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析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400例,分为中药组(372例)和非中药组(28例),非中药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非中药组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法中药汤剂治疗,手术前后均每天服用2次,每次200 mL.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运用数据挖掘总结中药组处方用药规律,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处方作用靶点.结果: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非中药组(P<0.05),心绞痛症状疗效优于非中药组(P<0.05).数据挖掘共筛选出调脾护心法医案372例,核心药物83味,药性以温热为主,温性药物最多,药味酸、苦、甘为主,共占73.40%;聚类分析发现以"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为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核心中药成分185个;对19个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发现在细胞组分方面主要与胞质部分、细胞外围、质膜、内膜系统等相关;在分子功能方面与酶结合、信号受体结合等密切联系;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与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定位调控等有关;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发现其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调脾护心法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处方核心药物是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GE-RAGE、MAPK、IL-17、TNF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牙髓和牙周韧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差异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牙髓间充质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和牙周韧带间充质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在成骨能力上的差异机制.方法 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和牙周干细胞(分为DPSCs组和PDLSCs组),比较两种干细胞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分化过程中关键转录因子的转录表达差异.同时,从GEO官网下载牙组织单细胞测序数据(GSE161267_RAW),通过比较干细胞亚群占比差异、调控成骨分化基因表达差异及生物学功能富集等揭示两种组织干细胞成骨分化功能差异的原因.结果 成骨诱导分化结果显示,DPSCs组茜素红着色较PDLSCs组更深,运用RT-PCR检测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骨钙素(osteocalcin,OC)、Runt相关转录因子 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结果 显示,与PDLSCs组相比,DPSCs组Osteocalin、ALP、RunX2、OPG和BMP-2 基因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牙周和牙髓组织中干细胞构成比例不同,其中牙周组织中MSC2 和MSC3 亚群占比多,牙髓组织中MSC1 亚群占比多;MSC1 中调控成骨分化基因表达显著高于MSC2 和MSC3.差异基因生物学功能富集结果显示,MSC1 亚群主要表现为成骨分化及参与成骨分化的信号通路.结论 DPSCs较PDLSCs有更高的成骨分化功能,是由于DPSCs中成骨分化功能强大的细胞亚群含量高于PDLSC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造影声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造影(CEUS)声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中医院2021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继发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 146 例,按照病理结果及结核杆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分为结核组(61 例)和非结核组(85 例).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超声CEUS检查及病理检测.分析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CEUS声像特征性表现,比较常规超声、CEUS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 结核组淋巴结内蜂窝样增强、边缘环形增强等CEUT征象明显高于非结核组(P<0.05),且结核组淋巴结最大径≤20 mm与>20 mm的CEUS表现特征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CEUS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5),但二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坏死CEUS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5).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增强模式表现为多样性,以不均匀增强为主,表现为淋巴结内蜂窝样增强、高增强边缘或二者并存等CEUS特征性表现;颈部淋巴结结核最大径≤20 mm的CEUS以高增强边缘为主,>20 mm的CEUS以淋巴结内蜂窝样增强为主.结论 与非结核相比,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EUS特征性表现可客观反映其增强、坏死情况.CEUS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灵敏度、准确度高于常规超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UBE2C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对HepG2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UBE2C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沉默UBE2C后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肝癌患者的数据集,分析肝癌组织中UBE2CmRNA的表达水平,按照肝癌组织中UBE2CmRNA中位表达水平,将所有肝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n=169)和低表达组(n=205),分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肝癌预后的影响因素.选择人肝癌细胞系(HepG2、Huh7和SMMC-7721)和人肝上皮细胞系(THLE-3),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种细胞中UBE2C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HepG2细胞系中根据是否沉默UBE2C,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转NC组和si-UBE2C组.分析UBE2C基因沉默后对HepG2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脏组织中UBE2C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342(3.239,5.635)和0.905(0.587,1.230),与癌旁正常肝脏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UBE2C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01);肝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肝脏组织中UBE2C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266(3.342,5.054)及0905(0.587,1.230),与配对癌旁正常肝脏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UBE2C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01).肝癌组织UBE2C mRNA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8.85个月和69.38个月,UBE2C mRNA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45).T分期(T3/T4)和UBE2C高表达是肝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对于人肝上皮细胞系THLE-3,UBE2C蛋白和mRNA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Huh7和SMMC-7721中均显著高表达(P<0.05),其中,UBE2C蛋白和mRNA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表达最为显著.CCK-8结果显示,在72 h和96 h,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转NC组相比,si-UBE2C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空转NC组和si-UBE2C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3.12±3.45)个、(24.33±2.83)个和(10.21±1.14)个,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转NC组相比,si-UBE2C组侵袭细胞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2C在肝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且UBE2C可作为肝癌患者不良预后的一项生物学标志物,UBE2C基因沉默后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系HepG2的增殖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撰稿要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 医学名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生理学名词》、《生物化学名词与生物物理学名词》、《化学名词》、《植物学名词》、《人体解剖学名词》、《细胞生物学名词》及《医学名词》系列为准.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版和《中国药名通用名称》2014 版为准;新开发的药物,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的"命名原则",药物名称或新译名词应附英文,不用商品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规范(2024)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是具有新陈代谢的活组织,由骨吸收和骨形成完成骨重建,骨重建也是贯穿生命始终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参与和维持骨代谢的生化物质决定骨质量和骨密度,调控骨代谢的内环境及生物活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可以通过体外实验方法获得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在骨质疏松临床诊断、诊断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评估、科学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依据.为提高诊断质量,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应完善实验方法互认、检测结果稳定、数据共识的实验规范.该文对实验方法原理、样本采集保存、检测结果分析及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述,旨在提供应用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RPL3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线粒体核糖体蛋白L37(MRPL3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TCGA和GEO数据库中下载结直肠癌患者的RNA-seq数据和临床资料,用于MRPL37在结直肠癌中的差异表达、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等分析.富集分析探讨MRPL37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利用TISID数据库分析MRPL37与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结果:MRPL37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P<0.05),并且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T分期(P=0.0041)、N分期(P=0.0053)和TNM分期(P=0.0159)显著相关.富集分析提示,在结直肠癌中,MRPL37主要参与线粒体生理活动、细胞周期、氧化磷酸化等途径.在肿瘤免疫方面,MRPL37表达量的改变与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的变化相关.MRPL37是一个独立预后因素(P=0.01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成正相关(P=0.0017).结论:MRPL37可能是结直肠癌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未来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及指导精准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热点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晚期乳腺癌预后较差,疾病特征复杂,后线解救治疗较为困难,但是通过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晚期乳腺癌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基因靶向治疗使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基因检测是分子分型诊断、遗传风险预测、疗效监测、耐药提示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手段,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病理诊断、靶向药物选择以及治疗模式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共识专家委员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归纳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的热点问题,深入探讨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的适用人群和临床意义、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检测基因和分子标志物、循环肿瘤DNA、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的应用,总结规范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中使用的注意事项,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基因检测,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基因检测信息,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学科合作构建感染病的诊断管理体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当前多种新型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亟需遵照5R原则,多学科合作建立有效的诊断管理体系,即针对恰当患者,在恰当时间开展恰当的检测、进行恰当的报告和解读。诊断管理可充分发挥常规技术和新型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改善临床实践、节省医疗花费,遏制耐药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脂肪形成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传递信号、发挥向导、诱饵和支架等功能。大量研究证明,lncRNA可调控参与脂肪形成的一些关键因子,从而正向或负向调控白色和棕色脂肪的形成。它与腰围、腰臀比、空腹胰岛素和体重指数等相关,还参与炎性反应、肝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等过程。LncRNA可作为一种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具有潜在且巨大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