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跨区域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跨区域松散型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采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理想化政策、政策执行机构、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环境4个维度,分析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以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份的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组建的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的发展困境。经分析,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发展政策尚未明确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医联体法人治理结构不成熟;政策执行机构在专项资金支撑和相关配套政策制定方面相对滞后;政策目标群体的参与度不足及其激励机制不完善;政策执行环境存在各地医疗卫生服务规章制度不统一,各地政府卫生筹资能力不同,医疗机构管理理念协同性不足,以及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基于上述困境,本研究提出应加强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发展规划布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完善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内部合作运行机制,提升目标群体认同感;优化政策执行环境,落实各项支持措施,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多主体协同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医疗卫生事业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苏州尹山湖医院合作实践为例,介绍了政府、城市医院、跨省基层医疗机构多主体协作的松散型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合作模式。其中,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保障与指导,上级医院输出管理理念、人才和技术,地方政府所在下级医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双培养,达到双成长,通过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高落差合作,尹山湖医院得到全面发展。作者认为,多主体协同、跨区域的松散型医联体可充分发挥松散型医联体合作模式的优势,实现多方共赢,对推动长三角医疗卫生事业区域一体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江三角洲区域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 2010-2021 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及区域差异,探讨影响供给水平的因素,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改进的CRITIC-熵权法、泰尔指数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供给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长三角区域各地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值稳步增长(均值由2010 年的0.149 增至2021 年的0.430),且呈现空间正相关性;泰尔指数呈缩小态势(由 2010年的0.053 降至2021 年的0.017);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自主度对卫生资源供给水平产生直接的正向效应(系数分别为0.036 和0.063,P<0.05),人口密度产生负向直接效应(系数为-0.137,P<0.05).结论:长三角区域卫生资源供给水平逐年递增,且存在空间集聚特征,虽然区域间差异在缩小,但依然存在.政府应继续推进经济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医疗卫生系统的财政投入,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长江三角洲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效率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评估2021年长江三角洲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及效率,为促进长三角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高质量及一体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评价公平性,利用三阶段DEA模型评价效率.结果:在公平性方面,按人口配置的卫生资源基尼系数介于0.04-0.38,3省份按地理配置的基尼系数介于0.19-0.32,上海市介于0.47-0.70.泰尔指数显示3省份卫生资源配置主要体现为组内差异,上海市主要体现为组间差异.在效率方面,剔除环境因素及随机误差的干扰后,长三角区域平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为0.939、0.994、0.944,江苏省、浙江省达到了 DEA有效,上海市分别为0.817、1.000、0.817,安徽省分别为0.937、0.977、0.959.结论:长三角区域卫生资源按人口配置均处于公平状态.按地理配置的公平性差于人口配置,其中上海市的地理配置处于不公平状态.长三角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较高,存在区域间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从不吸烟大中学生对电子烟的交友作用认知和尝试倾向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了解中国从不吸烟大中学生对电子烟的交友作用认知情况及其与电子烟尝试倾向的关系,为青少年电子烟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在中国的华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等区域抽取13座城市的2 577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2 076名从不吸烟大中学生进行电子烟的交友作用认知和尝试倾向分析.结果 从不吸烟的大中学生中,728人(35.07%)有抽吸电子烟的倾向,68人(3.28%)认为抽吸电子烟对交友有利.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较非常不同意抽吸电子烟的交友作用,对此持比较不同意、中立、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认知的从不吸烟大中学生尝试抽吸电子烟的倾向均上升[OR值(95%CI)分别为 2.73(2.16~3.44)、2.52(1.83~3.48)、4.34(2.19~8.60)和 3.01(1.36~6.65)],对电子烟危害的认知、好友的电子烟抽吸行为和个人的消极情绪也与从不吸烟大中学生的电子烟尝试倾向存在关联(OR=1.34~1.91,P值均<0.05).结论 从不吸烟大中学生对电子烟的交友作用认知与其尝试电子烟的倾向显著相关.建议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降低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健康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城市扩张背景下城市群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作为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形式,城市群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也逐渐成为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集中的地区.采用夜晚灯光影像在分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扩张进程的基础上,从空气质量、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情况以及植被覆盖度3个方面对三大城市群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敏感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空间扩张进程不断加快,并逐渐形成城市用地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用地连绵区范围最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用地连绵区范围高于京津冀城市群;从城市群层面看,三大城市群在空气质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植被覆盖度演变方面已呈区域性特征,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呈正相关,与城市群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从城市层面来看,空间扩张较快的宁波市和北京市为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在空气质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植被覆盖度方面的敏感区,中山市为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植被覆盖度方面的敏感区.环境问题的区域特征以及环境敏感区分析对环境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RCP情景下长江中下游麦稻二熟制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BCC_CSM 1.1全球气候模式RCP气候情景输出的2021-2050年和基准年(1961-1990)逐日气候资料,采用机制法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并利用Theil-Sen斜率估计、MK检验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稻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明影响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对评价未来的作物潜在生产能力和制定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基准气候时段下(1961-199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介于10000-12000 kg/hm2和8000-10500 kg/hm2之间,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小麦呈现下降趋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表现为自研究区域中部向南北逐渐增加,冬小麦则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RCP 8.5和RCP 4.5),稻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均呈现显著线性增加趋势,表现为RCP 8.5情景大于RCP 4.5.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速率较冬小麦大两倍左右,且年际波动较小,稳定性强.RCP 4.5气候情景下,研究区域内稻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与基准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500-5000 kg/hm2和5000-6500 kg/hm2.东部沿海地区、两湖平原地区和江西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域.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与基准时段相反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趋势,南昌和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80 kg hm-2 a-1),水稻则表现为自中西部向东南部沿海逐渐增加.在RCP 8.5情景下,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较基准年增加了4000-6000 kg/hm2;从地域分布特征看,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南阳盆地和两湖平原为高值区,庐山周边区域(近鄱湖阳湖)变化率高达80 kg hm-2 a-1(P<0.05).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与基准年相似,仅较基准年增加1000 kg/hm2左右,两湖平原和庐山周边地区和江苏中部大于11000 kg/hm2,较基准年高值区面积有所扩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气候生产潜力受气候变化和地理位置的双重影响.作物生育期内≥10℃积温为主导因子,其次为太阳总辐射,而降水量的影响较小.平原地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较同一纬度地区大.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在保证足够数量的同时相互协调更是获得高气候生产潜力重要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水鸟保护的长江流域湿地优先保护格局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长江流域湿地为研究区,构建了基于气候、地貌分异的湿地生态地理综合分类单元,并将其作为宏观尺度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同时考虑以湿地鸟类为代表的物种保目标,依托Marxan系统保护规划工具,确定了长江流域湿地保护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先保护格局.该格局能以最小的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代价最大程度的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对比现有湿地保护格局,最终确定了游离于现有保护体系外的湿地保护空缺.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源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湿地保护体系完善,无需新建保护区;金沙江流域湿地保护空缺主要分布在现有保护区周围,可以适当扩充保护区外围或调整边界;嘉陵江流域和长江上游干流流域的保护空缺严重,大面积集中在重庆西北部,乌江流域的贵州省习水县北部湖泊湿地存在保护空缺,这些区域建议适当新建保护区或者保护小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空缺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与安徽境内的沿江湖泊湿地,建议建立湿地公园及合理进行河流岸坡修复.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体系调整、保护规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从宏观层面上为长江流域湿地统筹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格局及热点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快速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进而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共识.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其空间量化研究,有助于识别出区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关键驱动.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评价矩阵的方法对1985-2015年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亏格局及热点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减少,需求增多,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区从1985年的40.9%下降至2015年的38.5%,生态系统服务赤字区面积占比从1985年的1.3%增长到2015年的10.6%,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2)沪宁杭城市发展梯度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亏呈“V”型分布,且30年内城市中心及其附近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值下降更为明显;3)30年内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余热点区整体变化不大,30年内面积减少了0.1%;而赤字热点区则呈现出快速扩张趋势,面积占比30年内增加了14.9%.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亏损状况更严重;4)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可以比较简便、全面的反映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亏状况,研究结果可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部分区域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一类具有高毒性、亲脂性、蓄积性和半挥发性等特点的物质,能够在多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中长期存在,并且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人体内逐渐蓄积,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垃圾拆解地区,而电子垃圾中存在多种POPs,对从事电子垃圾拆解行业的职业人群以及当地居民可能造成较高水平的POPs暴露.笔者主要对这两个区域一些经典POPs[如多氯代二苯对二噁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PCDD/Fs)、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及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等]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综述,并与全国及全球水平进行比较,以期对该区域POPs的污染状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后续POPs的毒性效应研究及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