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弹性成像与钆塞酸二钠增强T1 mapping定量评估兔肝纤维化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MR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 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在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早期定量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为新西兰大白兔(共12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20)与肝纤维化组[LF组,50%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油溶液模型,n=100],分别在第4、5、6、15周末取5只对照组与25只LF组兔行MRI肝脏轴位T1WI、MRE及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扫描,测量肝脏弹性硬度(liver stiffness,LS)、平扫T1弛豫时间(T1native)及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扫描20 min后T1弛豫时间(T120min),计算T1弛豫时间减少率(ΔT120min)及1/T1弛豫时间增加值(ΔR120min);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进行LF病理学分期,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各定量参数与LF分期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各定量参数与LF病理分期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定量参数对LF分期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96只活兔模型,病理学评分:F0期15只、F1期22只、F2期22只、F3期18只、F4期19只.LS、T1native、T120min、ΔT120min、ΔR120min于LF各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1native、T120min、ΔT120min、ΔR120min均与LF分期相关(r=0.935、0.559、0.770、?0.418、?0.686,P<0.001).F0 vs.F1~F4、F0 vs.F1~F2、F0 vs.F3~F4、F1~F2 vs.F3~F4的LS值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88、0.979、1.000、0.995,T120min值AUC分别为0.914、0.852、0.987、0.896.结论在评估LF早期诊断中,MRE及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成像均显示出较好的诊断价值,MRE优于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应用价值:一项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3年间在三家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图像,以及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有无乙肝7项临床信息.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胆期图像中勾画瘤内及瘤周5 mm、10 mm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训练集中,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VI的独立临床预测因素;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联合瘤周模型、临床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共10种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以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结果肿瘤最大直径[优势比(odds ratio,OR):1.4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2~1.733]及AFP(OR:1.645,95%CI:0.665~4.071)是基于训练集的MVI独立临床预测因子.验证集中,临床模型、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瘤周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值分别为0.728、0.764~0.820、0.791~0.795、0.804~0.828和0.747,瘤内+瘤周5 mm模型、瘤内+瘤周10 mm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28(95%CI:0.728~0.929)、0.804(95%CI:0.696~0.913).各模型中,瘤内+瘤周5 mm模型与临床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28),其余模型间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Gd-EOB-DTPA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HCC MVI,其中瘤内+瘤周5 mm模型对HCC MVI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幼儿Uhl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该文报道了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幼儿Uhl畸形。Uhl畸形是一种以右心室心肌组织部分或完全缺失且无脂肪组织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罕见先天性心脏畸形。心脏MRI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极度扩大,右心室壁薄伴运动减弱,脂肪抑制T 2WI未见明确脂肪浸润信号,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见右心室透壁样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脏MR T 1ρ定量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T 1ρ mapping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阜外医院进行心脏MR(CMR)检查的HCM患者40例和健康志愿者(HC)16名。在HCM患者中进行T 1ρ mapping,增强前、后T 1 mapping和钆对比延迟增强(LGE)成像,在HC组中进行T 1ρ mapping、T 1 mapping成像。依据有无LGE进一步将HCM患者分为LGE阳性和LGE阴性组。测量HCM患者和HC的左心室整体心肌的T 1ρ值、初始T 1值,并通过HCM患者增强前、后的T 1 mapping进一步测量左心室整体心肌的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C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LGE阳性组、LGE阴性组和HC组3组T 1ρ、初始T 1值,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初始T 1值及T 1ρ值在LGE阳性组和HC组、LGE阴性组和HC组的诊断效能。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T 1ρ值与初始T 1值、ECV的相关性。 结果:40例HCM患者中LGE阳性组25例,LGE阴性组15例,LGE阳性、LGE阴性及HC组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HC组比,LGE阳性组T 1ρ值( t=5.74, P<0.001)、初始T 1值( t=3.99, P<0.001)均升高,LGE阴性组T 1ρ值( t=4.19, P<0.001)、初始T 1值( t=2.06, P<0.044)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显示,T 1ρ值及初始T 1值区分LGE阳性患者与H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灵敏度84.0%,特异度93.8%)、0.87(灵敏度84.0%,特异度87.5%);T 1ρ值及初始T 1值区分LGE阴性患者与H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灵敏度86.7%,特异度68.8%)、0.68(灵敏度60%,特异度68.0%)。相关性分析显示,左心室整体T 1ρ值与初始T 1值( r=0.31, P=0.02)、ECV值( r=0.38, P=0.02)均呈正相关。 结论: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条件下,T 1ρ mapping对HCM患者心肌替代性纤维化及弥漫性纤维化均有良好识别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体化PET/MR对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活性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一体化PET/MR在评估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活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PET/MR心脏检查的39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男28例、女11例,年龄(60.1±12.0)岁]。所有患者行 13N-NH 3·H 2O和 18F-FDG心脏PET/MR检查,MRI扫描包括钆对比剂延迟增强(LGE)序列。对PET和MRI图像进行分析,按照美国心脏协会17节段法评估各节段心肌活性,测得PET和MRI梗死心肌范围。应用加权 Kappa检验评估PET和MRI对心肌活性一致性评价。PET和MRI测得梗死心肌范围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PET和MRI评价心肌活性结果一致性中等, Kappa值为0.532( P<0.001),符合率为69.83%(463/663)。PET与MRI测得梗死心肌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9±14.23)%与(23.55±11.90)%; t=-0.24, P=0.809],二者呈强相关( r=0.79, P<0.001)。在PET显示正常心肌节段中,22.52%(100/444)在MRI显示存在心肌梗死。在MRI显示不存活心肌节段中,39.89%(73/183)在PET显示正常或存活。 结论:一体化PET/MR能够充分发挥PET和MRI的互补优势,实现对心肌活性的全面精确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范围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范围的相关因素。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分析性研究,入选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选者均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以CMR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识别是否存在心肌纤维化及其部位,应用视觉分析法计算LGE范围(LGE%)。根据是否存在LGE分为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进一步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最大室壁厚度(LVMWT)将LGE阳性组患者分为轻度肥厚组、中度肥厚组和重度肥厚组。入选患者均测定外周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该研究共入选患者48例,年龄(46.4±14.3)岁,其中男性42例(87.5%)。CMR检查示LGE阳性患者34例(LGE阳性组)占70.8%,阴性者14例(LGE阴性组)。与LGE阴性组比较,LGE阳性组患者较为年轻( P=0.038),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Ⅲ/Ⅳ级者占比较高( P=0.00)。与LGE阴性组比较,LGE阳性组患者LVMWT较厚( P=0.008),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较大( 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大( P=0.04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指数(CI)均较低( P均<0.05)。LGE阳性组患者血NT-proBNP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LGE阴性组[分别为2 760.5(1 503.4,3 783.6)ng/L比861.3(552.2,1 092.8)ng/L, P=0.002;0.970(0.448,1.684)μg/L 比0.147(0.033,0.251)μg/L, P=0.041]。LGE阳性组患者心肌轻度肥厚者15例(轻度肥厚组)、中度肥厚者10例(中度肥厚组)、重度肥厚者9例(重度肥厚组),3个亚组间LGE%以及NT-proBNP和cTNI均随着心肌肥厚程度增加而增加( P均<0.05)。LGE%与年龄呈负相关性( r=-0.618, P=0.011),与NT-proBNP 、cTnI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 r=0.271, P=0.010; r=0.111, P=0.013),与LVEDV、LVMWT及LVMI均呈正相关(分别为, r=0.438, P=0.09; r=0.735, P=0.001; r=0.532, P=0.034)。 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范围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血NT-proBNP、cTnI水平以及LVEDV、LVMWT、LVMI均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在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的85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免疫组化Ki-67指数将85例患者分为Ki-67低表达组(Ki-67指数≤10%,20例)和Ki-67高表达组(Ki-67指数>10%,65例)。两组的临床资料(肝炎、肝硬化等)及影像学定性参数(肿瘤边缘、假包膜等)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像学定量参数[动脉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AP)、门静脉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PP)、平衡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EP)、肝胆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HBP)]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获得肝细胞肝癌Ki-67高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列线图模型。 结果:甲胎蛋白(AFP)、肿瘤边缘光滑度、动脉期环形强化例数在Ki-67低、高表达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96、10.538、4.717, P均<0.05),组间LNR-AP、LNR-PP、LNR-EP、LNR-HB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929、2.773、2.890、3.437,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FP≥20 μg/L、肿瘤边缘不光滑、低LNR-HBP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优势比分别为4.090、3.509、0.042, P均<0.05)。成功建立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7,校准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尚可。 结论: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Ki-67表达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肝细胞肝癌患者Ki-67表达提供了一种个体化预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微剂量学的钆中子俘获治疗释放低能电子相对生物效应计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微剂量学方法计算钆中子俘获治疗( 157GdNCT)中释放低能电子的相对生物效应(RBE)值。 方法:使用蒙特卡罗(MC)程序Geant4-DNA包模拟钆中子俘获治疗中释放的低能电子在不同敏感靶标体积和物理模型中径迹结构的能量沉积分布情况及微剂量学参数,并基于微剂量动力学模型(MKM)获取其RBE值。结果:低能电子RBE值在不同的敏感靶标体积下差异性较大,且随着敏感靶标体积增大而减小。以敏感靶标直径6 nm的RBE值1.77为参考,敏感靶标直径10 nm的RBE值1.53,相比于6 nm的差异百分比为13%,而直径15 nm的RBE值1.40,相比于6 nm的差异百分比高达21%。不同Geant4-DNA物理模型对低能电子RBE影响较小。以物理模型option2的RBE值1.53作为参考,option6和option7的RBE值分别为1.49和1.52,相比于option2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2.6%和0.6%。结论:利用MKM计算 157GdNCT释放低能电子在不同敏感靶标体积及物理模型下的RBE值为1.40~1.7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耳钆造影MRI前庭导水管显影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鼓室内耳钆造影MRI前庭导水管显影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0年2月—2018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691例经鼓膜穿刺注射行内耳钆造影MRI的患者造影前后MRI及临床资料,其中男300例、女391例,年龄9~82岁。691例中,531例双侧、160例单侧(共1 222侧)行内耳钆造影。临床表现为眩晕483例、突发性耳聋125例、头晕42例、耳鸣39例、无症状2例,按症状有无进行分组观察。观察患者MRI图像,与造影前相比,造影后前庭导水管区信号升高即判定有显影,否则为无显影;另外,采用目测评分法评价内耳膜迷路是否积水。采用χ 2检验分析眩晕组与非眩晕组、突聋组与非突聋组、耳鸣组与非耳鸣组之间前庭导水管显影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应用列联相关系数分析前庭导水管显影与膜迷路积水之间的关系。 结果:全组691例1 222耳中,26.8%(327/1 222耳)可见膜迷路积水,7.4%(90/1 222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眩晕组6.0%(56/938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非眩晕组12.0%(34/284耳)可见显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509, P<0.01);突聋组10.2%(19/186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非突聋组6.9%(71/1 036耳)可见显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612, P>0.05);耳鸣组4.0%(6/149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非耳鸣组7.9%(85/1 073耳)可见显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880, P>0.05)。眩晕组30.1%(282/938耳)可见膜迷路积水,非眩晕组15.8%(45/284耳)可见膜迷路积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2.488, P<0.01)。出现膜迷路积水的耳中3.1%(10/327耳)可见前庭导水管显影,无膜迷路积水的耳中8.9%(80/895耳)可见显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139, P<0.01);前庭导水管显影与膜迷路积水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r=-0.099, P<0.01)。 结论:鼓室法内耳钆造影MRI图像上,钆对比剂可以进入前庭导水管,显影率约7.4%;骨性前庭导水管内存在外淋巴间隙;内耳钆造影MRI图像上前庭导水管不显影患者存在膜迷路积水的可能性更大,提示有关前庭导水管问题可能是梅尼埃病或眩晕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小纳米探针用于肿瘤血管生成MR/CT双模态成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备靶向肿瘤血管生成的MR/CT双模态纳米探针t金@谷胱甘肽@钆(tAu@GSH@Gd),探讨其性能及用于活体MR/CT成像的潜能。方法:以GSH为模板包载Au和Gd原子,共价偶联靶向多肽环状天冬酰胺-甘氨酸-精氨酸(cNGR)构建纳米探针tAu@GSH@Gd。建立荷乳腺癌(EMT-6)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u@GSH@Gd纳米粒子)和实验组(tAu@GSH@Gd纳米探针),每组10只,经尾静脉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CT成像及生物分布研究,根据小鼠肿瘤部位及主要脏器相对MR信号值与相对CT值评价成像效果和生物分布。成像实验后,取出小鼠肿瘤组织进行银染,研究Au@GSH@Gd纳米粒子及tAu@GSH@Gd纳米探针在肿瘤血管生成部位的聚集。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tAu@GSH@Gd纳米探针水合粒径为(6.40±0.22) nm,T 1弛豫效率为(36.91±0.07) mmol·L -1·s -1,体外MR/CT成像效果良好。荷瘤小鼠注射tAu@GSH@Gd纳米探针后2 h,肿瘤MR/CT成像均明显强化,24 h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由给药前的1.04±0.12增至1.84±0.26( t=12.61, P=0.006),相对CT值由给药前的1.01±0.04增至1.95±0.05( t=15.34, P=0.004)。对照组小鼠给药后16 h,肿瘤强化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为1.50±0.06,相对CT值为1.53±0.10,均低于实验组(1.84±0.26和1.95±0.05; t值:5.35和16.46,均 P<0.05)。生物分布结果显示,大部分tAu@GSH@Gd纳米探针经肾代谢。组织银染验证了该纳米探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作用。 结论:制备的tAu@GSH@Gd纳米探针具有肿瘤血管生成靶向和MR/CT双模态成像功能,为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评估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