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脉高压性胃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胃黏膜非炎性病变,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可并发消化道出血,是肝脏疾病中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大原因,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来,国内外对有关PHG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诊断肝多发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合并门静脉高压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7岁,4年前因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于当地医院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有多个结节(考虑良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具体声像不详。未行治疗。入院前1周,因体检复查胃镜,见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显著,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入院后查体发现脾脏肿大(超声测得脾肋下5 cm),余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乙肝及丙肝病原学检查阴性。消化系统及肝脏血管系统超声检查描述:非明确肝硬化背景,肝脏各叶形态比例尚规整,叶间裂稍宽,表面欠光滑,结节外实质回声尚均。肝内可见若干个类圆形近等回声结节,均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较大者位于肝右前叶下段(S5),大小32 mm×24 mm×17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所有结节中央均见涡流样血流信号,均与门静脉分支延续(图1)。门静脉系统显著增宽:门静脉主干内径16.0 mm,右支内径8.9 mm,左支矢状部内径14.7 mm。脐静脉重新开放,脐静脉及属支静脉迂曲、扩张。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管腔内径20.0 mm,胰腺后方脾静脉管腔内径12.8 mm,肠系膜上静脉管腔内径11.2 mm。CDFI:各静脉均血流通畅,血流形态规则,其中门静脉主干血流呈向肝血流,左支矢状部双向血流。肝动脉未见增宽。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走形正常,血流通畅,未见明显异常。提示:①门静脉高压(窦前性),伴脐静脉开放及其属支扩张;②肝内多发结节,性质待定,建议行CT/MRI检查。肝内结节超声造影检查:病灶动脉期未见增强,门静脉期由中心向周边呈"轮辐样"高增强,延迟期呈持续增强,提示肝内多发结节,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可能性大,建议定期复查(图2)。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MRI检查提示:①肝硬化、脾大、少许腹腔积液,门脉高压伴侧支循环开放;②肝内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长T1、稍长T2,中央可见星形信号,动脉期可见轻度强化,门脉期及移行期可见持续进行性强化,病灶中心可见门静脉分支供血,肝胆特异期,病灶呈高摄取,中心可见裂隙状低摄取。待除外FNH或不典型肝硬化结节(图3)。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图4)。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节外肝组织镜下描述:非正常结构,肝细胞增多,未见明确异型性,肝板排列正常,其汇管区小叶间静脉扩张,少量肝纤维化;镜下结节内可见:肝穿组织共见24个中心汇管区,小叶结构紊乱;肝穿组织内可见异常扩张的管腔样结构,多与汇管区相伴,CD34染色阳性,内皮细胞稍肿胀。有的汇管区扩大,轻度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单个核细胞为主,可见肝实质塌陷区伴肝窦淤血,该区域肝细胞CK7染色呈强阳性,汇管区小胆管可辨,轻度胆管反应,汇管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病理诊断FNH可能性大(图5)。临床诊断为肝内多发FNH,门静脉高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及内镜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行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门静脉血栓将其分为两组,门静脉血栓组(n=48例)、非门静脉血栓者(54例),对比两组的实验室检查、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根据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将102例患者分为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组与无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组组,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内镜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形成比例为47.06%(48/10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门静脉血栓形成组的脾切除史、胃底硬化剂注射史、PLT、FIB、D2、门 静脉主干内径、脾脏长度、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明显较无门静脉血栓形成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脾切除史、D-二聚体、PLT、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增大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占比为29.41%(30/10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组与无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组的食管静脉曲张分级、Child-Pugh分级、Hp感染、门奇静脉断流史、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重度、Child-Pugh分级C级、有Hp感染、有门奇静脉断流史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脾切除史、D-二聚体、PLT、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升高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重度、Child-Pugh分级C级、有Hp 感染、有门奇静脉断流史是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后张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 的 探讨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ds-MCE)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及ds-MCE检查,以传统EGD结果为标准,评估ds-MCE在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准确性,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检出情况以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在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期间,总共53例患者成功入组,以EGD的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为95.45%、特异度为10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100%、校正阴性预测值为95.65%,Kappa值为0.877(P<0.001);ds-MCE检出胃底静脉曲张的敏感度为93.94%、特异度为9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90.38%、校正阴性预测值为93.69%,Kappa值为0.839(P<0.001);ds-MCE检出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0.7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89.59%、校正阴性预测值为81.93%,Kappa值为0.657(P<0.001);ds-MCE检出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10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100%、校正阴性预测值为77.43%,Kappa值为0.770(P<0.001).26.0%(13/50)肝硬化患者检出门脉高压性小肠疾病,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和血管发育异常.ds-MCE舒适度评分[3(2,4)]相较于普通EGD舒适度评分[1(0,3)]更高(P<0.000 1).结论 相较于传统EGD,ds-MCE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诊断方面准确度较高、安全可行、舒适度高,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可替代传统EGD筛查及监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检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与Hp的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6
肝硬化是众多肝脏疾病的终末事件,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会严重威胁病人生命质量.目前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多个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体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颇高,其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诱导免疫、分泌细菌毒素等途径促进肝硬化进展.本文通过介绍Hp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内在影响,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门静脉高压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肝硬化失代偿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肝硬化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如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腹水、门脉高压性胃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而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凶险的并发症,死亡率高.门静脉高压在初期即压力较低时常无症状,随着其压力继续上升,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相关的临床症状.因此,早期规范地识别、预防及治疗是提高门静脉高压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该文主要针对门静脉高压的测定方法及进展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开郁和胃汤联合雷尼替丁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观察开郁和胃汤联合雷尼替丁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疗效.方法 将我院120例PH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等治疗,治疗组服用开郁和胃汤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总有效率、血红蛋白(HG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数值.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镜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GB、ALB数值高于治疗前,ALT、AST低于治疗前,治疗组HGB、ALB高于对照组,ALT、AS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NR、D-D、CRP数值低于治疗前,治疗组INR、D-D、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开郁和胃汤、雷尼替丁联合作用于PHG,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胃黏膜、血常规和肝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凝血,降低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经胃镜确诊为PHG的81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按Tanoue分类法记录PHG分级及Child-Pugh分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PHG的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研究的81例PHG患者中,各证型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顺序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湿热内蕴型>肝(脾)肾两虚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Ⅰ级改变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和肝(脾)肾两虚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Ⅱ级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以Child A级和Child B级分布为主(分别占48.1%和34.6%),在肝郁脾虚型中以Child A级为主占62.5%,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脾)肾两虚型中以Child C级为常见占55.6%,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hild B级中,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以及列联表进行分析,PHG患者中医各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PHG患者中医各证型和胃镜下表现的分级、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确立治法的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426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我院近4年来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3-2016年间我院收治的426例UGIB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病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平均年龄(54.1±17.1)岁,男女比例2.98:1.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占比依次为24.9%、31.7%、43.4%.②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为住院患者UGIB常见病因,分别占67.4%、21.4%、3.8%,2015-2016年较2013-2014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比下降,急性胃黏膜病变占比上升(均P<0.05).③胃溃疡以中老年为主(84.3%),十二指肠溃疡以青年组居多(43.6%)(P<0.0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中老年为主(94.5%)(P<0.01),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以老年人为多见(81.3%、80.0%)(P<0.01).④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137例(48.6%),39例(13.8%)长期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抗凝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Hp感染并NSAIDs服用者7例(2.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因以肝硬化为主(98.9%),其中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占40.0%,主要以中年患者多见(66.7%)(P<0.01).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中有口服NSAIDs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6例(37.5%).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病因也以乙肝后肝硬化为主(75.0%).结论:UGIB以消化性溃疡为首要病因,近2年来静脉曲张总占比下降,急性胃黏膜病变占比上升.肝硬化、Hp感染、NSAIDs、抗凝剂、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为UGIB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Ⅱ水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与Ⅱ的水平变化.方法:46例肝硬化患者,经胃镜评价分为PHG组(n=17)及非PHG组(n=29),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3组受检者于就诊或体检时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PGⅡ含量,计算PG Ⅰ/PGⅡ比值(PGR).结果:PHG组和对照组血清PG Ⅰ水平低于非P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HG组和非PHG组的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G组和非PH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GR比较,PHG组<非PHG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PG Ⅰ水平和PGR值降低可预示PHG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