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骨窗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双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三组:VSD治疗(VSD组)、微骨窗TTT治疗(TTT组)以及微骨窗TTT联合VSD治疗(联合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溃疡面积、踝肱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术后1年内溃疡复发、手术并发症以及截肢情况.结果 共纳入VSD组患者43例,TTT组43例,联合组42例.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TT组相比,VSD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长,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更高,踝肱指数更低(P<0.05),溃疡面积更大(P=0.029),1年溃疡复发率更高(P=0.021).与TTT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短(P=0.046).术后3个月时溃疡面积(P=0.362)、疼痛评分(P=0.932)、踝肱指数(P=0.671)以及1年溃疡复发率(P=0.7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骨窗TTT在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改善下肢血运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VSD.在应用微骨窗TTT的基础上加用VSD可以进一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患者和医护的创面护理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温针灸结合悬吊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肌腱弹性和肩关节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以弹性超声成像为评估手段,观察温针灸结合悬吊训练对肩袖损伤后肌腱弹性和肩关节功能的影响以及两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60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行关节松动康复训练治疗,每周训练3次(周一、三、五),每次20 min,共治疗6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单纯温针灸治疗,治疗组加行温针灸和悬吊训练治疗,每周3次(周一、三、五),每次30~40 min(艾条燃尽为止),6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6周治疗结束后(治疗后),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肩关节各方主动活动度(SAROM)、杨氏模量(E)值评估2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及肩袖肌腱弹性,并判定肌腱弹性及肩关节功能,分析两者间变化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和E值较组内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其外展SAROM较组内治疗前显著增加( 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外展SAROM和E值均明显优对照组(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VAS与外展SAROM成负相关变化(治疗组r 2=0.306, P<0.05;对照组r 2=0.178, P<0.05),而E值与VAS及外展SAROM均无线性相关关系,其中治疗组E值与VAS值的r 2=7.723E -5,( P>0.05);E值与外展SAROM值的r 2=0.004( P>0.05);对照组E值与VAS值的r 2=0.025( P>0.05),E值与外展SAROM值的r 2=8.363E -5( P>0.05)。 结论:温热针灸结合悬吊训练疗法可有效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和肌腱弹性,患者肩袖疼痛改善程度与肩关节活动度呈线性相关,但肩袖疼痛改善程度与肌腱弹性的变化无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手法复位配合功能训练治疗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手法复位配合功能训练对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年龄19~55岁的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改良手法复位)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复位),每组30例。2组手法复位后均配合3个月的功能训练。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最大主动开口度、下颌运动指数及MRI复查等指标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复位后即刻及3个月治疗结束后(治疗后)的疗效;通过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以及成功复位的操作次数。结果:①2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最大主动开口度、下颌运动指数、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数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②复位后即刻,试验组的最大主动开口度[(31.81±3.82)mm]和下颌运动指数[(6.89±1.5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8.49±3.01)mm和(8.01±2.00)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最大主动开口度[(40.31±3.91)mm、(41.05±3.22)mm]及下颌运动功能指数[(2.43±1.16)分、(2.87±1.24)分]均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治疗后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的VAS评分[(0.31±0.24)分]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数评分[(16.31±4.55)分]均较对照组[(0.55±0.21)分、(18.98±5.12)分]改善明显( P<0.05)。④复位后即刻MRI复查显示,试验组的复位成功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MRI复查显示,试验组的复位成功率(86.67%)亦高于对照组(73.33%),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成功复位的操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手法复位不仅成功率较高,还可即刻改善患者的最大主动开口度和下颌运动功能,配合功能训练更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24周内关节粘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ACLR术后膝关节粘连患者20例,以ACLR术后12周为时间节点,将患者分为早期组(8例,ACLR术后病程≤12周)和晚期组(12例,ACLR术后病程>12周)。对20例患者给予统一的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三步。使用角度计测量术前和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术后2周、4周、12周和24周随访所有患者的主动屈膝角度;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对2组患者术后第2天、术后1周和2周康复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①2组患者麻醉下手法松解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早期组(119.6±4.7)°和晚期组(118.8±8.2)°]均显著高于术前被动屈膝角度[早期组(75.7±14.5)°和晚期组(72.6±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4周、12周和24周随访时的主动屈膝角度[早期组(99.5±10.5)°、(112.1±18.9)°、(123.1±17.6)°、(132.8±11.0)°;晚期组(97.8±15.5)°、(109.9±13.9)°、(121.8±12.6)°、(129.4±12.9)°]与组内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 P<0.05);2组患者术后2周的主动屈膝角度均较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显著变小( P<0.05);2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时的屈膝角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2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早期组(3.5±0.4)分,晚期组(3.8±0.6)分]与术后第2天的VAS评分[(5.3±1.4)分,(5.6±1.6)分]相比均显著下降( P<0.05),术后2周的VAS评分[早期组(2.8±0.7)分,晚期组(3.1±0.9)分]显著低于术后第2天和术后1周( P<0.05);2组患者的VAS评分术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未见1例发生并发症。 结论: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ACLR术后24周内关节粘连安全且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4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姿势控制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2例。姿势控制组采用两点支撑式、船式、侧板式、单腿站立式、幻椅式和燕式六组姿势进行姿势控制训练;联合训练组则在姿势控制训练过程中增加混合性呼吸训练。2组患者均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训练6个月结束时(治疗后)和随访到12个月时(随访时),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通过超声检查测量腹横肌厚度并计算腹横肌收缩率,并采用肌肉厚度收缩率评估腰椎局部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5.14±1.40)分、(23.14±7.35)分和(1.17±0.49)%;联合训练组(4.96±1.57)分、(24.47±6.63)分和(1.19±0.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2.64±1.09)分、(13.57±5.28)分和(1.64±0.39)%;联合训练组(2.10±0.59)分、(10.38±4.08)分和(1.81±0.38)%]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随访时,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姿势控制组(2.09±0.33)分、(11.07±4.17)分和(1.79±0.27)%;联合训练组(1.71±0.31)分、(9.28±2.21)和(2.01±0.22)%]亦较组内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治疗后和随访时,联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姿势控制组比较,指标改善更为明显( P<0.01)。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可以更为有效地减轻NLBP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功能及运动控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 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 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盆底肌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 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力量训练联合物理疗法治疗飞行员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力量训练联合物理疗法治疗飞行员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从航空兵部队选取具有轻、中度非特异性腰痛表现的飞行员,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综合治疗组进行时长为3个月的治疗,包括力量训练和物理疗法;对照组不参与本次康复方案,按照日常情况进行生活与工作,不限制力量训练与物理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后2组飞行员的目测类比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Mc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评分及腰背部肌肉力量。结果:共纳入飞行员109人,其中自愿加入综合治疗组21人,对照组88人。治疗前2组飞行员的VAS疼痛评分、MP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VAS疼痛评分、MP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8、2.31 ,P=0.048、0.021)。治疗前2组飞行员腰背部肌肉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飞行员腰背左侧屈、右侧屈和后伸最大力量增加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17、2.47、3.64, P=0.002、0.013、<0.001)。 结论:力量训练联合物理疗法可有效缓解飞行员非特异性腰痛,提升了其腰部肌肉力量,可在飞行员非特异性腰痛防治工作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冲击波对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2组患者均采用压痛点注射镇痛液治疗,观察组在压痛点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压痛点注射和体外冲击波均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软组织张力(软组织位移距离)、疼痛程度[目测类比法(VAS)]、压力痛阈[压力痛阈测试(PPT)]以及功能障碍程度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包括施加1 kg和施加2 kg时的位移距离)、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分别为施加1 kg(6.53±1.18)mm、施加2 kg(5.57±0.90)mm、(2.35±0.94)分、(63.48±14.35)N、(10.23±3.4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压痛点注射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可显著增强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腰部的软组织张力,缓解疼痛程度,提高压力痛阈,改善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手术和体外冲击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和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选取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0例患者分成冲击波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和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每组45例,其中每组又按Kellgren-Lawrecne分级(K-L分级)分为Ⅰ、Ⅱ、Ⅲ级患者各15例。冲击波组采用对患膝痛点进行冲击波治疗,冲击波频率10 Hz,治疗压力3 bar(1 bar=100 kPa),每个痛点冲击2000次,每周1次,共5次;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患膝Lysholm功能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对2组K-L分级Ⅰ~Ⅲ级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活动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冲击波组和关节镜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冲击波组K-L分级Ⅰ级患者的上述评分与关节镜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冲击波组K-L分级Ⅱ、Ⅲ级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关节镜组( P<0.05)。 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干预很有必要;而Ⅱ、Ⅲ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体外冲击波疗法在缓解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方面似乎优于关节镜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冲击波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和分析体外冲击波(ESW)联合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6例,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ESW治疗或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肱骨外上髁ESW治疗,治疗参数设置为探头直径15 mm,治疗压力2.5~3.5 bar(1 bar=100 kPa)、频率8.0 Hz;治疗部冲击约1500~2000次,每周治疗1次,共4周;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每部位每周内热针治疗1次,共治疗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4周及12周时,采用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无痛握力(PFG)测试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和握力大小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2周时,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调查问卷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ESW治疗组(5.91±2.01)分,联合治疗组(5.85±1.89)分]、PFG值[ESW治疗组(14.10±5.96)kg,联合治疗组(14.54±6.92)kg]以及ADL[ESW治疗组(25.50±2.21)分,联合治疗组(24.75±1.72)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1周、4周及12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PFG值均明显优于同时间点的ESW治疗组( P<0.05);其中治疗结束后12周时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1.37±0.56)分]、PFG值[(29.69±11.67)kg]及ADL评分[(30.35±1.56)分]均明显优于ESW治疗组[VAS疼痛评分(2.45±1.02)分]、PFG值[(19.39±6.45)kg、ADL评分(28.75±1.07)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SW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较单用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