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DEA-M almquist指数的长江经济带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评估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为科学配置中医类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的BCC模型,对2021年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静态分析.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7-2021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中医类医疗机构的投入指标(机构数、床位数及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出院人次呈逐年下降趋势,诊疗人次呈逐年增加趋势.2021年长江经济带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综合效率总均值为0.856,有3个省市的卫生资源配置达到DEA强有效,8个省市的卫生资源配置为非DEA有效,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总均值为0.863,其中10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1.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中医类医疗机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总体趋势,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指数变化模式均为先增后减.结论 2021年长江经济带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亟须提升,其中规模效率是其主要制约因素,且各区域间的配置效率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合理控制中医类医疗机构的规模,创新其管理模式,科学地制定区域规划,从而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背景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是解决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冲突的关键.从人地关系视角剖析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机理;通过解读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构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级市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由0.208增至0.294,增幅为40.802%,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指数由0.465增至0.492,增幅为5.858%,呈现"中东部高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由0.556上升到0.612,增幅为11.065%,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协调型转变为中度协调型.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差异较大,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各子系统中,模式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城乡融合发展各子系统中,人口融合、空间融合与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较低.(4)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中的模式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口融合、空间融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1990-2020年三峡库区植被物候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区,三峡库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在蓄水前后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变化能通过植被物候的变动体现,研究三峡库区植被物候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于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动态阈值法提取物候参数,整合多源遥感物候参数提取结果,分析1990-2020年三峡库区植被物候时空格局;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定量分析三峡库区蓄水前后植被物候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定量探究三峡库区植被物候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31年来,三峡库区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时间(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主要出现在 60 DOY(Date of Year),生长季结束时间(End of Growing Season,EOS)主要出现在 301 DOY,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总体为248 d.在空间上,SOS与EOS均呈现出从库首至库尾逐渐提前的趋势,LOS的空间异质性较小.(2)库区植被物候表现出SOS提前、EOS推迟和LOS延长的特征,SOS提前的平均幅度为0.3 d/a,库首区域最为典型;EOS推迟的平均幅度为0.8 d/a,库尾区域尤为明显;LOS延长的平均幅度为1.7 d/a,库尾区域更加突出.植被物候对库区蓄水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3)人为因素与间接人为因素(水位、人口和水域面积等)是影响库区植被物候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人类足迹的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1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评价其保护区保护成效对完善其管护措施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类足迹,从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地理经济分区与功能分区三个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2000-2018年保护区内的人类扰动变化,并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法来测度保护区对人类扰动的控制程度.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有35.12%的保护区保护成效良好,50.30%的保护区保护成效尚可,仅有14.58%的保护区成效较差.②长江经济带及其保护区的人类足迹整体上均呈增长趋势,但保护区内部增长幅度不足整个地区的一半,这表明保护区虽然没有改变内部人类足迹整体增加的趋势,但有效减缓了其增速.③保护区和功能分区的保护等级越高,保护成效越好.④长江经济带上游与中游地区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好于下游地区,特别是"巴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和云南西部地区的保护区保护成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保护区管护措施的完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GEE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热岛特征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遥感技术能够客观、定量地评价地表城市热岛强度的时空变化,分析城市热岛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本研究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长时间序列的MODIS卫星资料为基础数据源,使用城乡二分法估算长江经济带2003-2019年的城市地表热岛强度,再利用城市热场变异指数评价生态环境,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城市热岛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5个城市群2003-2019年全年平均气温为22.78 ℃,白天为23.91℃,夜间为7.59 ℃,平均温度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02、0.02和0.006 ℃·a-1.长江经济带5个城市群17年无热岛占比最高,弱热岛和弱冷岛占比次之,强热岛占比最少,且城市热岛全年、白天和夜间都呈现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生态评价为优.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表明,DEM、土地覆盖类型、03是长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的主控因子;蒸散发量、紫外线气溶胶吸收指数、人口密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热岛效应的主控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夜间灯光指数、土地覆盖类型是成渝城市群热岛效应的主控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DEM、CO是黔中城市群热岛效应的主控因子;蒸散发量、03、NDVI是滇中城市群热岛效应的主控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PSR模型与EHIs体系评估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环境健康综合风险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基于PSR模型与EHIs体系,评估长江经济带的环境健康综合风险指数,从而评价2016-2020 年间研究区的环境健康综合风险.方法 参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构建环境健康综合风险评估体系,选取涵盖经济、社会、环境和健康四个方向的23 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采用极差法对上述指标进行标准化,并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赋权.结果 2016-2020 年间长江经济带环境健康综合风险呈下降趋势,健康综合风险指数由0.5450下降至0.3255,风险等级已由"中风险"向"较低风险"转变.结论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健康状态不断改善,但仍需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压力风险指数上升加快,需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和环境健康的均衡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路径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9/16
长江经济带是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优化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基于"核心点-发展轴-战略区"的框架,通过国土空间利用强度表征指标及夜间灯光数据识别发展核心点,借助有序加权平均算法模拟多种决策愿景下的空间发展阻力面,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空间发展轴线及其内部的开发保护战略区,定量构建不同决策偏好的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突破了传统研究中单一目标和定性分析的局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发展核心点共63个,约占区域总面积的5%,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城镇扩张、协同发展和生态约束三类情景下发展轴线均为61条,所覆盖的县级单元分别占总数的36.6%、36.5和36.7%,呈现出"一横三纵"的格局特征;城镇扩张、协同发展和生态约束三类情景下开发战略区分别占轴线面积的4.5%、4.9%、4.8%,多分布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沿线.保护战略区分别占轴线面积的17.1%、13.9%、15.3%,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岸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础架构,能够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2005—2015年反映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面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M(1,1)模型对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整体状况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级别由"较不安全"提高至"临界安全",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2)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出现向高、低警度两端聚集的趋势,"轻警"和"重警"城市增多,城市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距将继续变大,且Ⅱ类大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改善幅度最大;(3)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东中部和西南部优,西北部劣"的格局,西北部的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是土地生态安全敏感区;(4)经济密度、单位土地废水负荷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敏感因子,是今后调控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提高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是促进工业向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更是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将工业生态系统分解为工业经济、环境、能源三个子系统,以2009-2013年9省2市的工业数据为基础,采用网络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及三个子系统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自上游至下游效率水平依次递增.(2)长江经济带工业经济子系统效率水平相对稳定,区域内以下游最高、上游最低;环境子系统效率水平呈增长趋势,区域内以下游最高、中游最低;能源子系统效率水平呈增长趋势,区域内以下游最高、上游最低;(3)收敛性检验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及各子系统效率呈收敛趋势,其中工业经济子系统效率呈相对稳定的状态.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经济带快速城镇化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我国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对耕地资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土地快速城镇化对耕地的大量侵占是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突出问题,而近些年长江流域及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基于中分遥感数据,将覆盖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流域范围的15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目标,从自然区位(上、中、下游)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2000-2015年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长江流域及长江经济带人工表面增加56.80%,耕地减少17.09%.其中,下游人工表面增加幅度最为明显,耕地减少也是最多的;(2)随着时间推移,长江流域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耕地的压力逐渐减弱,十五年间人工表面增长率从2733.75 km2/a提高至2985.87 km2/a,而耕地减少的速度从4439.94 km2/a降低到3940.91 km2/a,并且有大量旱田向水田转变;(3)位于不同流域且规模不同的城市,其人工表面的增加幅度以及对耕地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长江下游的中等城市人工表面15年间增加最多(增幅385.88%),同时耕地也损失最多;中游的大城市的人工表面增速最快,而上游则是巨大型城市,这种现象说明长江流域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长江流域及经济带未来城市优化布局不仅要充分考虑耕地保护问题,还要均衡不同规模城市的扩张速度,以及进一步提高开发用地的利用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