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TS剑突下双肺叶切除术 后接电子负压吸引的护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VATS剑突下双肺叶切除术后接电子负压吸引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上海市肺科医院行剑突下双肺叶切除术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8例,B组9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及护理,B组采用VATS剑突下双肺叶切除术后接电子负压吸引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发生率、术后相关指标。结果:A组并发症发生率50.00%显著高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疼痛程度发生率轻度1(12.50)、中度1(12.50)、重度6(75.00)、无痛0(0.00)与B组患者疼痛程度发生率轻度5(55.56)、中度2(22.22)、重度0(0.00)、无痛2(22.22)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3.51±0.23)d、拔管管时间(6.12±0.51)d、住院时间(6.83±1.31d)显著高于B组术后排气时间(2.42±0.08)d、拔管时间(4.23±0.23)d、住院时间(4.71±1.46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VATS剑突下双肺叶切除术后接电子负压吸引的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相关领域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肺机械通气联合损伤控制策略救治重度多发性外伤患者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于2020年4月6日收治1例头、颈、胸部及右上肢重度碾压伤合并休克、挤压综合征、创伤性凝血病(T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重症患者。患者女性,44岁,因交通事故伤及头、颈、胸部、右上肢等多处伴意识障碍1 h于2020年4月6日07:00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5.6 ℃,呈嗜睡状态,右侧眼眶周围及右侧颊部肿胀、青紫,皮肤严重擦伤伴渗血,结合膜苍白,口唇轻度发绀,右侧胸廓塌陷畸形,伴有反常呼吸,胸壁皮肤大片青紫伴广泛皮下握雪感;右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正常,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降低,血糖升高;尿常规示葡萄糖+++,尿隐血+++,尿蛋白+++,可见透明及颗粒管型;凝血指标和血生化均异常;吸纯氧条件下动脉血气分析示pH值和动脉血氧分压(PaO 2)降低。X线显示右侧肱骨远端及右尺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并右肘关节脱位;CT显示右侧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内壁凹陷性骨折。入院后应用单肺通气、气管切开和俯卧位通气等策略纠正氧合和ARDS;给予合理的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纠正休克,积极应用血制品控制大出血及TIC;根据患者伤情和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实施右侧胸腔闭式引流、右上肢截肢术;之后行右侧中下肺切除、肺修补、肋骨内固定术;最后择期行右胸切痂创伤敷料覆盖中心负压吸引术及胸部"邮票"植皮术。经治疗后,患者脱离危险,达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腔镜微创治疗重度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55岁男性患者,2019年7月22日右下齿跳痛、颈前区红肿,28日突发胸骨后持续性剧痛,向肩背部放散,伴喘憋、气促、心悸。胸部CT检查示纵隔增宽、散在气肿伴脂肪间隙渗出,双肺炎性改变,心包、双侧胸腔积液。急诊开胸行前纵隔贯通、纵隔胸膜-脓胸侧胸腔内开放、纵隔及胸腔双管持续性冲洗和负压引流,手术顺利。病理检查示(纵隔)脂肪组织化脓炎症伴坏死。术后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术后18天拔除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剑突下切口甲级愈合,颈部、引流管切口乙级愈合。随访3个月无活动耐力下降,颈、胸部CT检查示纵隔无增宽、密度均匀,心包无增厚,局部胸膜粘连、增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 2022 年 5 月—2023 年 5 月医院接受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的 60 例难治性气胸患者,作为观察组,并纳入同时期医院接受持续胸腔闭式引流,辅助以持续负压吸引常规内科治疗的 52 例难治性气胸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 3 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炎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情况、肺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刺激性咳嗽)、免疫功能指标[成熟T淋巴细胞(CD3+)、指诱导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8+)]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 3 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6.67%(58/60)和82.69%(4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 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指标(炎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情况、肺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刺激性咳嗽)有所好转,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周后,观察组和的对照组的CD3+分别为(1 890.39±172.45)、(860.11±93.64)μL;观察组和的对照组的CD4+分别为(900.63±94.13)、(478.17±50.74)μL;观察组和的对照组的CD8+分别为(800.41±84.35)、(330.42±30.86)μ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难治性气胸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治愈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不同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术效果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对比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不同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及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胸腔引流管接单纯水封瓶,A、B、C组术后胸腔引流管分别给予-10、-15、-20 cmH2O的抽吸压力.比较各组术后漏气时间、日均引流量、并发症(皮下气肿、胸腔积液、肺炎)发生率.结果 A、B、C组术后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B、C组术后漏气时间短于A组(P均<0.05).对照组和C组术后日均引流量少于A、B组(P均<0.05).A、B、C组皮下气肿和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负压胸腔闭式引流可缩短术后漏气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置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中-20 cmH2O负压引流效果最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负压封闭引流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53例DN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3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5.3± 13.75)d,VSD 平均放置时间(16.15±8.22)d,ICU 平均监护时间(12.02±11.56)d,平均更换 VSD 次数(1.57±1.32)次.患有糖尿病患者与血糖正常患者的住院天数、ICU监护时间、VSD使用时长、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总费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值)、白介素6(IL-6)及D-二聚体(D-D)值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纵隔炎的治疗中创伤小,能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患者病程中换药的痛苦,对于感染至前下纵隔及全纵隔的病例,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或纵隔切开引流,效果肯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腹股沟疝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术后感染的原因,探讨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3例腹股沟疝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患者的感染情况,腹股沟疝手术采用的术式、补片、发病时间、感染的治疗方法、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腹股沟疝术后浅部感染10例,深部感染3例。10例浅部感染患者腹股沟疝手术方式为,Lichtenstein术7例,网塞技术3例。均采用聚丙烯补片。发病时间(7.10±1.10)d。深部感染3例,腹股沟疝手术术式分别为,Lichtenstein术2例,TEP 1例。2例采用聚丙烯补片,1例为生物补片。发病时间(42.33±34.99)d。10例浅部感染患者经清创、闭式引流、二期缝合,伤口全部愈合,补片未取。3例深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取出补片后,临床治愈。13例患者术后随访4~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股沟疝术后感染多数为浅部感染,应早期积极处理,可应用闭式负压引流,加速伤口愈合,减少住院时间。深部感染伴有补片感染相对复杂,经腹腔镜探查、适时取出补片等处理,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起搏器囊袋破溃渗液负压闭式引流保守治疗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患者男性,65岁,因胸闷、胸痛、憋气14年余,加重伴乏力10天入院.诊断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射血分数0.35,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优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仍有心力衰竭发作,心功能Ⅲ级.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7天患者拆线,囊袋愈合良好,患者无发热,囊袋感染,无渗血血肿等情况.2周后患者因囊袋破溃渗液再次入院,入院后患者无发热,渗液涂片及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考虑患者为无菌性炎症,予以负压闭式引流术保守治疗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基于伯努利原理设计的负压吸引装置在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胸腔闭式引流加负压吸引常用于气胸引流或胸腔手术后肺膨胀不佳的治疗[1].医疗机构广泛使用的传统负压吸引装置是依据流体静力学原理设计,一般采用双或三胸瓶,连接方法繁琐.本研究探讨基于伯努利原理原理设计的负压吸引装置在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胸腔闭式引流技术在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非胸腔闭式引流技术在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36例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术中采用留置深静脉管或负压吸引球的非胸腔闭式引流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经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51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d,术后平均镇痛次数0.5次,术后平均留置胸腔引流管2.9d,术后早期胸腔残余气胸发生率8%,无引流管脱落现象发生,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治愈出院.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采用非胸腔闭式引流技术安全可靠,患者疼痛轻,恢复快,临床应用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