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钽金属骨小梁髋臼系统重建假体周围感染髋臼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一期翻修术中应用钽金属骨小梁髋臼系统(TMARS)重建髋臼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诊断为PJI并在一期翻修术中采用TMARS行髋臼缺损重建的59例患者资料。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59.5±14.6)岁(范围:26~84岁)。其中单纯使用钽杯29例、钽杯联合钽金属加强块13例、髋臼杯联合髋臼加强环罩技术9例、多杯重建技术8例。记录患者手术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髋关节旋转中心恢复情况、植入物存活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8.9±48.4)min(范围:110~340 min),术中出血量[ M(IQR)]1 000(400)ml(范围:600~1 800 ml)。术后随访5.1(2.6)年(范围:2.0~10.5年),假体存活率为94.9%(56/59)。发生术后再感染3例(5.1%),无菌性松动1例(1.7%),髋关节脱位4例(6.8%)。末次随访时,HHS较术前明显改善[84(12)分比44(9)分, Z=-6.671, P<0.01],髋关节旋转中心均得到有效恢复。 结论:TMARS应用于一期翻修重建髋臼缺损,能恢复髋关节的初始稳定,重建相对正常的旋转中心,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感染复发率较低,是感染髋关节翻修术中重建髋臼缺损的可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中重度髋臼内陷症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髋臼内陷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中重度髋臼内陷症患者18例(20髋),男6例(6髋),女12例(14髋);年龄37~68岁,平均(45.8±8.3)岁.髋臼内陷程度:Sotelo-Garza和Charnley分型Ⅱ型(内陷6~15 mm)17髋,Ⅲ型(内陷>15 mm)3髋.后外侧手术入路,股骨颈截骨后逆行取出股骨头.术中见髋臼骨质菲薄且局部骨质疏松严重,髋臼形态不规则.以自体股骨头松质颗粒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采用压配方式植入多孔生物型钽金属骨小梁髋臼假体(16髋)或生物型多孔钛涂层髋臼假体(4髋).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摄X线片观察假体是否有松动、再次内陷以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55~131 min,平均(89.5±8.1) min.失血量165~480 ml,平均(295±10.9) ml.髋臼内陷植骨量32.5~61.2 cm3,平均(33.7±6.8) cm3.随访时间2.5~6.0年,平均(4.5±1.7)年.术后股骨头中心至Kohler线的水平距离由术前(8.87±3.9) mm增加至(23.55±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22,P=0.000);股骨头中心至坐骨结节连线的垂直距离由术前(87.45±3.5) mm减少至(77.83±4.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21,P=0.000).术后6个月自体植骨均与髋臼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5.3±9.5)分提高至(92.2±1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69,P=0.000);髋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41.5°±6.7°提高至102.3°±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65,P=0.000);髋关节外展活动度由术前8.2°±3.5°提高至29.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61,P=0.000);双下肢长度差由术前(23.7±0.82) mm减小至(4.7±0.3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61,P=0.000).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不借助任何工具行走、上下楼及独立穿鞋袜.2例2髋残留中度行走时髋部疼痛.结论 采用自体股骨头颗粒骨移植填充及生物型钽金属骨小梁髋臼杯假体,可重建类风湿关节炎继发中重度髋臼内陷症的髋关节旋转中心,并获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骨水泥固定型假体广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被称为TKA的"金标准",约占所有TKA的95.2%;而在19世纪80年代兴起的非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因较高的早期失败率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如今,随着假体材料、制作工艺的进步与革新及患者年轻化,非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再次成为热点.常见的非骨水泥型假体包括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涂层、钛涂层和多孔钽金属骨小梁假体等,均获得较好的临床随访结果,并依靠骨长入生物固定理念获得更低的无菌性松动率和较高的假体长期生存率,更适合于活动量较大的年轻患者.本文就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特点及临床应用等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小梁钽金属颈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融合中的应用及解剖形态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将骨小梁钽金属颈椎间融合器用于前路融合中治疗颈椎病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其解剖形态颇有争议.目的:探讨骨小梁钽金属颈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患者前路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解剖形态特征.方法:纳入颈椎病患者93例,分3组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自体骨组(n=31)进行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聚醚酮组(n=31)进行聚醚酮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植骨融合;骨小梁钽金属组(n=31)进行骨小梁钽金属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植骨融合.记录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采用CT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结果与结论:①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②3组治疗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自体骨组、骨小梁钽金属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聚醚酮组明显改善(P<0.05),自体骨组与骨小梁钽金属组JOA评分、NDI评分比较无差异,3组间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无差异;③3组治疗后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融合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自体骨组、骨小梁钽金属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融合面积均较聚醚酮组明显改善(P<0.05),自体骨组与骨小梁钽金属组3项指标比较无差异;④治疗后6个月,骨小梁钽金属组椎间融合率高于自体骨组、聚醚酮组(P<0.05);⑤结果表明,将骨小梁钽金属颈椎间融合器用于颈椎病前路融合中效果理想,能实现颈椎结构重建,获得较好的稳定性,符合解剖形态学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的全髋关节置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对解放军兰州总医院收治18例(20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髋臼内陷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37~68岁,平均(46±8)岁.纳入病例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髋臼内陷依Sotello-Garza和Charnley分型:Ⅰ型(内陷1~5 mm)0例,Ⅱ型(内陷6~15 mm)15例(17髋),Ⅲ型(内陷>15 mm)3例(3髋).排除标准为先天性、创伤性或髋关节骨关节炎所继发的髋臼内陷.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股骨颈截骨后股骨头逆行取出,取自体松质颗粒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采用压配方式植入生物型多孔髋臼假体.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X线平片观察假体是否有松动和再次内陷以及植骨愈合情况.对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为55~131 min,平均(89±8)min.失血量为165~480 ml,平均(295±11)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以及髋臼和股骨劈裂骨折.随访时间2.5~6年,平均(4.5±1.7)年.术后X线片示4.5个月自体移植骨均与髋臼融合.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5±9)分(40~65分)提高至(92±13)分(89~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1,P<0.01).股骨头中心到Kohler线的距离由置换前的(20±4)mm增加到置换后的(2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2,P<0.01);随访期间均无髋臼假体松动发生.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严重髋臼内陷的髋臼骨质菲薄且局部骨质疏松严重,髋臼形态不规则.采用自体股骨头颗粒骨移植填充髋臼结合生物型钽金属骨小梁髋臼杯假体,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并获得满意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多孔钽金属支架材料的生物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利用涂层制备技术在传统材料基体匕沉积金属钽涂层,既利用了金属钽优异生物学性能又可降低成本,为金属钽器件的应用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向.目的:制备金属钽涂层支架材料,观察其体内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多孔碳化硅基体匕制备多孔金属钽涂层支架材料,进行以下实验:①体外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多孔金属钽涂层支架材料共培养2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培养第5,10,15天,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附着情况.②体内实验:在犬股骨头骨缺损处植入多孔钽材料,分别于植入后6,12周处死实验动物,将标本硬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多孔钽材料与周围组织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出极其旺盛的增殖,相互排列紧密,细胞之间连接并爬行生长进入多孔钽孔隙中,细胞完全覆盖在多孔钽表面,细胞与细胞之间形成团状重叠现象.②体内实验结果:植入6周,材料与骨组织周围界限清晰,多孔钽孔隙中有少量骨组织爬行,有少许骨小梁长入,未附着部分可见孔隙周围空虚及缝隙,材料周围未见组织破坏及排斥反应.植入12周,可明显观察到材料与骨组织生长良好,多孔钽表面和孔隙内大量骨组织长入,材料孔隙与组织紧密连接,有大量骨小梁长入,多孔钽与骨组织融于一体.③结果表明: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的金属钽涂层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孔碳化硅涂覆生物活性钽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的影响因素及生物学性能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多孔碳化硅具有出色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用于修复复杂形状和较长的负重骨缺损,但其不具有生物活性,无法促进骨骼重塑与整合.目的:在多孔碳化硅支架表面沉积钽涂层,评估其生物活性.方法:运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多孔碳化硅支架表面沉积钽涂层,制作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的气体反应流量与温度筛选最佳的制作条件.以最佳的条件制备钽涂层试件,测试其力学性能;将人成骨细胞接种于钽涂层试件表面,培养3,7d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与结论:①经过实验参数优化将最佳实验条件控制为:沉积温度1 050℃,氢气流量180 mL/min,氯气流量100 mL/min;②钽涂层试件的抗压强度为(61.4+3.2) MPa,屈服强度为(45.8+2.9) MPa,弹性模量为4.8 GPa;③扫描电镜显示培养3d时,大量细胞黏附在钽涂层试件表面和多孔结构中,黏附的细胞充分铺展并伸出伪足,相互连接;培养7d时,细胞覆盖在试件表面,在多孔结构中的细胞伸出伪足,互相交联跨过孔隙,并分泌基质包被微粒结构,逐步铺满孔隙;④结果表明,多孔碳化硅支架表面的钽涂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与生物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在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本院使用骨小梁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122例(129髋)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钛杯组A 49例(52髋),钛杯组B 42例(44髋),钽杯组31例(33髋),钛杯组A与钽杯组随访期间均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钛杯组B随访期间拒绝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SF-12健康评分,统计术后并发症,通过影像学评估髋臼侧骨长入情况.结果 122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随访23.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Harris评分、SF-12健康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及末次Harris评分、SF-12健康评分:钛杯组A与钛杯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杯组A与钽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钛杯组B有3例患者出现髋部疼痛,2例患者髋臼侧出现透亮线,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均未出现臼杯松动、骨溶解、假体周围骨折及感染等并发症,影像学提示髋臼侧均有良好骨长入,臼杯未见外展角变化,髋臼II区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能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及骨长入效果,其早期疗效与钽金属骨小梁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②初次全髋置换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能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及整体健康水平提高,预防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