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东垣阴火学说及其现代临床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深刻而广泛的临床指导价值.对阴火学说的内涵及产生背景进行分析,提出阴火证的核心病机为气虚不运,郁而化火;气虚不升,湿热下注;气虚不固,相火上冲;气虚火盛,伤津灼血.通过梳理阴火学说的常用方药和在内科杂病的临床应用,总结各疾病的辨治要点,深化对阴火证内涵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阴火”机制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近年来阴火的几种主要认识进行辨析,结合研读原著相关条文,指出李东垣提出的“阴火”不能简单归类于心火、肾火或血中伏火.阴火起自脾胃不足、气机不升,由此病机引发的各种证候,无论“热中”“寒中”均属阴火证范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消渴病当有"阳虚阴火"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消渴病的病机多被认为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临床中脾肾阳虚、虚火上炎之阴火证者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在岭南地区,阳虚阴火证型消渴病患者较多.本文论述消渴病之阳虚阴火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认为引火汤合干姜、白术为治疗阳虚阴火之良方,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东垣《兰室秘藏》外科学术思想及证治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之一,贯穿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论点,其中《疮疡门》章节记载了外科疮疡的方药.李东垣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以脾胃为本,首当顾护脾胃元气.李东垣重视脾胃与营卫关系,和营通经,故化瘀消滞是必不可少的治法.元气亏虚与湿热内蕴同时存在,是李东垣阴火论的一个重要病机,也是阴火证的一个类型.湿邪易阻滞气机,故湿邪内蕴,易蕴而成火,故当在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基础上,辅以泻火燥湿解毒.李东垣认为,阴火为患,应升阳开郁发散阴火.痈疽疮疡为有形之病,为邪气结聚所成,消肿软坚散结为重要治疗方法.李东垣辨病而治,将连翘作为治疗疮疡的一味专药,并根据疮疡发生的部位、分属经络,采用分经论治.李东垣运用风药,既用其升阳散火之功,也作为引经报使之用,进而设立了针对不同病位疮疡的方剂:散肿溃坚汤、升阳调经汤、连翘散坚汤、内托羌活汤、内托黄芪汤、白芷升麻汤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用阴火学说治疗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撷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是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常辨为脾肾阳气亏虚兼郁火、湿热之"阴火证",因此以李东垣之"阴火学说"为指导,确立健脾益气、疏风散火、祛湿和络的基本治法,自拟健脾祛湿和络方,验之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吴荣祖“温水燥土,引火归元”法辨治阴火证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阴火”一词由李东垣提出,后世医家对其内涵认识不一,对各种阴火证的反复发作皆感困惑.云南吴氏扶阳学派创始人吴佩衡研习继承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学说,其嫡孙吴荣祖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吴氏扶阳学派对“阴火”证的认识,其实质是脾肾阳虚之阴证所产生的“相火离位”.吴荣祖教授认为此类“阴火证”的病机核心当为脾肾阳虚,虚阳浮越,治疗当以“温水燥土,引火归元”为法,先后天并补,方能疗效持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阴火证诊治关键之象症结合
编辑人员丨2023/8/5
阴火证在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由李东垣首先系统论述并创立了甘温除热的治法.象是中医诊疗中客观的信息来源,不依赖于患者的主观表述及症状表现,而是医师通过客观的诊察及判断所收集到的信息.阴火证的辨证是中医临床的难点之一,在繁杂的症状及体征中如何抓住重点,减少误诊并指导处方用药,关键在于象.王彦晖教授提出象症结合是诊治阴火证的关键,尤其重视舌象与脉象在阴火证辨证论治中的权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李东垣基于阴火理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金代名医李东垣提出的阴火理论以"脾胃气伤,升发失常;元气不充,阴火内盛"为根本病机,能较为完整地阐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基于阴火理论分析可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包括"元气不充,阴火上冲""升发失常,郁火内结""阴火内盛,煎熬肾水".李东垣创立治疗阴火证的甘温除热法,选用辛温药行散透达、甘温平益气安神、甘寒凉滋阴泻火,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治疗上可根据此法灵活用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