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作用机制的功能MRI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觉反馈训练(visual feedback training,VF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及其他各种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但其对运动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随着功能MRI的发展,研究发现VFT与大脑网络间和网络内的功能连接改变及感觉运动皮层的激活有一定相关性,为揭示其促进运动功能康复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本文就VFT对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作用机制的功能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VFT在SCI患者运动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神经影像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20年至2022年治疗的4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功能重建术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手外科康复室额外接受行为观察疗法治疗,一次30 min,一日两次。康复疗程后接受肩肘功能评定。结果:经过9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外展(28.3±10.3)°,Gilbert肩功能等级平均改善1.15,对照组肩外展(21.4±8.1)°( P=0.02),Gilbert等级改善0.95( P=0.04)。在屈肘功能恢复中,治疗组中3例患者屈肘达到全范围幅度(去除重力),9例患者达到>1/2关节活动度,5例患者<1/2关节活动度,3例患者肌肉没有收缩;对照组中分别是0、4例、8例和8例( P=0.048),两组屈肘肌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两组患者中,肩外展改善分别为(35.25±9.44)°和(26.89±5.32)°,明显优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以上患者(23.67±7.91)°和(16.91±7.15)°( P=0.011, P=0.004),两组中6个月之内介入康复的患者,其屈肘肌力恢复佳( P=0.013, P=0.015)。 结论: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肩、肘功能,且越早介入康复(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对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FAD)儿童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FAD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语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24周。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每次20 min,每周5次,共24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儿的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得分和口部运动功能得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且治疗后训练组构音清晰度[(84.33±3.84)%],下颌[(79.45±5.20)%]、舌[(82.75±3.60)%]、唇[(90.75±4.46)%]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可以显著改善FAD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指导下的步行稳定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指导下的步行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试验组给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训练时间8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FM-B)、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SS-QOL)评估2组患者肢体平衡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生命质量。结果:2组患者训练前FM-B、BBS、TGA、SS-QOL、FAC评分(或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训练后FM-B、BBS、TGA、FAC评分(或分级)分别为(11.35 ± 1.32)分、(47.33 ± 6.20)分、(9.32 ± 1.12)分、(3.54 ± 0.61)级,对照组分别为(9.86 ± 1.25)分、(42.14 ± 6.35)分、(8.25 ± 1.32)分、(3.15 ± 0.54)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768~4.741, P<0.05)。试验组患者训练后SS-QOL中精力、活动能力、情绪、自理能力、思维、上肢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0.31 ± 1.43)、(21.46 ± 4.45)、(17.64 ± 3.36)、(17.32 ± 3.15)、(16.23 ± 2.21)、(159.11 ± 16.34)分,对照组分别为(8.46 ± 1.21)、(17.32 ± 3.24)、(15.35 ± 3.11)、(14.78 ± 2.32)、(8.45 ± 1.25)、(13.45 ± 1.54)、(141.65 ± 17.2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893~7.096, 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指导下的步行稳定性训练有助于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改善其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手动作观察、模仿结合复述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并失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手动作观察、模仿结合复述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并失语患者运动和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并失语患者40例分为手动作观察、模仿结合复述训练(A组)、手动作观察结合复述训练(B组)、动态风景观察结合复述训练(C组)和常规治疗组(D组),每组患者10例。4组患者均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的上肢模块和汉化版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估4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结果:训练后,4组患者的FMA评分、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和AQ值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 P<0.05)。A组训练后的FMA评分为(33.00±16.53)分,均显著优于B组、C组、D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和D组训练后的FMA评分均显著优于C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训练后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和AQ值均显著优于B组、C组、D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和D组训练后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和AQ值均显著优于C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手动作观察、复述结合模仿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并失语患者的运动和语言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该训练方法可激活更多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促进重要的运动-语言网络重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下观察镜像疗法与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大脑可塑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s-fMRI)比较镜像疗法与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大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镜像治疗组(MT组)11例和动作观察组(AT组)11例,2组患者分别接受4周的镜像治疗和动作观察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扫描,获取低频振荡波幅(ALFF)的数据,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的脑区激活情况。结果:AT组治疗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LFF明显增强的脑区包括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眶部、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左侧边缘叶;ALFF明显减弱的脑区包括左侧枕中回、右侧枕中回、右侧颞横回、右侧的额下回眶部、右侧中回、右侧顶叶、右侧边缘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的额中回、左侧Brodmann 6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MT组治疗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LFF明显增强的脑区包括左侧辅助运动区、左侧额上回、左侧Brodmann 6区、左侧枕下回、左侧边缘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前,AT组的ALFF与MT组比较,减弱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下回(体素38,MNI坐标x=-26,y=34,z=-6, T值-4.01, P<0.01)、左侧额中回(体素36,MNI坐标x=-8,y=60,z=-8, T值-3.90, P<0.01)。治疗后,AT组ALFF较MT组减弱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上回、左侧中回、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上回、右侧枕中回、右侧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Brodmann 6区、右侧边缘叶、左侧下小叶、右侧辅助运动区,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镜像疗法可以增强运动感觉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且激活的镜像神经元多于动作观察疗法;动作观察疗法也可增强运动感觉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对丘脑及边缘叶的激活强于镜像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作观察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动作观察疗法(AOT)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AOT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报道,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所涉研究共有6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OT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P<0.01)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 P<0.05)。 结论:AOT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而对照组患者则增加假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观察组观看正常人吞咽动作视频,然后模仿吞咽动作;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风景视频,2组均每周治疗5次,每次10 min,一共治疗6周。2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渗透-误吸评估(PAS)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其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评级、PAS评级和EAT-10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的FOIS评级(5.03±0.96)级、PAS评级(2.57±1.01)级和EAT-10评分(20.80±4.9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和动作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给予镜像治疗,动作观察组给予动作观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 min,1次/日,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在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时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P<0.05);镜像组患者的ARAT评分在治疗4周时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 P<0.05),而动作观察组患者的ARAT评分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P<0.05)。而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时,2组患者的FMA-UE、ARAT和MBI评分同时间点的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作为基于镜像神经元系统理论的2种临床治疗方法均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视觉反馈训练。分别于康复干预前、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N9、N20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47.91±6.92)分,高于对照组的(40.31±7.87)分,Barthel指数评分(77.33±11.82)分,高于对照组的(66.79±12.3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肢SEP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提高SEP的N9、N20波幅,缩短其潜伏期,促进镜像神经元系统中与上肢运动功能有关脑区的兴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