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美格鲁肽优化治疗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伴有冠心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司美格鲁肽优化血糖控制的同时改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诊疗过程。患者为71岁女性,因发现血糖升高30年,血糖控制不佳4个月入院。4个月内监测空腹血糖波动于9~10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于11~20 mmol/L。冠心病病史10年,有胸闷症状。患者身高155 cm,体重62 kg,体重指数25.81 kg/m 2,血压150/85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前降糖方案为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血糖、血压等控制不佳。入院后初始胰岛素泵控糖,血糖改善后调整为司美格鲁肽(0.5 mg、1次/周)联合德谷胰岛素注射液(18 U、1次/d)降糖治疗。3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7.4%,血压125/80 mmHg,体重指数23.89 kg/m 2,患者血糖、血压、体重等逐步平稳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锐舒霖 ?30和诺和锐 ?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0月10日至2021年1月5日来自国内35家研究中心口服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3∶1的比例根据区组随机方法分配至锐舒霖 ?30组和诺和锐 ?30组。治疗24周后,比较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 h静脉血糖(2hPG)的变化,以及低血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有效性指标分析采用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集,安全性指标分析采用安全性数据集。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88例,完全符合方案病例528例(锐舒霖 ?30组395例,诺和锐 ?30组133例),全分析集和安全性数据集583例(锐舒霖 ?30组439例,诺和锐 ?30组144例),符合方案集515例(锐舒霖 ?30组386例,诺和锐 ?30组129例)。经过24周治疗后,锐舒霖 ?30组和诺和锐 ?30组的HbA 1c分别下降1.73%±1.27%和1.77%±1.40%,FPG分别下降(2.34±2.69)和(2.68±2.84)mmol/L,2hPG分别下降(4.37±4.59)和(4.81±4.43)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周时,锐舒霖 ?30组和诺和锐 ?30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74.3%(326/439)和68.1%(98/144)]、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8.1%(299/439)和66.7%(96/144)]与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9%(228/439)和50.7%(73/144)]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锐舒霖 ?30和诺和锐 ?30控制血糖的总体疗效相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在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诊疗经过。患者为57岁男性,糖尿病病程10年,病程中多次调整治疗方案,未规律监测血糖,近1年使用3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30及口服阿卡波糖治疗,近1个月血糖控制不佳,自行调整胰岛素剂量,有明显低血糖发生,入院后完善评估检查,调整门冬胰岛素30剂量血糖仍不达标,考虑患者病程长、胰岛素剂量大,有低血糖发作史,故予优化治疗方案,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出院后随访1个月,患者胰岛素日剂量明显减少,血糖达标,无低血糖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司美格鲁肽治疗的1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患者因“口干10余年,加重伴双手麻木、刺痛5个月”就诊。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体重指数33.2 kg/m 2,糖化血红蛋白10.7%,初步诊断为T2DM、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脂血症,脂肪肝,泌尿道感染,甲状腺结节。在降糖治疗方面,停用达格列净,予胰岛素强化治疗,门冬胰岛素早8 U、午8 U、晚8 U,甘精胰岛素睡前16 U皮下注射,联合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仍不达标。调整降糖方案为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皮下注射、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26 U、晚26 U皮下注射,血糖稳步下降。出院后随诊,司美格鲁肽剂量加至1.0 mg(1次/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剂量减至早22 U、晚22 U皮下注射。3个月后空腹血糖6.2 mmol/L,餐后2 h血糖8.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体重减少13 kg,体重指数28.1 kg/m 2。患者不明显不良反应,依从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致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3岁男性患者因2型糖尿病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2 U皮下注射、2次/d,阿卡波糖50 mg口服、3次/d,用药13个月,但血糖控制不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示空腹,餐后1、2和3 h血糖分别为8.84、17.94、21.22和18.51 mmol/L;血胰岛素为109.5 mU/L;C肽为0.52 nmol/L;胰岛素自身抗体>175 U/ml。考虑为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停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改为口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阿卡波糖和格列美脲。13 d后患者空腹血糖降至7.6 mmol/L。随访1年间,患者3次检测抗人胰岛素抗体均为阴性。考虑患者的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3型家系的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3型(MODY3)患者及其家系药物治疗的过程。患者为15岁男性,因“多饮多尿消瘦3个月”入院,依据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确诊了1个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3型(MODY3)家系,并对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药物治疗。通过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发现患者将胰岛素改为瑞格列奈后血糖明显改善,但需要联合伏格列波糖、西格列汀、德谷胰岛素等药物,而其确诊家系成员应用餐时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治疗,血糖控制达标。在4年随访中,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监测胰岛功能无明显进展,未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该文通过报道此患者及家系成员的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了MODY3相关治疗药物,以期为类似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恩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前瞻、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对血糖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需要接受基础加餐时4针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恩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EMPA)组和单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Con)组。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4 d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白蛋白(GA)、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及血糖波动相关指标[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等,并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等。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最终完成试验患者共60例,其中EMPA组30例,Con组30例。治疗14 d后,EMPA组和Con组FPG较治疗前分别下降(6.10±3.03)和(5.79±3.90)mmol/L,GA较治疗前分别下降(7.17±2.81)%和(6.95±3.45)%,治疗后两组FPG、GA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4 d后,EMPA组的TIR、SDBG、LAGE明显优于Co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MPA组和Con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4.2±1.4)和(6.7±1.9)d,门冬胰岛素平均用量分别为(17.7±5.8)和(21.4±7.8)U/d,德谷胰岛素平均用量分别为(12.3±4.0)和(15.1±5.2)U/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MPA组和Con组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6.67%(2/30)和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恩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而且能同时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胰岛素用量,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LADA-1型伴严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黏液性水肿及肌酸激酶、肝酶显著升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68岁,因“发现血糖升高8年,乏力伴体质量增加半年”于2021年11月30日收入海口市中医医院。患者自诉8年前因消瘦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糖约20 mmol/L,伴口干、多饮、多尿,无视物模糊、手足麻木等症状,当时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血糖控制尚可。1年后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预混胰岛素每天2次注射方案,后因血糖波动逐渐调整为胰岛素“3+1”强化治疗。目前降糖方案为:门冬胰岛素早7 U、中8~9 U、晚5~6 U三餐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8~10 U晨起皮下注射,诉血糖控制尚可。近6个月,患者自觉乏力明显,体质量逐渐增加,半年内增重10 kg,近亲属诉其反应迟钝,口齿欠清,颜面浮肿,无发热恶寒,无咳嗽咳痰,无胸闷心慌,无腹痛腹胀,睡眠欠佳,食欲尚可,夜尿偏多,无泡沫尿,大便每2~3天1次。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目前服用氨氯地平片(2.5 mg/次,每天1次)+替米沙坦片(40 mg/次,每天1次),血压控制可;曾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双小腿肌肉疼痛,服阿司匹林后亦不耐受(具体不详),故停之,现长期服用芪参益气滴丸(1袋/次,每天3次)。父亲有“糖尿病”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拉鲁肽转换为司美格鲁肽长程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利拉鲁肽转换为司美格鲁肽长程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为52岁男性,超重。患2型糖尿病12年,合并糖尿病肾脏病(G2A3),高血压、高脂血症,完善检查后出院时治疗方案为门冬胰岛素30早16 U晚6 U、二甲双胍(0.5 g,3次/d)、利拉鲁肽(1.2 mg,1次/d)。经过10年的观察随访,其间逐渐停用胰岛素,并将利拉鲁肽调整为司美格鲁肽,患者血糖控制平稳,依从性良好,肾脏病变得以改善。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在强效降糖的同时具有显著的肾脏获益,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未来可为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式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后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辽宁省沈阳市金秋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例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的诊疗过程。患者为81岁女性,20年前确诊为2型糖尿病,曾自行口服阿卡波糖,但后自行停药。10年前开始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早餐前10 U、晚餐前8 U控制血糖,1年前患者饮食不控制,血糖逐渐升高,并自行将胰岛素增量至早餐前18 U,晚餐前16 U,出现夜间低血糖症而进食糖块后症状好转,但午餐后血糖及空腹血糖均不能达标。自行将晚餐前门冬胰岛素30增量至20 U,近日凌晨再次出现低血糖症而食用葡萄糖粉30 g及饮用可乐400 ml后症状稍有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药源性低血糖,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入院后调整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剂量,同时口服二甲双胍,维持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并监测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无新发低血糖出现,同时能将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控制在达标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