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华菊3种瓣型株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6/1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是栽培菊花(C.× morifolium)的近缘六倍体野生种之一,其自然群体中的舌状花与栽培菊花一样具有典型的平瓣型、管瓣型和混合瓣型变异,是研究菊属植物瓣型变异的理想材料.其舌状花发育过程受生长素和花器官发育关键差异基因的影响,但目前缺乏稳定高效的不同瓣型毛华菊株系的再生体系,制约了毛华菊瓣型相关基因的研究.利用在河南省伏牛山收集的3种瓣型毛华菊株系,以叶片和茎间薄层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平瓣型叶片为外植体,其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 NAA+2 mg-L-1 6-BA,接种20天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分化率达10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1 NAA,生根率达100%.平瓣型毛华菊的叶片最佳再生体系也适用于管瓣型和混合瓣型株系,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83.46%和91.67%,生根率均为100%.移栽后对开花植株进行观察,发现利用叶片再生体系获得的3种不同瓣型再生植株花型稳定,为后续利用不同瓣型株系解析舌状花形态变异机理提供了技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北柴胡及常见伪品藏柴胡、锥叶柴胡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建立北柴胡、藏柴胡、锥叶柴胡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外观性状鉴别、薄层色谱和HPLC指纹图谱系统建立北柴胡、藏柴胡、锥叶柴胡鉴别方法.结果 锥叶柴胡横切面为菊花状,北柴胡横切面为年轮状并具有不定程度的裂纹,外部有较薄的黑色外环纹,藏柴胡横切面较平整,外部有较厚的黑色外环纹.薄层色谱显示藏柴胡的荧光斑点强度最强,北柴胡与藏柴胡相似,荧光强度较藏柴胡弱,锥叶柴胡在Rf值约为0.90处具有独特的绿色荧光斑点.HPLC指纹图谱显示,藏柴胡与北柴胡野生药材的相似度约在0.50~0.80,锥叶柴胡与北柴胡野生药材的相似度约在0.20~0.45,北柴胡与北柴胡野生药材的相似度在0.90以上,可以相似度数值范围区分北柴胡、藏柴胡与锥叶柴胡.结论 3种鉴别方法均可用于对上述3种柴胡的鉴别,且各有利弊,因此内外在质控方法联用可更加有效地鉴别柴胡品种,保障临床用药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2022年国家药品抽检中药饮片专项质量分析、标准修订和监管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全国开展中药饮片专项抽检,目的在于促进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种植的规范性,防控和化解中药饮片质量风险、强化中药饮片安全管理、保障中药饮片临床安全有效.2022 年,国家药品抽检饮片专项包含艾叶、川牛膝、大黄、紫草、茜草、菊花、桃仁、金银花、片姜黄9 个品种,抽样合计 1679批,其中合格 1623 批,整体合格率为 96.66%.借助这 9 个品种抽检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探索性研究,对各品种法定标准和主要质量问题等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未来标准修订和监管的建议,为全面推进中药饮片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菊科植物因其丰富的舌状花变异类型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作为栽培菊花(C.× morifolium)的近缘野生种之一,其自然群体中常具有典型的平瓣、匙瓣及管瓣的舌状花变异类型,是研究菊科植物瓣型变异的优异材料,而目前缺乏对其再生体系的研究.在福建平潭岛分布的野菊中发现大量舌状花形态变异植株,该研究以其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和叶盘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茎间薄层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的最优培养基为MS+1.0mg·L-16-BA+0.5mg·L-1NAA,接种14天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不定芽平均分化时间为25天,接种40天不定芽分化率可达8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1NAA,10天生根.移栽植株全部成活,植株生长状态良好且均保留了混合瓣型的形态特征.该研究初步建立了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解析菊花瓣型变异机理提供了技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野生菊花不同部位氨基酸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野菊花(Dendran thema indicum)又称苦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分布,主要生于山坡草地、河边水湿地、海滨盐渍地、田边、路旁及岩石上.野菊花的叶、花及全草入药.本草纲目记载,野菊花性凉,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健脑明目等功效[1],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风热感冒、肺炎、咽喉肿痛等症.现代研究证明,野菊花是中草药中的“广谱抗生素”,对多数皮肤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流感病毒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野菊花主要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并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但未见其各部分氨基酸含量组成的报道.本研究对野生菊花苞、花瓣、叶子中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组成进行评价,以为野菊花营养和保健相关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野菊野生抚育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通过分析比较野生抚育、人工栽培、野生条件下野菊种群在生物学、生态学、产量、品质方面的差异, 为野菊花药材资源品质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 野生抚育与大田栽培植株株高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野生植株, 大田栽培野菊茎粗与分枝数显著高于野生抚育与野生植株;野生抚育较大田栽培不易发生涝害, 较野生环境不易发生病虫害;野生抚育样方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大田栽培与野生样方; 3个样地中野菊头状花序性状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蒙花苷质量分数均高于2%, 显著高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规定的0. 80%.因此, 人工补种以及适当人工管理的野生抚育是一种获得高品质、高产量野菊花药材的生产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重要花卉野生资源保护利用成就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貌复杂,造就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成为当今多个重要花卉如菊花、月季等发祥地或起源中心.如何行之有效地保护、利用好这些重要花卉的野生资源一直备受国家决策者、科研单位和育种公司的关注.本文着重总结了月季、菊花、兰花、牡丹、百合等重要花卉作物的野生资源在调查保护、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等工作中的突出成果,并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1)改革开放后,我国就开展了野生花卉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等工作,近十年来,我国重要花卉的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日益加强,尤其是在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和离体保存方面取得长足进步.(2)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多个花卉作物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和重要观赏性状的调控网络解析,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的挖掘在野生花卉资源精准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野生花卉资源的利用更是拓宽了新品种研发途径、加速了新品种选育进程、推进了花卉特用价值的开发.(3)我国的重要花卉野生资源还存在资源调查系统性低、缺乏长期持续性支持、基础研究有待深入、资源评价不够精准、没有真正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等问题,希望建立完整的资源保护体系、拥有稳定支持的花卉资源创新团队,实现科研与产业的真正结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野菊花蒙花苷含量与其产地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野菊花为常见中药材,广泛运用于中成药和日化产品,目前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人工栽培较少.为探究野菊花的适宜生产区域,明确影响野菊花指标成分积累的气候因子,该研究对不同产地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与气候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不同产地间野菊花蒙花苷含量差异显著,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域的野菊花蒙花苷含量相对较高,而山西、陕西两省大多数产地野菊花蒙花苷含量均较低;各因子与蒙花苷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年均降水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气温>经度>全年无霜期>纬度>海拔.经度、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与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纬度和海拔则相反,全年无霜期及年均日照时数与野菊花蒙花苷积累没有显著相关性.在调查区域内不同产地野菊花蒙花苷含量差异显著,高经度、低纬度、低海拔、高年均气温和高年均降水量这5个因子可以作为选择野菊花优质产区的参考因子.该研究为筛选野菊花适宜产区及人工栽培体系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银耳'绣银1号'的选育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银耳'绣银1号'由福建省安溪县采集的野生银耳(TWW01-AX)经多次分离纯化和反复驯化系统选育而成.适合袋栽、瓶栽和段木栽培,银耳菌丝白色或淡黄色,具有锁状联合,子实体由多片波浪状卷曲的耳片组成绣球状或菊花状,耳片边缘呈锯齿状,不规则;新鲜银耳呈淡黄色、半透明.栽培周期约为43 d,鲜耳平均直径13.4 cm,厚度7.0 cm,干耳平均产量81.9 g/袋,相比于主栽品种,总糖含量高,耳心硬度部分小,子实体隆起度高,适应性广,稳定性强,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甘菊ClCOL16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CO基因通过光周期途径整合昼夜规律、光信号以及分生组织相关基因来调节开花时间,在植物成花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利用RT-PCR法从甘菊(Chirysanthiemnum lavandulifolium)中克隆得到一个CO家族基因,命名为ClCOL16(GenBank登录号:AOA52174);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抗性筛选并经过PCR鉴定得到T3代转基因植株;随机抽取6个转基因拟南芥株系与野生型(WT)共同于长日照环境(16 h/8 h光暗交替)培养,观察其表型,并于定植后37 d检测WT和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叶片的ClCOL16表达,以明确甘菊ClCOL16基因在植物光周期调控开花中的作用,为进一步解析菊花花期调控机理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甘菊ClCOL16基因含有一个1 278 bp的编码框,编码425个氨基酸;ClCOL16编码蛋白含有一个B-box和一个CCT保守结构域,为典型的CO家族第Ⅲ组成员.(2)NCBI同源比对分析显示,C1COL16蛋白与除虫菊COL16蛋白(GenBank登录号:GEZ38716.1)的一致性最高,达到94.38%.(3)荧光定量分析显示,ClCOL16基因为组成型表达,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表达受生物钟调节,在短日照调控下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4)异位表达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ClCOL16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花期提前了 7 d,莲座叶减少了 3~4片,叶片中ClCOL16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提高,表明ClCOL16基因能够促进转基因拟南芥开花.研究推测,甘菊ClCOL16基因可能是甘菊响应光信号、参与菊花光周期开花途径调控的重要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