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套扎或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与门静脉血流的变化情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瞻性纳入42例胃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资料,分组采用内镜下胶圈套扎或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结果显示套扎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后胃左静脉内径、平均流速及血流量的下降趋势均比单纯胶圈套扎治疗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两组治疗后脾静脉和门静脉的内径、血流量和平均流速,以及肝脾大小、剪切波速度和肝功能分级均无明显变化( P值均> 0.05);套扎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的有效率(66.67%、52.38%)均高于单纯胶圈套扎(42.85%、23.81%)( P值均> 0.05),后者再出血率更高(9.52%和19.05%, P > 0.05)。提示联合治疗更为安全有效,且对肝功能和门静脉高压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护理路径在奥曲肽联合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奥曲肽联合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QO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收治的9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习惯改善状况、住院费用、呕血消失、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脾静脉、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QOL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生活习惯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呕血消失、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脾静脉、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低于对照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降低脾静脉、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可缩短呕血消失、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凝血酶Ⅲ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19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凝血指标(AT-Ⅲ)和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等),腹部超声结果(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情况。根据有无主要并发症,将1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组(60例)和失代偿组(133例);根据有无EVB,将133例失代偿组患者分为未出血亚组(96例)和出血亚组(37例)。比较代偿组、失代偿组及其亚组患者以上指标水平,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和并发EVB的独立相关因素;比较各组患者的AT-Ⅲ水平,分析AT-Ⅲ与Child-Pugh评分的关系,以及AT-Ⅲ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其并发EVB的诊断性能。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结果:失代偿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代偿组,门静脉内径大于代偿组,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代偿组[31.50 μmol/L(21.90 μmol/L,48.80 μmol/L)比19.40 μmol/L(15.00 μmol/L,25.50 μmol/L)、(14.31±3.53) mm比(12.57±3.83) mm、(13.39±3.49) cm/s比(15.08±4.28)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76, t=-2.78、2.40; P<0.001、=0.006、=0.018);代偿组与失代偿组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比较[40.0%(24/60)比87.2%(11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06, P<0.001)。出血亚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大于未出血亚组,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未出血亚组[(15.54±4.23) mm比(13.87±3.16) mm、(12.05±3.12) cm/s比(13.85±3.51)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5、2.23, P=0.034、0.028)。AT-Ⅲ在代偿组、失代偿组中未出血亚组和出血亚组患者中逐渐降低,分别为(79.52±16.02)%、(63.91±19.96)%、(35.92±1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1, P=0.018);代偿组的AT-Ⅲ高于失代偿组中未出血亚组和出血亚组,失代偿组中未出血亚组的AT-Ⅲ高于出血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1、13.74、7.84,均 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AT-Ⅲ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独立相关因素[ OR(95%置信区间) 1.060(1.018~1.104)、0.945(0.922~0.970), P=0.005、<0.001];AT-Ⅲ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和并发EVB的独立相关因素[ OR(95%置信区间) 0.902(0.856~0.950), P<0.001]。AT-Ⅲ与Child-Pugh评分呈负相关( r=-0.559, P<0.001)。ROC分析结果显示,AT-Ⅲ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其并发EVB的临界值分别为62.5%、61.5%,灵敏度分别为88.3%、89.2%,特异度分别为70.7%、61.5%,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15(0.755~0.874)、0.899(0.828~0.971)(均 P<0.001)。 结论:AT-Ⅲ是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有无出血倾向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Vsv)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1, P=0.613);组间比较,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81、10.28、4.76,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 χ2=4.13, 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 χ2=5.12, 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 χ2=6.22, 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 χ2=4.92, P=0.02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 χ2=0.43, P=0.513]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增加血管活性功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HBV复制,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脾切除对肝硬化肝脏的综合作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肝脏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前瞻性留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共5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肝脏血管内径和血流,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血流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等肝再生和肝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54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45.5±10.2)岁。自由门静脉压从脾切除前的(37.0±7.1)cmH 2O(1 cmH 2O=0.098 kPa)下降到术后的(26.1±5.7)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脾切除术后肝动脉内径(4.0±1.0)mm较术前(3.1±0.7) mm明显增加,门静脉内径(11.9±2.0)mm较术前(13.1±1.9)mm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肝动脉流速和血流量增加,门静脉流速和血流量减小。血清NO在脾切除术后即刻升高且持续处于高水平;血清ET-1在脾切除术后2 d下降且低水平波动。血清IL-6和HGF在脾切除术后2 d明显上升,在术后7 d和1个月缓慢下降。脾切除术后血清TGF- β1、MMP1明显升高,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脾切除术诱导了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重塑、肝细胞再生以及肝纤维化的逆转。对肝硬化肝脏产生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48例。患者自愿接受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48例患者根据Scheuer法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共5期,S0期10例,S1期13例,S2期10例,S3期10例,S4期5例,比较各期患者门静脉平均流速、门静脉流速峰值(peak portal vein velocity,PVVmax)、门静脉主干内径(portal vein diameter,PVD)、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肝杨氏模量,且以肝穿刺活检为金标准,分析各项检测方式灵敏度、特异性。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肝纤维化分期与各参数之间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联合检测预测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结果:肝纤维化分期中,S0期组患者LSM为(5.29±0.19)kPa、肝杨氏模量为(21.65±2.35)kPa,S1期组患者LSM(6.38±1.25)kPa、肝杨氏模量(22.89±3.19)kPa,S2期组患者LSM(9.76±1.33)kPa、肝杨氏模量(23.77±3.52)kPa,S3期组患者LSM(15.44±2.44)kPa、肝杨氏模量(25.14±2.29)kPa,S4期患者LSM(18.08±1.22)kPa、肝杨氏模量(27.94±2.58)kPa,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15.47、4.84, P值分别为<0.001、0.00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0期患者门静脉平均流速(20.56±4.21)cm/s、PVVmax(22.19±4.33)cm/s,S1期门静脉平均流速(18.39±3.79)cm/s、PVVmax(20.69±3.12)cm/s,S2期门静脉平均流速(13.46±2.21)cm/s、PVVmax(16.65±2.54)cm/s,S3期门静脉平均流速(10.56±2.85)cm/s、PVVmax(13.42±2.46)cm/s,S4期门静脉平均流速(8.15±1.65)cm/s、PVVmax(11.89±2.89)cm/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21.35、16.96,均 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Spearman法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纤维化分期与门静脉平均流速、PVVmax均呈负相关性( r值分别为-0.75、-0.88;均 P<0.001),与肝杨氏模量、LSM均呈正相关性( r值分别为0.54、0.86;均 P<0.001)。经ROC曲线分析,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慢性肝炎肝纤维化AUC为0.75,门静脉血流动力学预测AUC为0.68,联合检测预测AUC为0.94。 结论: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联合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评估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诊断效能,存在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高压氧治疗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34)与观察组( n=34)。2组患者均采取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增加高压氧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活性物质水平、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常规、脾脏缩小情况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缓解情况进行比较,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VX)、门静脉血流量(PVF)、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SPVX)、脾静脉血流量(SVF)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胰高血糖素(GLU)水平较对照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及Ⅳ型胶原(Ⅳ-C)指标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脾脏缩小情况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6)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采取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有助于肝功能恢复,减轻肝纤维化水平,临床上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BeAg阳性ALT正常不确定期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HBeAg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不确定期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为HBeAg阳性ALT正常不确定期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HBeAg阳性ALT正常HBV DNA水平低于2×10 7 ?IU/ml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类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感染HBV时间、肝功能、HBsAg水平、HBV DNA载量、基因型、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显著炎症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效能。 结果:178例患者中,炎症分级:G0有0例、G1有52例、G2有101例、G3有24例、G4有1例。炎症活动≥G2者有126例(70.8%)。炎症活动≥G2组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弥漫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7岁,因"发现肝硬化,脾切除术后12年,间断呕血、黑便3 d,加重18 h"入院。既往史:4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乳腺癌,行左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黏液腺癌,术后口服来曲唑2个月后因肝功能异常停药。入院查体:贫血貌,蛙状腹,移动性浊音阳性。入院后辅助检查:①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59.8 U/L,γ-谷氨酰转移酶92.2 U/L,总胆红素141.1 μmol/L,直接胆红素77.4 μmol/L,总胆汁酸254.9 μmol/L;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6.7 s,凝血酶原活动度49%,国际标准化比值1.53;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6.33 μg/L,CA125 79.89 μg/L,鳞状细胞癌抗原1.72;血红蛋白68 g/L;超敏C反应蛋白15.43 mg/L;IgA 8.60 g/L;余肝炎病原学、IgM、IgG、IgG4、补体C3、补体C4及自身免疫性肝病9项等均阴性。②肝脏血管超声检查:非典型肝炎后肝硬化背景,肝体积增大,右肝斜径160 mm,各叶比例尚协调,肝实质回声不均,沿肝内网络分隔呈片状,未见占位(图1,2);肝内网络系统回声增强增宽,沿网格系统观察未见扩张胆管,伴行之细小门静脉分支未显示,肝动脉系统显著弥漫增宽(图3~5);门静脉系统仅见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主干内径11.9 mm,左支矢状部内径8.4 mm,右支内径4.8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管腔内血流通畅,呈向肝血流(图4),主干峰值流速为20 cm/s。频谱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主干频谱呈动脉样波动;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旁肝动脉内径增宽,宽约3.4 mm,峰值流速277 cm/s;脾脏切除病史;胃底食管静脉迂曲、扩张,血流通畅。三条肝静脉走行规则,形态欠规整,CDFI显示肝静脉血流通畅。超声提示:①门静脉高压,建议除外门静脉系统发育不良可能;②门静脉-肝动脉瘘可能。下腔静脉超声检查:下腔静脉走行正常,肝后段管腔变细,前后径3.69 mm,流速229 cm/s,腹腔段未见增宽,前后径14.8 mm,流速25.9 cm/s,CDFI示全程血流通畅,PW示随呼吸静脉频谱期相性存在。提示:下腔静脉肝后段管径变细,考虑增大的肝脏压迫所致。全腹增强CT:①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伴侧支循环开放;②肝组织密度及强化改变(图6),请结合病史,建议进一步检查;③肝左叶钙化灶;④肝内动静脉瘘?⑤脾切除术后。增强CT三维重建:肝总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如常;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可见,左右支远端呈残根状,未见远端门静脉分支;胃周见增多迂曲静脉汇集一支粗大血管(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主干。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示良好,二级以上属支随着时间延迟逐渐迂曲紊乱(图7);胃左静脉主干明显增粗,可见迂曲的血管影和曲张的食管静脉。经颈静脉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回报:考虑肝血管病变。标本切片送外院会诊,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切片见肿瘤组织,其间散在残留的汇管区成分与肝细胞片团,瘤细胞大部分呈梭形、散在分布,部分形成不规则腔隙;另见肿瘤组织沿肝窦浸润并破坏邻近肝实质。免疫组化示CD31、CD34、Ki-67、ERG均阳性。为明确肝外有无转移,行PET-CT检查:肝脏弥漫高代谢灶,延迟显像代谢进一步增高,考虑恶性病变;余脏器未见明显高代谢灶。综上所述,临床诊断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治疗期间死于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批号:AF-IRB-03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脾动脉非选择性与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探讨非选择性与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入选脾功能亢进患者65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58.5±9.8)岁。65例患者中,26例行脾动脉非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非选择组),39例行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高选择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外周血液学指标、肝功能、手术相关并发症、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升高,高选择组在术后4、12和24周时的白细胞计数以及12和2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非选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2和24周,高选择组的总胆红素、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门静脉内径和门静脉血流量均较非选择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选择组与高选择组患者0/Ⅰ/Ⅱ/Ⅲ级疼痛发生率间比较(5/10/11/1比12/22/7/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其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P>0.05)。 结论:高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较非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的临床疗效更稳定、持久,更能促进机体血液相关指标恢复,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改善以及门静脉高压症状的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