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区病理科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和评价北京市不同医院病理科结直肠癌病理报告规范性程度及诊断差异,寻找解决方法。方法:通过结直肠癌规范化病理报告调查问卷、结直肠癌及相关癌前病变病理答题及上传结直肠癌取材报告3部分综合评估。结果:本次质控项目完整完成所有问卷的有54家,其中三甲医院34家,三乙医院15家,二甲医院5家。一共有42家医院病理科(77.8%,42/54)使用了规范化报告,在规范化报告要求的14项诊断指标中,所有单位均报告了结直肠癌组织学类型及肿瘤浸润深度;90%以上的单位均报告了肿瘤部位,且使用三径描述肿瘤大小,报告中均描述了切缘及脉管受累情况;但仍有62.2%的病例未报肿瘤出芽情况,22.7%的病例未报告神经侵犯情况。所有病例中,90.1%的病例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的状态;使用PCR及二代测序检查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的病例占比分别为7.1%及6.1%,同时检测MMR和MSI的病例数占比9.2%。结直肠癌及相关病变的病理诊断答题结果显示,对于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无蒂锯齿状病变、幼年性息肉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5.2%、79.6%及90.7%。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大息肉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标本,诊断、浸润癌级别、浸润深度、肿瘤出芽级别、脉管癌栓状况、基底切缘加侧切缘状况正确率分别为98.2%、94.4%、72.2%、85.2%、88.9%、90.7%。升结肠癌根治标本,诊断、环周切缘、肿瘤出芽级别、脉管癌栓(血管及淋巴管癌栓)、神经侵犯及癌结节正确率分别为96.3%、57.4%、72.2%、20.4%、53.7%、87.0%。54家参评单位中,45家单位上传的3份不同部位及分期的结直肠癌取材报告均为规范格式的取材报告。结论:北京市各级医院病理科大多数均已具备了结直肠癌规范化取材和报告的能力,然而部分医院仍需进一步加强室内质控,减少科室内报告水平的差异,提高科室整体水平。格式化报告的推广及针对本次质控问题组织统一的业务学习可能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有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散发性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散发性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SSCRC)多个癌灶相对位置及微卫星状态对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于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78例SSCR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按照多个癌灶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是:(1)右半组(多个癌灶均分布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2)左半组(多个癌灶均分布于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3)左半+右半组(多个癌灶在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直肠均有分布)。按照微卫星状态(MSI),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MSI-H组(错配修复缺陷)和MSI-L+MSS组(错配修复完整)。比较组间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不同临床特征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预后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 结果:278例SSCRC患者中,有256例(92.1%)癌灶数量为2个,22例(7.9%)>2个;255例(91.7%)病灶病理表现为腺癌,23例(8.3%)病灶包含或表现为黏液腺癌;136例(48.9%)发生淋巴结转移;癌灶浸润深度超过肌层的患者238例(85.6%);TNM分期为Ⅲ或Ⅳ期者147例(52.9%);左半组、右半组以及左半+右半组分别有155例(55.8%)、55例(19.8%)和68例(24.5%)。全组有199例行完整4项错配修复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查,其中有166例微卫星状态为MSI-L+MSS;33例微卫星状态为MSI-H。左半组、左半+右半组以及右半组比较,女性比例分别占16.8%(26/155)、26.5%(18/68)和49.1%(2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2.335, P<0.001);癌灶数量≥3个的比例分别占5.2%(8/155)、16.2%(11/68)和5.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38, P=0.015);黏液腺癌的比例分别占4.5%(7/155)、8.8%(6/68)和18.2%(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026, P=0.007);淋巴结转移比例分别占55.5%(86/155)、48.5%(33/68)和30.9%(1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817, P=0.007);浸润T3~4分期比例分别占81.3%(126/155)、88.2%(60/68)、94.5%(5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93, P=0.043);肿瘤TNM临床分期Ⅲ~Ⅳ的比例分别占59.4%(92/155)、54.4%(37/68)和32.7%(1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637, P=0.003)。3组在年龄、癌灶大小、远处转移、合并腺瘤、神经侵犯以及脉管侵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较于MSI-H,MSI-L+MSS患者年龄>65岁和男性的比例更高[分别为50.6%(84/166)比15.2%(5/33),χ 2=13.994, P<0.001;80.7%(134/166)比54.5%(18/33),χ 2=10.457, P=0.001],更易发生于左半[63.3%(105/166)比24.2%(8/33),χ 2=18.232, P<0.001],癌灶长径<4 cm比例较高[54.8%(91/166)比33.3%(11/33),χ 2=5.086, P=0.024],黏液腺癌比例偏低[4.2%(7/166)比27.3%(9/33),χ 2=19.791, P<0.001],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22.3%(37/166)比6.1%(2/33),χ 2=4.601, P=0.032]、淋巴结转移[57.2%(95/166)比24.2%(8/33),χ 2=11.996, P<0.001]和神经侵犯[28.9%(48/166)比6.1%(2/33),χ 2=7.643, P=0.006],TNM分期为Ⅲ~Ⅳ期比例更高[60.2%(100/166)比24.2%(8/33),χ 2=14.374, P<0.001],而肿瘤家族史比例偏低[28.9%(48/166)比60.6%(20/33),χ 2=12.228,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者在癌灶数量、浸润深度、是否合并腺瘤以及脉管癌栓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33例MSI-H患者的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中,以PMS-2的缺失频率最高,为66.7%(22/33),MLH-1次之,为57.6%(19/33),而MSH-2和MSH-6缺失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33.3%(11/33)和24.2%(8/33)。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显示:不同癌灶相对位置分组中,右半组、左半+右半组、左半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8%、79.6%以及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不同微卫星状态分组中,MSI-H的3年总生存率为93.8%,较MSI-L+MSS的78.4%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 结论:在散发性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中,以右半组局部浸润深度最深,以左半组淋巴结转移能力最强,临床TNM分期最晚,MSI-H占比最低,预后最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缺陷与NTRK基因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缺陷(dMMR)与NTRK基因融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5—2019年诊断为结直肠癌的组织蜡块830例,分别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83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肿瘤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以及NTRK1/2/3基因断裂情况。比较dMMR型和错配修复蛋白无缺陷(pMMR)结直肠癌中NTRK1/2/3基因融合的发生率,进一步运用FFPE样本进行RNA Seq二代测序检测,分析融合伴侣和融合方式。结果:83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FFPE样本均成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FISH检测。dMMR病例82例(9.88%),pMMR病例748例(90.12%)。其中MLH1蛋白缺失比例为9.04%(75/830),PMS2蛋白缺失比例为9.04%(75/830),MSH2蛋白缺失比例为2.53%(21/830),MSH6蛋白缺失比例为4.10%(34/830),MLH1和PMS2共缺失比例为8.67%(72/830),MSH2和MSH6共缺失比例为2.17%(18/830)。伴有dMMR肿瘤与pMMR肿瘤相比较,在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N分期及NTRK基因融合的发生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82例dMMR的病例中共检测到6例(7.32%)携带NTRK基因融合;而在748例pMMR的病例中共检测到7例(0.94%)携带NTRK基因融合。二代测序进一步证实13例FISH检测阳性的病例均为携带了NTRK基因融合,NTRK基因融合阳性组仅在分化程度上与融合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原发性结直肠癌中,携带dMMR的肿瘤其NTRK基因融合的比例远高于pMMR的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53免疫组化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PORTEC-3试验中的临床和分子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了子宫内膜癌(EC)的标准分子分型,包括POLE超突变型(POLE mut)、错配修复缺陷型(MMRd)、p53突变型(p53 abn)及非特异性分子谱型(NSMP),并强调了p53免疫组化(IHC)方法对区分p53 abn及NSMP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异常p53 IHC染色模式,包括肿瘤细胞中p53“过表达”“完全缺失”和“细胞质表达”。肿瘤内特定区域显示异常p53 IHC染色,而其余肿瘤显示野生型p53表达,被称为p53异常表达的“亚克隆”模式,在该模式的肿瘤中,测序分析并不总能识别出TP53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 428例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状态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结直肠癌中分析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表达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具有MMR检测结果的、术前未经新辅助治疗的手术切除结直肠癌3 428例,复读MMR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对判读有问题的病例重新染色、评估,并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分析MMR表达与MSI状态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3 428例结直肠癌中,28例(0.8%)因当初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佳进行重新染色,119例(3.5%)的复诊MMR结果与原判断不一致,主要集中在PMS2和MLH1。最终,261例(7.6%)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以MLH1、PMS2联合缺失(43.3%,113/261)为主。(2)在当初诊断时进行MSI检测的14例中,MSI与MMR结果一致的有13例;在29例进行二代测序的dMMR病例中,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与dMMR的一致率为93.1%(27/29)。其中,MSI与MMR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为MSH6或PMS2单独缺失。(3)21例结直肠癌呈MLH1或MSH2单独阴性,而PMS2或MSH6呈少部分或部分(弱)阳性。其中能进行MSI检测的19例中,16例为MSI-H,2例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1例为微卫星稳定。(4)与错配修复完整(pMMR)的病例相比,dMMR组女性、<50岁、具有肿瘤家族史、早期患者更多见,肿瘤更好发于右半结肠,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多见(均 P<0.05)。 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R蛋白表达是一种比较有效、方便的方法,但是操作流程及结果评估需要标准化,对于特殊病例需要进行MSI检测,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0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利用Sanger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照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诊断流程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3岁。POLE突变型10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2例(2/10),G3级宫内膜样癌2例(2/10),其他高级别亚型3例(3/10)。错配修复缺陷型38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1例(1/38,2.6%),宫内膜样癌36例(36/38,94.7%);21例(21/38,55.3%)表现为MLH1、PMS2同时缺失,20例(20/21,95.2%)为MLH1甲基化阳性病例,即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6例(6/38,15.8%)行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检测,其中1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无特异分子特征型44例,其中G1~2级宫内膜样癌34例(34/44,77.3%),G3级宫内膜样癌7例(7/44,15.9%)。p53异常型8例,其中G3级宫内膜样癌4例(4/8),其他高级别亚型2例(2/8),且1例(1/8)为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结论:正确解读子宫内膜癌中POLE基因突变、MMR蛋白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是进行分子分型的关键,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诊断流程和规范进行判读,确保分子分型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MLH1和PMS2错配修复基因表达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MLH1和PMS2错配修复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对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诊治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按照MLH1和PMS2基因表达缺失情况分MLH1组(65例)和PMS2组(80例),比较两组与MLH1和PMS2基因正常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MHL1蛋白表达缺失患者中,男性、女性相似,少部分(16.9%)患者有肿瘤家族史,病理提示病变多为中分化(63.1%)和低中分化(24.6%),T分期多为T4(44.6%)和T3(27.7%),N分期多为N0(61.5%),M分期多为M0(89.2%),TNM分期多为Ⅲ期,病变多位于升结肠(61.5%)。与MHL1正常表达的患者比较,MHL1蛋白表达缺失组的年龄较小[(74.6±8.8)岁比(77.3±6.2)岁, t=-2.072, P=0.040],但肿瘤最长径较大[(5.7±2.3)cm比(4.4±1.3)cm, t=3.753, P<0.001],两组的病变分化程度、T分期和肿瘤部位均有明显差别(均 P<0.05)。 结论:老年MLH1和PMS2基因表达缺失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早、肿瘤进展快,分化程度低,且与病理分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5例疑似Lynch综合征肿瘤的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NGS)技术在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16—2018年在山东省立医院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MutL homolog 1 (MLH1)、PMS1 homolog 2(PMS2)、MutS homolog 2(MSH2)和MutS homolog 6(MSH6) 4种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MMR的表达情况和临床资料,选取45例疑似Lynch综合征患者,提取其经显微镜证实无癌累及正常组织的DNA,对MLH1和MSH2等12个基因进行NGS测序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基因胚系突变位点和意义。采用Sanger测序对10例患者的可疑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45例肿瘤组织标本中,MLH1和PMS2表达缺失22例,MSH2和MSH6表达缺失16例,MMR蛋白表达正常7例。NGS显示,28例结肠癌患者的正常组织样本中,4例有MLH1致病性突变,1例有MLH1疑似致病性突变,2例有MSH2致病性突变,2例有MSH2疑似致病性突变。6例直肠癌、6例胃癌和7例免疫组化检测MMR表达正常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组织样本中均未见明显MMR基因突变。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的正常组织样本中,MLH1和MSH2致病性突变各1例,MLH1疑似致病性突变1例。此外,NGS还检测到许多其他基因异常和未见报道的基因突变。Sanger测序均检测到与NGS检测结果相同的MLH1和MSH2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高通量NG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可靠地检测到疑似Lynch综合征患者的异常基因,对消化道等遗传性肿瘤的相关基因检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后腹腔镜手术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短期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治疗后腹腔镜手术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经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后,再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及不良反应情况。(3)术前评估与手术完成情况。(4)术后情况及病理学检查结果。(5)术后辅助化疗及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期间每3周随访1次,了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1)入组患者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57±16)岁;术前原发肿瘤分期cT3期、cT4期分别为22、8例;术前淋巴结转移分期cN0期、cN1期、cN2期分别为4、16、10例;术前患者临床分期Ⅱ期、Ⅲ期分别为4、26例。30例患者中,术前影像学评估环周切缘阳性21例、直肠壁外血管侵犯12例。30例患者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7(1.9~9.0)cm,肿瘤长径为5.4(2.1~10.0)cm。30例患者中,肿瘤组织错配修复完整28例、错配修复缺陷1例,1例因治疗前未成功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缺失肿瘤组织错配修复资料。(2)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及不良反应情况。30例患者术前均完成短程放疗,其中3例未行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24例完成2个疗程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3例完成1个疗程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27例患者放疗结束至开始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时间为12(4~18)d。30例患者行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期间发生白细胞减少、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放射性直肠炎、贫血、外周神经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分别为24、22、21、20、18、16、16、13、10、9、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术前评估与手术完成情况。30例患者经术前多学科评估,7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23例未达到临床完全缓解。30例患者中,27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例未完成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患者未行手术治疗。27例患者完成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至行手术时间为14(5~141)d,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1分分别为13、14例,手术方式采用低位直肠前切除术、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分别为24、3例,手术时间为(182±36)min,术中出血量为30(10~150)mL。27例患者中,16例行保护性回肠造口,24例保留肛门。(4)术后情况及病理学检查结果。27例完成手术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1~4)d、3(2~5)d、8(7~16)d。27例患者中,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均为Ⅰ~Ⅱ级,其中2例发生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切口出血、左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各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27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48.1%(13/27),肿瘤退缩分级0、1、2、3级分别为13、5、7、2例,肿瘤病理学T分期T0期、Tis期、T2期、T3期分别为13、1、5、8例,肿瘤病理学N分期N0期、N1期、N2期分别为19、6、2例,肿瘤病理学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14、0、5、8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3~29)枚,环周切缘阳性1例,R 0切除26例,无二次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5)术后辅助化疗及随访情况。27例完成手术患者中,21例行术后辅助化疗,疗程为4(1~6)个周期。2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0(20~29)个月。随访期间,14例未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患者中,3例发生肿瘤复发,无患者死亡。27例患者无病生存率为88.9%。 结论:短程放疗序贯化疗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后腹腔镜手术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安全、可行,短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癌/横纹肌样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胃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癌/横纹肌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探讨此类疾病日常诊断要点及分析预后。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22年8月确诊的胃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癌/横纹肌样癌病例,复阅HE切片,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记录临床病理学信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计检索出相关病例8例。其中包括根治标本3例,活检标本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5±8)岁,男性6例,女性2例。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7例仅见未分化癌区域,1例伴有中分化管状腺癌成分,8例未分化区域均呈实性弥漫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中-重度异型,可见1~2个核仁,胞质较丰富、上皮样,细胞边界不清,部分病例伴有明显横纹肌样细胞分化,细胞黏附性较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8例未分化癌均表现为SMARCA4(BRG1)染色阴性,7例进行SMARCA2(BRM)及SMARCB1(INI1)染色病例中,4例BRM表达缺失,2例呈弱阳性,1例弥漫阳性,7例INI1均为弥漫强阳性。少部分患者上皮性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5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突触素呈弱阳性表达,而嗜铬粒素A(CgA)及CD56在8例患者中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均>70%。2例标本为错配修复蛋白缺陷,表现为MLH1/PMS2表达缺失,另有1例仅出现MSH2表达缺失,余病例均为错配修复蛋白完整。PD-L1染色结果为4例患者综合阳性评分(CPS)≥1(CPS范围1~55),另3例患者CPS<1。4例患者在就诊时发现同期转移,为临床Ⅳ期患者,其中2例患者于确诊后3个月内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结论:胃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癌为一组罕见发病、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较差。SWI/SNF复合物核心亚基缺失可能与其发生去分化组织学形态以及高度侵袭性相关,并更常伴有错配修复蛋白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