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及驱动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1
厘清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长江中游地区3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MINDS)模型测度各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进行识别,进而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揭示其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关联网络具有高通达性且等级结构趋于松散,但网络稳定性却趋于下降;(2)武汉市和长沙市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居核心地位,既扮演中心行动者角色又兼具"中介"和"桥梁"功能;岳阳市、黄石市等省际边界地级市在网络中则扮演边缘行动者角色;(3)空间关联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由"十五"时期的"大聚集、小分散"演变为"十三五"时期的"大分散、小聚集",核心区由中部聚集转变为向四周发散;(4)地理空间的邻接、地区农业产业地位、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近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差异均有助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人类足迹的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1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评价其保护区保护成效对完善其管护措施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类足迹,从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地理经济分区与功能分区三个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2000-2018年保护区内的人类扰动变化,并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法来测度保护区对人类扰动的控制程度.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有35.12%的保护区保护成效良好,50.30%的保护区保护成效尚可,仅有14.58%的保护区成效较差.②长江经济带及其保护区的人类足迹整体上均呈增长趋势,但保护区内部增长幅度不足整个地区的一半,这表明保护区虽然没有改变内部人类足迹整体增加的趋势,但有效减缓了其增速.③保护区和功能分区的保护等级越高,保护成效越好.④长江经济带上游与中游地区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好于下游地区,特别是"巴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和云南西部地区的保护区保护成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保护区管护措施的完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近25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与驱动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位于长江经济带中心,是我国“中三角城市群”所在地,也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重点区域,其土地利用变化受地理环境制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与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根据1990、2000、2010和201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梯度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方法,揭示近2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区耕地与林地为主体景观,分别占30%、50%,建设用地占比<3%,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灌木、水体、草地、果园)占比达67%.(2)沿中心城区-边缘区梯度,各土地利用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占比显著减小,破碎化程度增加,而林地呈整体化趋势.(3)近25年来,该区耕地、林地分别减少1.06%、0.49%,建设用地增加1.08%,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景观多样性升高;除林地外,其它地类变化均与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GDP、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三大产业产值)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与沿海地区相比,近25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小,还有着较好的基于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基础;但生态保护任务仍然艰巨,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优质耕地,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加强生态廊道、节点的建设,增强区域景观生态功能,以便满足未来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的典型生态敏感区和重点开发区,科学评价其生态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特征出发,选择状态空间法从社会经济协调力、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生态弹性力3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多元回归、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深入分析了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①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W”型走势,社会经济协调力维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而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生态弹性力维度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②从空间格局来看,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与异质性,环洞庭湖地区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地区形成两大高值集聚区,而在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形成两大低值集聚区;③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效率、资源供给状况和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等要素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较为显著,影响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长江中游地区1995、2005、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修正后的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估算各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总体呈山区高而平原低的分布格局,地形梯度分布特征明显.县域地形起伏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较为显著的对数关系,二者拟合优度为0.5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起伏度上升而增加,2014年1~5级地形起伏度区从400.35万元·km-2增至554.57万元·km-2;研究期间随着地形起伏度增加,各级别内县域生态价值变化从下降型逐渐向稳定型转变.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看,受不同地形起伏度上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及不同地类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差异的影响,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加,食物生产、废物处理服务价值有所下降,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如原材料生产、气体调节等)的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变化与关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供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需求,并纳入自然资源管理实践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研究,针对跨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仍较薄弱.以我国跨区域的长江经济带为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ESPI)和土地开发指数(LDI),定量测度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ESSDI),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区域特征,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方法,定量探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关联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西部盈余东部超载的供需格局,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状况较好和状况好的区域面积比例较高,占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69.45%.(2)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空间失衡现象较为突出,长江经济带55.36%的GDP和31.41%的人口均集中在7%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差的区域.2000-2015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实施了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趋向变好,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好的县域增加了43个,供需状况差的县域减少了58个;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比下游地区提升幅度大.(3)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整体上呈现负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存在区域差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土地集约开发的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负相关关系斜率较大.随着ESPI的变化,下游LDI的变化幅度大于欠发达的上游和中游地区.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徽省现症血吸虫病病例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描述和分析安徽省现症血吸虫病病例空间分布状况和特征,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安徽省2017年1月-2018年10月报告的现症血吸虫病病例进行调查,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被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EDDC)-“地方病调查系统”,病例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现住址、病例分类、贫困情况、参加农合或医保、治疗与手术等情况.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血吸虫病个案数据库,统计各乡(镇)的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的病例数,并与全国第六次人口调查数据相连接,获得乡(镇)级血吸虫病病情属性数据库.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描述分析血吸虫病病例的人群分布特征;使用ArcGIS 10.2的聚类分布模块,分别对乡(镇)级的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全局Moran'sⅠ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局部Getis-Ord G系数.结果 全省共报告现症血吸虫病病例20 345例,其中慢性15 080例(均为临床病例)、晚期5 265例,无急性感染病例报告.男性11 319例,女性9 026例,男女性别比为1.25∶1.病例平均年龄(57.8±12.2)岁,其中慢性(54.8±11.2)岁,晚期(66.4±10.7)岁.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的职业均以农民为主,分别占96.4%(14 540/15 080)和93.8% (4 936/5 265).慢性血吸虫病病例文化程度构成比的前3位依次为小学(51.9%,7 830/15 080)、初中(23.0%,3 467/15 080)和文盲(21.8%,3 288/15 080);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文化程度构成比的前3位依次为文盲(43.6%,2 296/5 265)、小学(38.1%,2 008/5 265)和初中(15.2%,798/5 265).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例中,来自于贫困户的病例分别占4.9% (736/15 080)和10.0% (528/5 265).慢性血吸虫病病例主要分布于9个市的42个县(市、区)的249个乡(镇),大部份沿长江流域分布,呈连续的片状,患病率>0.5%的乡(镇)共38个;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分布于8个市的45个县(市、区)的340个乡(镇),这些乡(镇)绝大多数为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也呈连续的片状分布,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0.5%的乡(镇)共3个.乡(镇)级的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慢期血吸虫病患病率(Moran'sⅠ=0.202 5,P<0.01)和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Moran’sⅠ=0.183 4,P<0.01)在安徽省区域存在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慢性血吸虫病患病率在安徽省的长江上中游段流域的乡(镇)聚集范围较大,而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主要在长江上中游段和新安江流域的乡(镇)聚集. 结论 安徽省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分布存在空间聚集现象,主要分布于长江安徽段上中段流域,提示该地区仍是该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中游浮萍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浮萍为浮萍科水生植物,具有生长繁殖快、氮磷吸收能力强及高含蛋白质和淀粉的特性,在饲料和能源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尚未有系统研究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浮萍种质资源的报道.本研究从我国长江中游地区3个省42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水体中共收集到浮萍种质112份.经形态学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它们分属4个属6个种,其中青萍属(Lemna L.)含3个种54份种质;多根紫萍属(Spirodela Schleid)、少根紫萍属(Landoltia Les&Crawford)、芜萍属(Wolffia Horkel ex Schleid.)均只有1个种,种质数量分别为33份、19份和6份.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AtpF-AtpH间隔序列和rpS16内含子序列的单倍型数量分别为11和18,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748和0.892,群体突变率分别为0.03013和0.03507,平均每Kb核苷酸差异数为31.386和61.263,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4713和0.06623.本研究为我国长江中游浮萍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长江经济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动态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长江经济带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动态评价,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均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从区域和时间维度剖析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各项特征.结果:在11个省市中,有7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提高,5个技术效率提高.下游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其次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最低;在10个时段间,只有1个时段表现为全要素生产效率进步,2个时段表现为技术和技术效率进步.结论:长江经济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整体良好,但存在投入资源冗余,地区差异大的问题,配置结构需全方位调整和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长江中游干流鱼类群落构建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研究选取长江中游5个采样点(宜昌、枝江、荆州、汉南、湖口)为代表,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 表明:(1)空间聚类分析显示,在65%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样点可以划分为3个Group: Group Ⅰ(宜昌)、Group Ⅱ(枝江+荆州)和Group Ⅲ(汉南+湖口);在55%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样点可以划分为2个Group: Group A(宜昌)和Group B(枝江+荆州+汉南+湖口),且聚类分析结果与采样点的空间分布相符合.(2)在不同空间尺度下,鱼类群落构建机制存在差异:从地区采样点尺度来看,荆州江段鱼类群落表现为竞争作用主导群落构建,其余采样点鱼类群落均为环境过滤作用;从区域尺度来看,宜昌江段鱼类群落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的建群机制,其余4个采样点在扩大空间尺度后,即分为GroupA和Group B的情况下,其鱼类群落构建机制转变为物种间竞争作用.因此,长江中游干流鱼类群落构建机制表现了地区环境和空间尺度的共同作用.由于水流湍急,宜昌始终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其他江段在采样点尺度多数表现了环境过滤作用,但是在宏观的空间尺度上,却由于空间异质性的增加,容纳了远缘的物种,群落构建机制转换为竞争作用.这样的转变有别于陆生植物中由小尺度竞争作用转为大尺度环境过滤作用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