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内麻点联合氟比洛芬酯在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全球发病率约为 5% [1],病因主要是肩关节周围关节囊及肌腱粘连钙化,症状以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为主.既往认为其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临床荟萃研究发现未经治疗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病人无法完全康复 [2],并引发长期慢性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电针镇痛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电针镇痛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电针内麻点联合普瑞巴林(电针一组)、电针内麻点+夹脊穴+局部围刺联合普瑞巴林(电针二组)和硬膜外镇痛联合普瑞巴林(硬膜外组).观察3组患者人院时、出院时及出院1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并对治疗期间补救药物奥施康定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3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VAS评分、SF-MPQ评分较入院时均显著下降(P<0.01);两两比较显示硬膜外组和电针二组的各项评分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均低于电针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二组与硬膜外组的各项评分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补救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镇痛组治疗期间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结论 电针针刺内麻点+夹脊穴+局部围刺联合普瑞巴林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胃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与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对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镇痛及应激因子β-内啡肽(β-E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中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对照组术后选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麻醉诱导前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30 min,手术结束后再次刺激30 min后拔针.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使用量.记录两组患者针刺前(T0)、术后2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5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液标本中应激因子β-EP、TNF-α、IL-6的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药物用量比较,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在T1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VAS评分在T1、T2、T3时间点与观察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β-EP在T1、T2、T3和T4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β-EP在T1时间点与T0相比,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TNF-α和IL-6在T1、T2和T3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β-EP在T2、T3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TNF-α和IL-6在T1、T2和T3时间点与观察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胃癌根治术的麻醉中,电针刺激内麻点与内关穴不仅能减少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还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其机制可能是电针能促进β-EP的释放和抑制TNF-α和IL-6的分泌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电针内麻点镇痛用于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治疗癌疼痛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癌症疼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电针组给予电针针刺内麻点镇痛+镇痛泵镇痛(仅0.9% 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安慰电针非针刺镇痛.两组均于每天早上8点开始治疗,记录治疗前1 h(T0),第1天治疗后1 h(T1)、8 h(T2)、24 h(T3),第2天治疗后1 h(T4)、8 h(T5)、24 h(T6)各时点的镇痛效果.检测患者血浆中炎性因子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及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的含量,并评价两组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T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VAS评分,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 1-13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 1-13含量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T1、T2、T4、T5时点的VAS评分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1、T2、T4、T5时点的镇痛疗效及各时点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镇痛治疗癌症疼痛简便、安全、经济,且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与硬膜外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超前镇痛与硬膜外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1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硬膜外腔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术中正常麻醉;观察2组于麻醉诱导前电针双侧内麻点、内关穴30 min,术中正常麻醉;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3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3组患者针刺/硬膜外穿刺前(T0)、切皮时(T1)、拔管时(T2)、术后2 h(T3)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麻醉药的用量及拔管时间;检测T0、T3,术后12 h(T4)、24 h(T5)和48 h(T6)血浆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镇痛效果.结果:观察1组MAP在T1、T2时间点低于观察2组、对照组(P<0.05),HR在T1、T2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2组MAP和HR在T1、T2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早(P<0.05).观察2组β-EP含量在T4、T5、T6时间点较观察1组、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1组、观察2组5-HT和PGE2含量在T3、T4、T5时间点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1组、观察2组VAS评分在T3、T4、T5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超前镇痛与硬膜外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均能为胸部手术提供有效围术期镇痛,前者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方面更平稳,对机体的生理干扰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电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胃癌根治术血流动力学与心肌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预处理对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行胃癌根治术血流动力学和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选用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患者入室后先电针内关穴与内麻点30 min后再麻醉诱导,对照组患者不做电针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针刺前(T0)、麻醉诱导后2 min(TA1)、插管时(TA2)、切皮时(TA3)、拔管时(TA4)、拔管后5 min(TA5)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外周血管阻力(SVR);检测两组患者针刺前(T0)、术后2 h(TB1)、术后12 h(TB2)、术后24 h(TB3)、术后48 h(TB4)5个时间点血液标本中心肌标记物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并记录两组患者T0、TB1、TB2、TB3和TB4各时间点的VAS评分.结果 两组MAP、HR和SVR在TA1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MAP、HR和SVR在TA2、TA3和TA4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MAP、HR和SVR在TA2、TA3和TA4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在TB1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VAS评分在TB1、TB2、TB3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VAS评分在TB1、TB2、TB3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cTnI和CK-MB在TB2、TB3和TB4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cTnI和CK-MB在TB2、TB3和TB4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胃癌根治术的麻醉中,电针内关穴和内麻点预处理,能很好地维持术中循环的稳定,保证心肌细胞的氧供需平衡,保护心肌细胞,提升麻醉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伤续断汤结合针刺内麻点对四肢骨折治疗效果、四肢功能恢复以及免疫功能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新伤续断汤结合针刺内麻点对四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四肢功能恢复以及免疫功能影响.方法 研究共计纳入60例四肢骨折患者,入组患者均由医院骨科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四肢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微创接骨板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新伤续断汤结合针刺内麻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肿胀消除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3d及7d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四肢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指标变化、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治疗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00%(30/30)高于对照组86.67%(26/30),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3.33%(1/30)低于对照组23.33%(7/30),P<0.05;观察组患者肿胀消除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术后3d及7 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四肢功能恢复理想率(100.00%)高于对照组(86.6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骨碱性磷酸酶(ALP)、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等骨折愈合指标水平、白细胞介素-1(1L-1)、白细胞介素-6(1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相当(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以上骨折愈合指标、炎性因子指标及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均一定程度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以上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率100.00%(30/30)高于对照组83.33%(25/30)(P<0.05).结论 新伤续断汤结合针刺内麻点治疗四肢骨折效果良好,可较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率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四肢功能,提升患者免疫功能,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患者恢复快,满意率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针刺样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检验针刺样经皮神经电刺激(ACUTENS)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于2018年1月至7月在伊朗加兹温省的拉齐医院开展.筛选后,通过便利抽样,184名孕妇中的144位根据区组随机方法被分入干预组或对照组.除产房常规产科护理外,干预组各产程加用合谷、神门、三阴交和内麻点ACUTENS.对照组仅接受与干预组相同的常规分娩护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两组的疼痛程度.使用4.0.2版R软件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合谷、神门、三阴交和内麻点上施行ACUTENS能更大程度降低第一产程的疼痛强度均分(P<0.001).此外,干预组第二产程、会阴切开及生产后1 h内的疼痛强度均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于合谷、神门、三阴交和内麻点上施行ACUTENS能降低初产妇分娩疼痛程度.这种方法可作为减轻分娩及产后疼痛的非药物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