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胆泻肝汤源流探析与经脉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系统梳理历代医书中的龙胆泻肝汤发现,最初《兰室秘藏》所载龙胆泻肝汤主要针对男子前阴臊臭之疾,经过薛己的加减变化使主治范围逐渐泛化扩展,并出现方剂名称、组成和源流混乱的问题,《景岳全书》和《医方集解》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较为突出。过往医家多从脏腑角度对该方进行解读,转换视角从经脉角度重新解读,或可更好理解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规律。将前阴的病症归于足厥阴肝经,而将胁痛、耳聋等病症归于足少阳胆经,并根据病情加减用药,既有利于对该方全面与深入的理解以实现临床辨证与用药精准,也可促使现代研究者重新思考经络学说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圣愈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圣愈汤作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百首之一,出自金代医家李东垣《兰室秘藏》,具有补气养血之功.自金元以来被各大医学名家运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圣愈汤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及梳理,发现其药理活性广泛,主要通过促进造血生长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增加骨髓造血细胞的产生、刺激血细胞的增殖和释放三方面来发挥补血作用,并通过提高骨髓造血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2的含量,增加T淋巴细胞的表达,实现机体的免疫调节.除此之外,圣愈汤还可以通过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脑外伤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圣愈汤在现代临床上应用广泛,多见于循环、骨科、内分泌、妇科、神经、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故本文通过对圣愈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为圣愈汤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以期为圣愈汤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治阴火十二方"的李东垣阴火学术思想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探讨李东垣治疗阴火的学术思想特点和用药特色.方法 系统梳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和《兰室秘藏》三本著作中明确提出具有治疗阴火作用的方剂 12 首,命名为"治阴火十二方",通过对 12 首方剂药名、药性、剂量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总结其治疗阴火的用药规律与经验.结果 12 首方剂共使用药物 60 种,使用频次前 5 的药物共 11 味,依次是人参、柴胡、黄芪、当归、甘草、白术、升麻、橘皮、苍术、黄连、黄柏;药物剂量总量前 10 味依次是柴胡、黄芪、甘草、羌活、人参、苍术、黄连、当归、升麻、茯苓.结论 李东垣提到的阴火病机包含虚、郁和虚实夹杂三个方面,以调气机、扶元气、泻阴火为总体用药思路,以药类法象为用药指导,具有组方精巧、多法协同的用药特色,对当今临床从阴火角度入手诊疗复杂病机的疾病有重要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姜树民消补兼施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姜树民教授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辽宁省名中医,先后师从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国医大师周学文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三十余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内科脾胃病领域擅长运用《脾胃论》、 《兰室秘藏》等经典著作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姜教授辨证上主张审证求因,治疗上推崇消补兼施,现将姜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简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当归六黄汤主治病机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针对历代医家以“阴虚盗汗”作为《兰室秘藏》所载“当归六黄汤”主治病机的论述提出商榷,以阴虚内热非自汗、盗汗之惟一病机,当归六黄汤非仅治盗汗证为论点,通过详细分析《兰室秘藏》《脾胃论》所栽“当归六黄汤”相关条文原意,探求李东垣立方之旨,提出当归六黄汤所治病证应为湿热内蕴三焦,热更盛而湿不著,湿热蕴蒸,伤阴津而未耗肾液之汗出异常症.“湿热阴伤,汗出异常”才是“当归六黄汤”主治疾病的基本病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东垣《兰室秘藏》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李东垣的《兰室秘藏》阐发了《黄帝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并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理论,创立了治疗阴火的两大方法,即甘温除热法与升阳散火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谢立科从"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论治眼病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在治疗眼科疾病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自《内经》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着系统的中医眼科理论体系.谢立科主任从事中医眼科的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金李东垣《兰室秘藏》中"高巅之上,惟风可到"的理论指导下,他常常配伍使用防风、柴胡、羌活、荆芥、升麻、葛根等风药来论治眼科疾病.本文旨在通过对经典理论的阐释和临床医案的佐证,从疏风解表、益气助阳、疏肝解郁、活血退翳四个方面论述谢立科主任从"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论治眼科疾病的诊疗思路以及方药的选择,以突出谢立科主任"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论治眼病的指导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李东垣“红花少许”之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李东垣运用红花极为广泛,而多数涉及红花的剂量仅为“少许”,鲜有医家论述.通过对《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涉及红花的53首方剂梳理发现,其中30首方剂中红花剂量为“少许”,且多出现在湿病、痞满、消渴病、经络不通诸病中.结合涉及相关方剂的病证及配伍特点解析发现,红花能防湿成瘀、防气滞成瘀、通津道助生津、破血通经.总之,李东垣以“红花少许”微调血脉,一可消渐生而未现之血滞,二可助消已现之瘀,体现了既病防传的治疗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云茹运用当归六黄汤思想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归六黄汤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著的《兰室秘藏·自汗门》,是其创制的一剂名方,本方具有滋阴泄火,固表止汗作用,被誉为"治盗汗之圣方".张云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临证60余载,熟谙经典,医术精湛,善以古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病,效如桴鼓.笔者有幸侍诊其侧,获益匪浅.临床上,张教授将当归六黄汤运用于各种汗证、失眠、便秘、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屡获佳效.本文总结、介绍了张云茹运用当归六黄汤的临床经验,以供同道学习、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唐代至民国时期文献的人参安全剂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唐代至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分析,了解人参临床安全剂量范围.方法 选择唐至民国具有权威性的方书与善用人参的代表性医家的代表作,从中筛选人参主要发挥安神功效的方剂,即症状或主治描述中包含失眠和/或多梦类症状的方剂.剔除无明确剂量、用于小儿的方剂.对所纳入的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计算汤剂、煮散、丸散各剂型方剂中人参剂量的最大值、最小值、不同剂量区间频数以及80%CI,根据上述数据判断人参用于各剂型的安全剂量.结果 共纳入14部经典著作,分别为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金元时期《内外伤辩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丹溪心法》,明代《景岳全书》和《证治准绳·类方》,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辨证录》和《石室秘录》,民国时期《医学衷中参西录》,并从中筛选获得85首处方.人参用于汤剂剂型中,每日服用量为3.73~ 18.65 g;在煮散剂型中,每次用量为0.07~ 5.16g.如症状中含有多梦,汤剂剂型每日服用量为7.46~11.19 g,煮散剂型每次用量为1.03~ 4.45 g;丸散剂中,成人每次用量为0.68~ 6.54 g,占全方总剂量12%~ 30%较适宜.结论 人参用于汤剂时,成人每日用量不宜>18.00g,剂量为7.00~ 11.00 g最佳;煮散剂时,成人每次用量不宜>5.00 g,剂量范围1.00~4.00 g最佳;用于丸散剂时,成人每次用量不宜>6.00 g,占全方总剂量12%~30%较适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