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伦理学》线上课程建设现状调查及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打造《医学伦理学》线上优质课程,本课题组对国内16个慕课平台进行检索,以期了解疫情发生之前我国高校《医学伦理学》线上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1所院校12个教学团队在8个网络平台上搭建了《医学伦理学》线上开放课程。这12门线上课程不仅在疫情期间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将为引领中国高校进行《医学伦理学》线上学习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最后针对医学教育线上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大网络提速,降低网络流量资费;第二,运用虚拟空间弥补现实空间的不足;第三,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复合式教学团队来打造金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讲话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从而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传染病护理学》授课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思考。方法: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并贯穿于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建立融入课程思政的新教学模式,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同向同行,努力将《传染病护理学》打造为一门"课程思政"的"金课"。结果: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觉悟和个人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结论:高校大学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容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时代"超人"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新时代在召唤,新征程已开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打造一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兴旺之本。"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近年来国家在人才项目中投入巨大,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全国各省市也推出了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教育好青年人才也是我们未来超声事业的根本所在!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多年来重视中青年医师的培养,近年来相继举办了多期中青年英文论坛、中青年创新研究论坛、杰青优青论坛、中青年优秀/疑难病例分享,线下和超声学院线上学习人数累计280余万人次。超声分会各学组在过去一年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活动。腹部学组举办高端人才学术活动27场,累计线上线下参会22万人次;开展36场下乡巡讲活动助力基层人才培养,同时开展了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培养多样化创新人才。心脏学组举办4城5站规范化巡讲,累计线上线下参会近50万人次;通过超声大讲堂普及超声心动图知识,线上线下参会20余万人次。浅表学组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了"亲和行"巡讲活动,共举办10场,累计线上线下参会超50万人次;开设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管理学院,线上参会人员41万人次。妇产学组借助国际妇产标准课程系统培训和制定国内指南共识,培训医生8万余人;通过国际大师课,开拓超声医生的新思路,培养骨干人员600余人。介入学组启明星活动已连续举办5年,累计69场学术活动,线上线下参会超300万人次;万里行活动深入基层,手把手帮带100位超声医生实现介入超声从0到1的质的突破;开设"医工信"交叉论坛,促进介入超声诊治能力提升。新时代青年"超人"在上述培训和学术交流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不断成长与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康复治疗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阐述提升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初步实践。在分析当前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即相关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基础上,总结了促进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思路(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金),以期有效推进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患沟通技能学"金课的建设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诊断学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之一,医患沟通则始终贯穿患者诊治的全过程。如何在诊断学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本教学团队进行了不断改革,探索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通过建设"医患沟通技能学"精品在线课程,努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与诊断学教学相融通,取得了显著性效果;也为医患沟通与其他临床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融合提供了科学的实践依据,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体胚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依托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虚拟仿真“数字胚胎”,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录制相应的微视频、编制学习指南、临床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人体胚胎学》课程资源建设,开展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讨论-课后答疑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建立形成性评价和课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和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总成绩显著提升,超过5%的学生认为课程难度明显下降,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上涨11%。说明《人体胚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符合学生对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数据时代医学英语写作"金课"建设标准与路径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了培养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医学英语写作"金课"建设成为推进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方针为指引,提出医学英语写作课程的"五性"建设标准,顺应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趋势,从更新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方式、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等途径探讨"金课"的打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胸外科金课建设中的实践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胸外科金课建设中的实践和应用。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课程学习,观察组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下的金课体系教学。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考核测评表对两组医学生学习成绩(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进行考核评估。由带教教师对两组知识掌握优良率进行评价,从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临床操作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分。采用自制创新思维能力测量量表对医学生进行考核评估。采用SPSS 22.0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教学前两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课程结束后,对照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7、4.17, P<0.05);课程结束后,观察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93、8.24, P<0.05);课程结束后,观察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0、5.77, P<0.05)。对照组知识掌握优秀17例,占比47.22%,知识掌握优良率83.33%(30/36);观察组知识掌握优秀26例,占比72.22%,知识掌握优良率100%(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5, P=0.033)。课程结束后,对照组创新思维能力高于教学前,观察组创新思维能力高于教学前,观察组创新思维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7, P<0.001)。 结论: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课建设教学体系,可提高医学生学习成绩、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搏骤停(CA)是由危害人体心脏的内外多种因素导致心脏在非预期情况下出现泵血功能丧失,心电显示心室静止、心电分离、心室纤颤,呈现心搏停止、呼吸停止、意识停止一系列临床CA征象。目前,我国仍存在院外因CA导致心脏猝死的心肺复苏(CPR)抢救成功率低于1%、CPR设备配备率低于1%、CPR公民普及率低于1%的现状,需要针对CA引发心脏猝死这一威胁民众生命安全的重大课题构建完备的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且势在必行。为此,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全民心肺复苏普及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等组成的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全国百名CPR领域专家学者,形成了《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建设蓝皮书(2022)》,主要包括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基本组织架构、基本服务能力、基本公益任务三大部分,以期建立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平台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精准医疗时代,迫切需要一种成本收益比高的临床前评估方法来提高临床试验的有效性与价值。方法:该平台以临床需求和科研目的为出发点,围绕项目管理、信息检索、质量控制和实际应用四方面,就科研管理工作实务,详细介绍搭建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平台体系的管理实践经验。结果:在搭建的制度体系,质控体系和信息体系支撑下,形成了以规范化为核心的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平台。在该平台支撑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协同下,截至2022年6月,数据库中共有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48种,使用系列动物模型发表SCI科技论文6篇,总影响因子达36.77(单篇最高达7.333),直接横向课题6项,与临床试验相关课题6项,纵向课题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4项,总研究经费达150余万元。结论:在现有平台基础上,不断建设和完善平台将有助于促进肿瘤领域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推动肿瘤领域新型诊疗模式的发展,让更多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