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地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致病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烟台地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致病性现状。方法:分别于2020年7月和11月、2021年的1月和4月对烟台市某两条河入海口采集样本32份,获得22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该22株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 ctxA、 ctxB、 ace、 cep、 zot、 rtxA、 hlyA、 toxR、 tcpA和 cri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22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间的条带相似度为23.0%~100.0%,分为17个PFGE型,呈高度的多态性带型分布。22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主要携带3种毒力基因( rtxA、 tcpA和 zot),其中携带 rtxA和 tcpA最多,均为17株,其次是 zot,共14株。14株菌株同时携带 rtxA、 tcpA和 zot,5株不携带上述毒力基因。 结论:烟台地区入海口流行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株污染情况多样化,主要携带具有黏附、毒素以及损伤小肠表皮细胞等方面的致病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起食用被污染田螺引起的霍乱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与应急处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一起因食用被污染田螺引起的霍乱疫情进行流调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为霍乱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广州市白云区医疗机构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辖区内腹泻病例搜索,对霍乱疫情涉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食物和可能污染环境样本并开展溯源排查。结果:本次疫情病原体为非产毒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涉及确诊病例1例,病例表现为腹泻、稀水样便。现场流调推测可疑饮食史为外带田螺,应急监测采样102份(密接人群肛拭子13份,水产品29份,外环境46份,污水3份,江河水样本11份),其中阳性11份(污水3份,田螺3份,田螺售卖档口外环境涂抹5份),结果均为非产毒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结论:本起疫情为霍乱弧菌O1群引起的散发疫情,经流调溯源确定传染源为被污染田螺,传播途径为田螺未加工熟透,经食用后引起发病。本次处置提示对霍乱的高效监测能及时发现并有效阻断霍乱疫情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群体感应调控子AphA对河弧菌Ⅵ型分泌系统VflT6SS2的调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河弧菌群体感应调控子AphA对Ⅵ型分泌系统VflT6SS2功能活性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河弧菌野生株、 aphA缺失株(Δ aphA)和 aphA回补株中VflT6SS2标志性组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表达和分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启动子- lux 融合冷光系统检测野生株和Δ aphA中VflT6SS2核心基因簇和附属基因簇代表基因 tssB2 、hcp( tssD2)和 vgrG( tssI2)以及群体感应调控子HapR的mRNA 相对表达量和启动子活性。采用定点突变实验结合启动子活性测定确定AphA在 tssD2b启动子区的调控结合位点;采用电泳迁移率位移测定(EMSA)确定AphA与 hapR启动子的结合。 结果:Δ aphA中 tssB2 、hcp( tssD2)、 vgrG( tssI2)和 hapR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Hcp蛋白的表达分泌明显高于野生株。VflT6SS2核心基因簇 、tssD2a 、tssI2a和 hapR的启动子活性在Δ aphA中均高于野生株,而 tssD2b启动子活性则低于野生株。 tssD2a和 tssD2b的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335 bp~-229 bp区差异较大,在 tssD2b中该区域存在2个潜在AphA结合位点,将其中的保守位点ATG替换为CGA, tssD2b启动子活性明显降低。EMSA结果显示,AphA与 hapR启动子直接结合。 结论:AphA在转录水平直接抑制 hapR的表达,间接参与对VflT6SS2核心基因簇和附属基因簇的调控。AphA对 tssD2a和 tssD2b呈现相反的调控模式,AphA可直接与 tssD2b启动子区(-335 bp~-229 bp)结合正向调控 tssD2b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2年陕西省一起霍乱疫情调查及全基组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对2022年陕西省城固县1起霍乱疫情调查溯源.方法 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现场环境进行卫生学调查,收集当地气温及降水资料.采集病例、同餐人员及同期腹泻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样本,采集剩余食品、环境水体、水产品样本,进行霍乱弧菌核酸检测及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学和质谱鉴定,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药物敏感试验指南进行药敏试验,提取菌株DNA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利用二代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用测序拼接数据进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预测,与既往分离的霍乱弧菌、pubMLST下载的国内外霍乱弧菌基因组序列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析(cgMLST)及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cgSNP).结果 本起疫情从1例霍乱病例和1例带菌者中各分离到1株霍乱弧菌,均为O139群,携带ctxAB毒力基因,对磺胺类、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药物均敏感,而对氯霉素、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有抗药性;cgMLST分析结果显示,菌株为大流行菌克隆株序列型(ST)69型,与陕西省既往霍乱菌株无关联.同餐人员及同期腹泻病例共106人均未检出霍乱弧菌.水体样本96份,鱼类样本35份,环境样本7份,畜禽粪便样本7份.经霍乱弧菌核酸检测阳性2份,分别为文川河某处采集的鱼类样本2份中检出霍乱弧菌hlyA、O139群基因核酸阳性,ctxAB毒力基因阴性.结论 本起疫情为霍乱弧菌O139群引起的散发疫情,其病原为国内的大流行菌株,感染来源可能与水产品污染有关,高温、干旱等因素是霍乱发生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河弧菌Ⅵ型分泌系统组成、功能及调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是细菌中新发现的一种以直接接触方式释放毒性效应蛋白杀死真核"捕食者"或原核"竞争对手"的蛋白分泌装置,被喻为细菌的"分子武器",在细菌环境适应性、致病性和基因的水平转移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约25%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基因组中存在T6SS编码基因簇,存在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T6SS是细菌间生态位竞争的关键因素.T6SS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效应蛋白具有高度多样性,并不具有保守的特征序列,涉及的调控机制复杂,因此是T6SS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河弧菌(V.fluvialis)作为一种新发的食源性病原菌,T6SS的数量、组成和生理功能具有独特性,与其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及致病性有关.本文综述了河弧菌T6SS的组成结构、功能活性及调控机制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的RPA-CRISPR/Cas13a荧光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并建立非专业实验室场景下恒温、快速及简便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方法 本研究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RNA(crRNA),建立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结合CRISPR及其相关蛋白13a(CRISPR-Cas13a)的反应体系,采用自配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核酸快速提取试剂提取样本全基因组,并结合荧光法实现检测结果的可视化判读.结果 利用副溶血性弧菌菌株ATCC 17802和其他3种非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和梅氏弧菌)以及3种临床上常见腹泻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RPA-CRISPR/Cas13a荧光法的特异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特异性为100.00%;对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进行倍比稀释并检测,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02 copies/μl.最后,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野生型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检测结果与TaqMan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TaqMan-qPCR)检测结果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针对toxR基因的RPA-CRISPR/Cas13a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结果判读可视化等优点,为非专业实验室场景下的副溶血性弧菌快速检测提供了较好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创伤弧菌致脓毒性休克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1]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菌,自然生存于河口和海洋环境中,能够引起胃肠炎、伤口感染和原发性败血症.通常人类感染是因为食用生或半生的受污染海产品,或是伤口接触了带菌的海水或海洋动物.文献报道该病常发生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区域的一些沿海城市,国内仅浙江省沿海有发生创伤弧菌脓毒血症病例报道[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河流弧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建立河流弧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并制定质量标准.方法 收集并筛选河流弧菌核酸阳性和阴性临床分离株样本,建立河流弧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使用不同试剂对参考品进行协作标定,并对参考品稳定性和均匀性进行考核.结果 河流弧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由20份样本组成,包括8份阳性参考品P1~P8、10份阴性参考品N1~N10、1份检测限参考品L和1份重复性参考品R,L经菌落计数法测定浓度为1×108 CFU/mL.国家参考品的质量标准为阳性符合率8/8,阴性符合率10/10,检测限要求1:104稀释或更高浓度时应均为河流弧菌阳性,重复性要求对稀释后的两个浓度水平的Ct值的变异系数(CV,%)均不大于5.0%.经过随机抽样检测,参考品均匀性符合要求,在2~8℃冷藏条件、室温放置7天均未影响参考品稳定性.结论 本研究研制了河流弧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并制定了其质量标准,可用于相关定性检测试剂的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2012-2023年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中O1/O139群霍乱弧菌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了解O1/O139群霍乱弧菌在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中的污染状况,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23年每年5-10月,对梧州市各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水产品和养殖池水随机采样,并定点采集易受污染的池塘水、江河水.对采集的样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012-2023年梧州市共监测水产品和水体4 844份,共检出O1/O139群霍乱弧菌53份,总检出率为1.09%.其中水产品监测3 020份,检出率为1.42%(43/3 020),水体监测1 824份,检出率为0.55%(10/1 824),水产品和水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P<0.05).不同月份的水产品霍乱弧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53,P<0.05),其中9月的检出率较高(3.54%,12/339),7月的检出率较低(0.68%,4/588).不同类型水产品和水体的霍乱弧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308、15.752,P均<0.05);水产品中蛙类检出率较高(10.27%,23/224),水体中养殖池水检出率较高(2.43%,7/288).检出的53株菌株中,O1群小川型22株,O1群稻叶型24株,O139群7株;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均存在霍乱弧菌污染,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力度,及时掌握霍乱弧菌的污染状况,严防霍乱疫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创伤弧菌致病性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的革兰阴性弧菌,存在于河海交界之处.自1964年首次被美国CDC分离出后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它与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合称为致人类感染的三大弧菌.创伤弧菌可引起肠胃感染、伤口感染及原发性败血症等疾病,其感染存在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给公共卫生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多种毒力因子在创伤弧菌的致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溶细胞素、金属蛋白酶、铁载体、荚膜多糖等.因此,本文对刨伤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情况及相关毒力因子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病原微生物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