT73、PCT622和PCT613)更能促进DOC的释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森林粗木质残体主要包括倒木、枯立木、大枯枝、树桩和粗根等,它们是绝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成分,在全球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极端高温、干旱、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正在加速树木死亡,改变森林粗木质残体形成的方式和分解过程,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也会受到深刻影响,生态学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如今,生态学家通过野外观测和控制实验,围绕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特征、调控机制和分解过程中粗木质残体上的生物多样性开展了大量研究,促进了粗木质残体生态学的快速发展.该文首先汇总了最常见的用于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过程的研究方法,并且描述了各研究方法适用的情景.其次,从形态、物理和化学性状方面探讨了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特征.然后,围绕着影响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的控制因素,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具体来说,粗木质残体分解主要受到基质质量、分解者和环境条件的调控,其中基质质量和分解者在样点尺度上影响着分解过程,基质质量对分解者群落有自下而上的调控作用,环境条件在区域或更大研究尺度上发挥主导作用.粗木质残体在分解的同时孕育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生物,主要类群包括苔藓类附生植物、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对森林粗木质残体的利用方式最为复杂,可能将其作为栖息地、掩蔽所、繁殖地、取食场所.附生植物的演替过程与分解时间正相关,但与腐烂程度联系不紧密,其他生物类群的演替则更多地受到基质质量的影响.由于以往的综述鲜有涉及不同结构组分(树皮和木质部)分解的研究进展,该文补充和探讨了树皮和木质部的分解特征和潜在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粗木质残体分解缓慢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限制,目前许多机理的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该文围绕粗木质残体分解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探讨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及可能的研究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STEM教育在"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STEM教育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强调跨学科整合.以"种群的数量特征"一节为例,分析教材实验在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STEM教育对本节教学作出改进:创设野外调查的贯穿式情境,运用WPS软件制作含有不同数量和形状的方格纸,利用废弃快递箱、透明胶布进行装载和标记黄豆黑豆,分别模拟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逐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6例急性Q热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急性Q热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以期为该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6例急性Q热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结果、影像学表现及诊治过程等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急性Q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5~59岁.4例患者发病前有多次野外钓鱼史,1例发病前有掏鸟窝史,1例居住地周围有羊群.发病时间呈全年散发.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有高热,热型以弛张热为主(5例),其他主要伴随症状有乏力(6例)、畏寒(5例)、肌肉酸痛(5例)、纳差(4例).实验室检查中2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3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所有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均升高,4例患者肌酸激酶升高;所有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铁蛋白、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3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轻度升高.6例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未见肺炎;5例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心内膜炎.6例患者的血液或骨髓标本均通过mNGS检出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确诊为急性Q热后,给予多西环素单药(2例)或多西环素联合莫西沙星(4例)治疗,所有患者好转出院.结论 急性Q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对可疑患者行mNGS可以快速明确诊断,多西环素、莫西沙星治疗效果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