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味白术散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伴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七味白术散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T2DM伴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3月-2021年3月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96例T2DM伴脂代谢异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2 hPG,HPLC法检测HbA1c,胆固醇过氧化酶法、甘油磷酸氧化酶法、直接法-抑制法、直接法-表面活性剂清除法检测TC、TG、HDL-C、LDL-C含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45/48)、对照组为79.2%(38/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 P=0.037)。治疗后,观察组口干、乏力、纳呆、头昏、舌象、脉象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58、3.17、3.24、3.59、3.58、2.76、8.44, P值均<0.05);FPG、2 h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37、2.05、3.73, P值均<0.05);TC[(4.30±0.85)mmol/L比(4.78±0.94)mmol/L, t=2.62]、TG[(3.00±0.37)mmol/L比(3.19±0.54)mmol/L, t=2.01]、LDL-C[(2.60±0.71)mmol/L比(2.95±0.44)mmol/L, t=2.90]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HDL-C[(2.07±0.63)mmol/L比(1.82±0.55)mmol/L, t=2.01]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T2DM伴脂代谢异常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史记·仓公列传》所见西汉医学新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史记·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载了仓公所诊治的26则医案,结合出土和传世医学文献,可以共同勾勒西汉前期的医学概貌。《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载的医学传承,是以医书的传承为线索的,可见今本《黄帝内经》成书前的秦汉时期,确实流传着《脉经》《五色》等古医书。从藏象理论、五脏脉诊和疾病辨识3个方面分析西汉前期的医学,可知当时五脏理论已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形成了体内五脏与体表、外在环境相通的思想。在诊断疾病中,先通过脉诊审察是否为五脏疾病,再进一步辨别疾病、决断死生,也是以五脏为核心的观念的体现。对疾病的认识以经脉疾病为起点,但也存在着不能反应于脉象、需根据症状辨别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真实世界高血压病伴失眠症中医证素证候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伴失眠症(HWI)患者中医证素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8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WI患者的四诊资料及中医证型相关信息,基于因子分析降维及系统聚类分析,归纳总结HWI患者的中医证素及潜在证型;采用爬山法(LTM-EAST)构建隐结构模型,综合聚类分析判断常见证型。结果:①因子分析共提取公因子14个,累计贡献率为 63.254%。在频次≥70的36个症状变量中,半数以上的HWI患者具有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头晕、心悸、胸部闷塞、口干、易醒、神疲体倦;舌色以淡红舌、红舌为主;舌苔以薄苔、腻苔为主;脉象多为弦脉、数脉、滑脉;② HWI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肝(52.09%)、心(33.43%)、脾(26.46%)、肾(23.68%);病性证素主要为痰湿(34.54%)、阴虚(29.25%)、热(火)(25.35%)、气滞(25.07%);③通过频数统计出10个证型、因子聚类得出9个证型、隐结构聚类推测出7个证型,以上3种方法推断出的证型中,重复出现至少2次的证型共有7个,可认定为HWI常见证型。结论:HWI的常见临床症状为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头晕、心悸、胸部闷塞、口干、易醒、神疲体倦;病位证素主要在肝、心、脾、肾;病性证素主要涉及痰湿、阴虚、热(火)、气滞;临床常见证型为肝郁化火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内蕴证、阴虚内热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胡国华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胡国华教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胡教授诊治DOR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舌脉象,以及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和功效类别进行频次分析,并进行常用药物组合分析、高频药物网络关系分析、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以及基于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的聚类分析,归纳核心处方。结果:纳入患者85例,得到中医症状76个、舌象15个、脉象11个;涉及处方415首,包括中药164味,主要有女贞子、当归、黄芪、菟丝子、益母草、白术等,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入肝、脾、肾经。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组合42个、核心处方6个。结论:胡教授治疗DOR总以补肾健脾以调体、疏利冲任以调经、疏肝宁心以调神为纲;用药轻巧精专,善用药对;处方从合守变,以平为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叶天士运用白虎汤类方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白虎汤是《伤寒论》中治疗阳明气分证的主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扩展了白虎汤类方主治脉象及主治范围,将之运用于数脉、弦数脉、虚脉、芤虚脉、弱脉、濡小脉,提示患者症状表现出时气温病的特点,或舌象提示暑热暑湿时,可不拘于脉象表现,四诊合参运用白虎汤。白虎汤既清阳明胃火,也清肝郁之火;白虎加桂枝汤卫气同治、清气热兼解表;白虎加人参汤或白虎加苍术汤治疗暑热、暑湿气分痉厥证;白虎汤加减可气营血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发热的症药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发热的症药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有关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发热的临床医案,采用Excel 2019统计症状、药物频次,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构建复杂网络与系统聚类,采用R 4.2.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63例,涉及症状143个,以发热、食欲减退、口渴、心烦、汗出等为主;舌脉象40个,以脉数、舌红等为主。涉及中药163味,其中主要药物9味。中药频次及复杂网络分析表明,竹叶石膏汤治疗发热主要应用原方药物,且常用剂量为竹叶10 g、石膏30 g、人参或党参10 g、麦冬15 g、半夏10 g、甘草6 g、粳米15 g。配伍药物聚类分析得到5个核心配伍组合。“连翘→金银花”“沙参→口干”具有强关联性。结论:竹叶石膏汤治疗发热的证型主要为外感余热清、气阴两伤型,痰热壅肺型,里热炽盛、津亏热结型,胃阴虚火旺型,脾胃虚弱、阳虚水泛型,该方所针对的发热可源于三焦中任何一焦,病位主要在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组方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治疗的用药规律和组方原则。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3月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支援河北省新冠定点医院期间收治且临床确诊为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中药用药频次和处方信息等,将信息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数据的挖掘与分析通过该软件的集成关联规则及复杂熵聚类等分析方法实现,包括对每味药物使用频次、药物归经和性味以及组方规律的分析,同时衍化出新处方。结果:共纳入564例患者(即564张处方),涉及中药200味,其中普通型新冠肺炎357例,无症状感染207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女性比例较高,高发年龄段为51~70岁;无症状感染者性别则无明显差别,高发年龄段为1~20岁。大部分患者以头重、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低热、咳痰,两种类型患者的主要舌苔和脉象相似。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所用中药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甘草(326次)、茯苓(264次)、半夏(263次)、杏仁(236次)、黄芩(229次)、石膏(205次)、藿香(201次)、陈皮(194次)、麻黄(184次)、柴胡(163次),无症状感染者则为黄芩(174次)、甘草(142次)、神曲(137次)、藿香(127次)、半夏(114次)、柴胡(100次)、厚朴(91次)、苍术(89次)、赤芍(84次)、黄芪(83次)。两种类型患者用药均以温、寒、平药物为主,性味以辛、苦、甘为主,用药归经均以肺、脾、胃为主,高频药物组方均以化浊解毒药物为主。同时衍化出用于普通型新冠肺炎的新处方7张,用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处方4张。结论:浊毒疫戾是新冠肺炎发生发展的基本病因,化浊解毒为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对于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应同时兼顾解表、清热、化痰、止咳药等对症治疗,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治疗则应更侧重于扶正祛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拟化痰方贴敷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重症肺炎痰浊阻肺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自拟化痰方贴敷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重症肺炎痰浊阻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2020年7月-2021年12月本院114例重症肺炎痰浊阻肺证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7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贴敷自拟化痰方,对照组贴敷安慰剂。2组均连续贴敷5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WBC、降钙素原(PC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CRP、IL-6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8%(53/57)、对照组为70.18%(40/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87, P=0.002)。治疗后,治疗组发热、神昏、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舌象、脉象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8.95、7.30、6.93、7.37、12.02、12.59、14.29, P<0.01);SOFA评分[(18.12±3.55)分比(21.46±3.58)分, t=5.00]、APACHE Ⅱ评分[(13.39±2.72)分比(16.52±3.13)分, t=5.70]低于对照组( P<0.01);WBC[(11.12±1.61)×10 9/L比(12.69±1.82)×10 9/L, t=4.88]、PCT[(3.72±0.81)μg/L比(5.19±0.92)μg/L, t=9.05]水平及血清CRP[(62.09±11.41)mg/L比(91.77±15.54)mg/L, t=11.62]、IL-6[(193.14±32.28)ng/L比(235.68±38.75)ng/L, t=6.3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自拟化痰方贴敷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明显改善重症肺炎痰浊阻肺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预后,且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癌因性疲乏与非癌因性疲乏患者中医症状特点及证型聚类分析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癌因性疲乏(CRF)中医证候要素和证候类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021年1-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的肿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对比CRF与非CRF患者在中医证素、症状及舌脉上的分布差异,并对CRF的中医症状进行聚类分析,总结CRF常见中医证型。结果:共纳入306例肿瘤患者,229例(75%)为CRF,77例(25%)为非CRF。气虚、血虚、寒湿是CRF常见的虚性和实性证素,肝虚、阴虚、血瘀证素在非CRF中发生的频率高于CRF。CRF患者中频率大于50%的中医症状从高到低依次为乏力>气短>失眠或多梦>神疲>健忘>懒言>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出现频次最高的舌象、舌苔和脉象分别为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虚。77例非CRF患者频率大于30%的症状由高到低分别为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失眠或多梦>气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肢体麻木>健忘。出现频次较高的舌象、舌苔和脉象分别为舌淡、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气血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气滞证、寒湿困脾证6种CRF常见证型。结论:CRF是不同类型肿瘤普遍存在的症状,总体以虚证为主,气虚、血虚为其常见证素,常见高频症状及舌脉为乏力、气短、神疲、健忘、舌淡、脉细,常见中医证型可初步总结为气血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气滞证、寒湿困脾证6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张西俭运用“蝌蚪脉”辨治甲状腺结节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张西俭教授临床主张“脉诊为先,四诊合参”,将寸部脉象满大、滑大、滑满而关尺沉细弦、细滑、细弱,脉形状若蝌蚪的一类脉命名为“蝌蚪脉”。张教授擅长运用“蝌蚪脉”辨治甲状腺结节,将寸、关、尺比作头、体、尾三部,通过对各部脉气、脉质及气质互动的辨析,综合得出整体的病机结构,进而有针对性地立法处方,常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附验案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