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肠胃黏膜异位伴反复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27岁,因“间断便血5年,再发1 d”入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回盲部肠管壁增厚,周围脂肪密度增高,伴系膜多发小淋巴结。患者10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5年前第1次发病时曾在本院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部1个大小约2.0 cm×1.0 cm分叶状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基底深凹陷,周边黏膜水肿,病理提示慢性黏膜炎。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部溃疡性病变,较5年前有所增大,最大直径约3 cm(图1),病理检查提示慢性黏膜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盲肠起始部1个局部质硬肿物,大小约3.0 cm×3.0 cm,遂切开肠壁,见溃疡性肿物,质地软,沿肿物边缘正常组织将肿物切除,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病变,将盲肠创面全层缝合+浆肌层缝合,术后进一步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黏膜异位(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危因素量化问卷与亚太结直肠癌筛查评分及分别联合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在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筛查中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高危因素量化问卷(HRFQ)与亚太结直肠癌筛查评分(APCS)及分别联合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在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效果,为结直肠肿瘤早筛方法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总结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间在浙江嘉善县对40~74岁户籍人口进行结直肠肿瘤筛查的结果。排除合并严重疾患以致不适合行结肠镜检查者以及精神、行为异常不能配合筛查者。符合HRFQ问卷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者,列为HRFQ高危人群:(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2)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3)本人有肠道息肉史;(4)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慢性便秘(近两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慢性腹泻(近两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本研究中,将HRFQ评估为高危者记为“HRFQ(+)”,非高危者记为“HRFQ(-)”。APCS问卷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和吸烟4项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分:(1)年龄:50~69岁为2分,70岁及以上为3分;(2)性别:男性为1分,女性为0分;(3)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2分;(4)吸烟:当前或过去吸烟1分,不吸烟0分。将人群分为低危(0~1分)、中危(2~3分)、高危(4~7分)。将APCS评估为高危者记为“APCS(+)”,中、低危者记为“APCS(-)”。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阳性的血红蛋白阈值设定为100 μg/L。将APCS评估为高危者且FIT阳性记为“APCS+FIT(+)”,将APCS评估为高危者且FIT阴性、APCS评估为中低危者且FIT为阳性和APCS评估为中低位者且FIT为阴性记为“APCS+FIT(-)”。观察指标包括:(1)队列人群筛查顺应率及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检出情况;(2)HRFQ与APCS及其联合FIT筛检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和特异度;(3)比较HRFQ与APCS问卷对不同结直肠病变检出率。采用SPSS 21.0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HRFQ与APCS及分别联合FIT筛查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结果:浙江嘉善2017—2018年共筛查队列目标人群53 268人,实际完成问卷调查42 093人,顺应率为79.02%。接受肠镜检查者8 145人,HRFQ阳性人群(5 320例)中共3 607例接受了结肠镜检查,肠镜顺应率为67.80%;确诊结直肠癌8例,进展期结直肠腺瘤88例。APCS阳性人群(11 942例)中共2 977例接受了结肠镜检查,肠镜顺应率为24.93%;确诊结直肠癌17例、进展期结直肠腺瘤148例。HRFQ筛查的阳性率低于APCS[12.6%(5 320/42 093)比28.4%(11 942/42 093),χ 2=3 195.547, P<0.001]。FIT阳性人群(6 223例)中共4 894例接受了结肠镜检查,肠镜顺应率为78.64%;确诊结直肠癌34例、进展期腺瘤224例。HRFQ与APCS及其联合FIT筛检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67%、5.54%、5.44%、8.5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89%、96.85%、96.11%和96.99%;灵敏度分别为29.27%、50.30%、12.20%和39.02%;特异度分别为55.09%、64.03%、91.11%和82.51%。将HRFQ、APCS、FIT、HRFQ+FIT及APCS+FIT构建ROC曲线,提示APCS+FIT筛检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608,95%CI:0.574~0.642)。HRFQ与APCS问卷对不同结直肠病变的检出率比较结果显示,两种问卷对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的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APCS问卷与HRFQ问卷比较,在非进展期腺瘤[26.10%(777/2 977)比19.43%(701/3 607),χ 2=51.228, P<0.001]、进展期腺瘤[4.97%(148/2 977)比2.44%(88/3 607),χ 2=30.249, P<0.001]及结直肠癌[0.57%(17/2 977)比0.22%(8/3 607),χ 2=5.259, P=0.022]方面其检出率要高于HRFQ(均 P<0.05)。 结论:APCS比HRFQ有更高的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检出率,APCS联合FIT可以进一步提高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筛查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阑尾口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超级微创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分析阑尾口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超级微创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切除阑尾口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阑尾口息肉分型,内镜下治疗方式,术后病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共纳入47例患者,男28例,女19例,年龄35~86(61±12)岁。阑尾口息肉分为4型,0、1、2、3型分别为14、15、12和6例。内镜下形态为颗粒型侧向发育型肿瘤22例。治疗方案中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37例。术后放置阑尾支架1例。息肉病理类型:腺瘤1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黏膜内癌4例,黏膜下癌5例,炎性息肉1例,无蒂锯齿状病变12例。治疗结局中治愈性切除44例。术后无出血、穿孔、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阑尾口息肉病理多为癌前病变,内镜下超级微创切除的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胃切除术后并发鸟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 女性,74岁,因“上腹部隐痛2个月,心悸7 d”于2020年7月30日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上腹部隐痛,外院就诊予莫沙必利治疗,期间症状无好转。我院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底黏膜隆起凹陷多处,见约1.3 cm×1.0 cm大小黏膜盘状隆起,中央凹陷(图1);胃息肉。活检病理学检查示胃底黏膜慢性炎伴局部浅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免疫组化:HER2阴性,Ki-67指数约25%,肿瘤内部分细胞呈印戒细胞样。7 d前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呈阵发性,每次发作2~3 min,伴气急、头晕,上腹部疼痛症状同前。冠心病病史2个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高血压病史9个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血压。30年前曾行“阑尾手术”。入院后体检: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示:冠状动脉多发粥样斑块形成,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左主干轻度狭窄;主动脉硬化。实验室检查:白蛋白36.2 g/L,血常规、感染筛查、凝血功能等无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阑尾腔内息肉内镜下治疗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阑尾腔内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腔内息肉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1例予活检钳冷钳除。6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和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3例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余3例暂未复查结肠镜。以上结果初步证实,阑尾腔内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安全和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阑尾上皮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阑尾上皮性肿瘤包括来源于阑尾黏膜上皮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临床比较少见。目前,阑尾肿瘤分类系统繁多,且不断变化,病理诊断名称不统一,给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造成很多困惑和交流障碍。阑尾上皮性肿瘤包括腺瘤、锯齿状病变和息肉、黏液性肿瘤、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阑尾黏液性肿瘤和阑尾杯状细胞腺癌是阑尾特有病变。部分阑尾肿瘤与发生于大肠的肿瘤在形态学上相似,但其分子机制不同。文章依据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结合其他文献,对阑尾上皮性肿瘤分类、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梳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期结直肠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结直肠原发性腺癌;(2)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3)限期手术患者。排除标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阑尾肿瘤、肛管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内镜治疗并发穿孔或出血而追加手术的病例。追加外科手术指征:(1)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阳性;(2)黏膜下层高度浸润(黏膜下层浸润1 000 μm以上);(3)脉管侵袭阳性;(4)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黏液腺癌;(5)癌瘤出芽分级G2以上;(6)非完整切除或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7)病理检查结果不明确,经与患者共同商讨决定手术。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92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内镜切除肿瘤后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包括追加外科手术指征、病变定位方法、手术术式、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结果:全组患者男61例(66.3%),女31例(33.7%),年龄(58.2±10.7)岁,体质指数(23.8±3.5)kg/m 2。病变位于右半结肠19例、左半结肠37例、直肠36例。内镜治疗采用圈套器电切16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5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1例。追加外科手术的指征包括切缘阳性(22例,23.9%)、黏膜下层高度浸润(9例,9.8%)、脉管侵犯(4例,4.3%)、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5例,5.4%)、非完整切除或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13例,14.1%)和病理检查结果不明确(52例,56.5%)。内镜治疗至追加外科手术中位间隔时间为16 d。病变采用纳米碳示踪剂定位34例(37.0%),钛夹定位5例(5.4%)。腹腔镜手术74例(80.4%),开腹手术17例(18.5%),1例(1.1%)因为定位钛夹无法探寻,中转开腹。采用经肛局部切除3例(3.3%),肠段切除2例(2.2%),肠癌根治术87例(94.6%)。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示:肿瘤残留5例(5.4%),淋巴结转移8例(8.7%),脉管侵犯1例(1.1%),癌结节1例(1.1%)。术后并发症12例(13.0%),其中4例(4.3%)吻合口漏或吻合口出血,均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全组患者肿瘤病理分期:0~Ⅰ期83例(90.2%),Ⅱ~Ⅳ期患者共9例(9.8%);1例Ⅳ期患者同期行肝转移灶切除,1例Ⅱ期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复查,7例Ⅲ期患者及1例Ⅳ期患者均接受术后化疗。85例(92.4%)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8( P25, P75:8.1,24.3)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 结论:外科手术是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补救措施。追加外科手术同样存在并发症风险,需要明确适应证,必要时做好术前定位,确保追加外科手术的安全与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消化内镜在小儿普外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儿童消化内镜技术经过近40年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各种内镜下治疗技术在儿童中逐步开展,消化内镜的应用逐渐向黏膜外科进展。近年来,相继有文献报道消化内镜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儿童良性食管狭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隔膜、急慢性阑尾炎、消化道巨大息肉、消化道大出血等既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但由于儿童消化道腔道小,操作难度大,消化内镜在儿童中的广泛应用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腹部不适为表现的蛔虫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2024/6/22
1临床资料患者,女,76岁,农民,家属陪同来吉林大学中日联医院体检中心体检,接诊医生经询问了解到患者因两天前出现腹痛,于当地医院就诊后,未见明显缓解,检查发现患者左侧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经胃肠结直肠外科医生会诊,以"腹痛待查"收入院.既往阑尾切除术后20年,富马酸喹硫平片服用史近10年.病程中神志清、精神尚可,小便如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当日排便两次,诉因腹痛于当地医院已就诊,给予消炎药物等处置,未见缓解,无黏液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无恶心、呕吐、乏力,无咳嗽、咳痰,当地肠镜示:"结肠息肉".于外院行急诊CT示:腹腔部分肠管改变,待除外肠梗阻可能,腹腔内多发淋巴结,部分略肿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经脐单孔腹腔镜保护卵巢功能的卵巢囊肿剥除术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保护卵巢功能的卵巢囊肿剥除术的经验.方法 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我院行56 例单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术中横行切开脐部约2 cm,置入单孔套管穿刺器,建立人工气腹.超声刀避开卵巢门在其对侧切开卵巢皮质以保证良好血供,固定患侧卵巢,便于钝性分离囊肿并尽可能保留卵巢正常组织,选择2-0 可吸收缝线缝合止血以及卵巢成形.结果 56 例均顺利完成卵巢囊肿剥除术,其中 3 例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3 例联合输卵管切除,1 例联合输卵管系膜囊肿剥除术,2 例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1 例联合阑尾切除术(因术后需腹腔引流,增加1 个穿刺孔),1 例联合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1 例联合盆腔粘连松解术.手术时间(72.0±30.0)min.术后住院时间(5.0±0.6)d.无一例发生并发症.56 例随访2~3 年,平均1.5 年,无并发症发生,无切口愈合不良,卵巢囊肿无复发.术后6、12 个月与术前比较卵巢窦卵泡数差异无显著性[(7.02±1.57)个vs.(7.05±1.55)个,P =1.000;(6.93±1.46)个vs.(7.05±1.55)个,P = 1.000].术后3 个月与术前比较卵巢基质血流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卵巢功能无减退.结论 保护卵巢功能的关键是术中合理选择手术器械与切口、精细化操作剥离卵巢囊肿以及保护卵巢的血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