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菌群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在女性40岁之前卵巢功能衰退或丧失,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近期微生物群与生殖内分泌疾病的研究成为了热点,本综述菌群通过免疫反应、炎症因子及代谢功能等途径参与POI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通过服用益生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等方式能够改善菌群失调,从而改善POI相关症状。未来有望通过菌群与POI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POI的诊治提供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细菌性阴道病益生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细菌性阴道病(BV)是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BV的主要特征是阴道微生态失调,乳杆菌减少的同时厌氧菌大量增多。传统的BV治疗方法是使用甲硝唑等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过多使用不仅副作用多,且治愈后易复发,而大量研究表明,通过益生菌的干预有助于恢复正常阴道菌群,缓解BV症状,减少复发。本文荟萃了近年来益生菌制剂在针对BV治疗上的不同方案,为以后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经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益生菌可单独治疗BV,同时使用益生菌制剂和抗菌药物对BV的治疗效果更好,抗菌药物与益生菌联用比单独使用抗菌药物可显著降低BV的复发率,益生菌与其他物质如雌激素、乳铁蛋白或噬菌体联合也可治疗B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混合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混合性阴道炎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阴道炎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较单一阴道炎症诊治困难,且常伴随着复杂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存在。本专家共识针对4种常见的阴道炎症(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需氧菌性阴道炎)而制定。混合性阴道炎有症状不典型、病程较长和易复发等特点。诊断时多采用阴道微生态检测方法,诊断要点:(1)同时存在至少两种病原体或同时满足两种或以上阴道炎症的诊断标准;(2)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阴道炎症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需要同时药物治疗。治疗目标为采用综合性用药方案,杀灭病原体,保护阴道有益菌群并增强其功能。治疗原则为针对不同病原,选择规范的抗菌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建议除了对于各种感染的治疗外,强调对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纠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阴道微生态理论应用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最常见的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部分患者症状反复发作,临床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近来新提出的阴道微生态理论为诊断和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提供了新方向。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组成,共同维持着阴道微环境的平衡,阴道微生态的改变影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阴道微生态理论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机制中的应用,结合近年治疗的新进展,旨在更加全面地认识并管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植物固醇血症1例患者血小板及肠道菌群改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植物固醇血症(STSL)作为一种罕见病,其临床表现异质性大,极易漏诊、误诊。STSL经常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Evans综合征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的血小板减少,并接受类固醇或脾切除术等错误的治疗方案,导致未经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引起致命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报道1例伴ABCG8基因突变的STSL,43岁女性患者,主诉阴道异常出血,外院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减少(9×10 9/L),大血小板比例为71.9%,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疗效欠佳。给予血小板促生成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升至正常,但巨大血小板比例仍高。同时患者自诉头晕、头痛,头颅磁共振增强成像提示为急性脑梗死可能。本例患者眼睑部可见黄色瘤,自幼鼻出血、皮肤黏膜易瘀斑、自月经来潮后月经量多,血脂分析及基因结果诊断明确。给予患者依折麦布为主的降脂方案,明显改善了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和肠道菌群稳态,目前病情稳定。提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涂片巨大血小板比例明显增高、伴口形红细胞增多,应结合病史及血脂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有效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宫颈病变女性阴道菌群特征变化及菌群间相互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病变女性阴道菌群的特征变化及菌群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经病理学确诊宫颈病变的女性,其中正常宫颈(NC)41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 1)39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 2/3)37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15例。应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阴道分泌物中的阴道菌群进行检测,采用共生网络分析菌群间的Spearman相关关系。结果:NC、CIN 1和CIN 2/3患者优势菌均为乳酸杆菌属[构成比分别为79.4%(1 869 598/2 354 098)、63.6%(1 536 466/2 415 100)和58.3%(1 342 896/2 301 536)],嗜胨菌属[20.4%(246 072/1 205 154)]为SCC患者的优势菌。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阴道菌群多样性呈升高趋势(Shannon指数 F=6.39, P=0.001;Simpson指数 F=3.95, P=0.012),乳酸杆菌属构成比逐渐降低,嗜胨菌属、纤毛菌属、普雷沃菌属等厌氧菌构成比逐渐增加,特征菌(LDA分值>3.5)由乳酸杆菌属演变为以嗜胨菌属、拟杆菌属、卟啉单胞菌属等为代表的厌氧菌。选取相对丰度居前10位、Spearman相关系数>0.4且 P<0.05的菌属经共生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阶段宫颈病变组中,普雷沃菌属、嗜胨菌属、卟啉单胞菌属、厌氧球菌属、纤毛菌属、奇异菌属、加德纳菌属、链球菌属等厌氧菌属之间呈正相关,而乳酸杆菌属与多种厌氧菌属呈负相关,尤其在CIN 1患者中阴道菌群间关系最为复杂,在SCC患者中仅嗜胨菌属与乳酸杆菌呈负相关。 结论: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菌群间相互关系改变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嗜胨菌属对宫颈病变的诊断及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性尿道炎和非特发性尿道炎男性患者第一尿中的细菌菌群鉴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运用克隆文库法分析原发性尿道炎和非特发性尿道炎男性患者第一尿中的细菌菌群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64份尿道炎男性患者(原发性尿道炎和非特发性尿道炎)第一尿的尿液标本,根据基于16S核糖体RNA基因的克隆文库方法分析细菌菌群分布情况。此外,通过常规PCR方法检测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人支原体、解脲支原体或细小脲原体的菌群情况。结果:64份尿液标本中,42份通过克隆文库方法成功分析出结果;评估了2 781个克隆,并检测到95种细菌系统发育型。微生物系统发育型的克隆文库法检测结果:从6个标本中检测到淋病奈瑟菌,并且是5个标本中的主要细菌种类;从5个标本中检测到生殖器分枝杆菌,并且是3个标本中的优势菌种;从2个标本中检测到解脲支原体;分别在8个和1个标本中分别检测到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在10个样本中检测到阴道加德纳菌。常规PCR中TMA方法从15个标本中检测到沙眼衣原体;在8个样本中检测到淋病奈瑟菌,且是5个标本中的优势菌种,在2个样本中占据100%的菌群。常规PCR中TaqMan法在12个样本中检测到生殖器分枝杆菌,且在2个样本中占据50%以上菌群;在1个样本中检测到淋病奈瑟菌,占比100%。结论:克隆文库法可检测菌群中各菌种的占有率,可成为男性尿道炎细菌分析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在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NGS)在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GBS)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检测58份男性尿道分泌物、30份处女和20份孕妇阴道分泌物中的微生物,同时进行GBS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传统细菌培养鉴定。结果:GBS在NGS中的检出率为18.5%(20/108),在FQ-PCR中的检出率为20.4%(22/108),在传统细菌培养鉴定中检出率为4.6%(5/108)。NGS与FQ-PCR两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男性尿道分泌物、处女和孕妇阴道分泌物GBS筛查鉴定中符合率为100%、30%和0%。男性尿道分泌物中的菌群数量最多,孕妇阴道分泌物中的菌群数量最少。男女泌尿生殖道均有瑞士乳酸杆菌、惰性乳酸杆菌、copri普雷沃菌、无乳链球菌、婴儿链球菌等相同菌群存在。结论: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高准确度和高灵敏度的特点,适合微生物菌群及物种的筛选,男、女泌尿生殖道均有无乳链球菌定植,且菌群结构部分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花青素重塑菌群及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s)是一类由黄烷酸单体及其聚合物所构成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炎的功效且副作用极低。本文阐述PCs差异性调控菌群且重塑菌群多样性,并参与调节抗炎作用的机制,为PCs在改善女性阴道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将PCs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阴道炎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微生物组特征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胎膜早破孕妇阴道菌群特征,找出相关细菌种类,通过功能预测探索细菌与胎膜早破交联的相关功能通路,并建立以阴道菌群特征为基础的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孕妇队列,纳入3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180例足月胎膜早破和255例胎膜未早破足月分娩(对照组)孕妇。使用16S rRNA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孕妇在妊娠16~28周时的阴道样本V3~V4高变区序列。分析并比较3组孕妇之间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识别物种属性和代谢功能预测的差异。随后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纳入阴道菌群物种以及危险因素,建立胎膜早破发生的预测模型。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相比,Alpha多样性更高(Observed features, P=0.022;Faith_pd指数, P=0.024),Beta多样性也有显著差异(Unweighted-UniFrac, P=0.010;Jaccard指数, P=0.008)。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巨型球菌Ⅰ型转化菌种显著增多( P=0.017),穆氏乳杆菌显著减少( P=0.003)。而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巨型球菌属显著增多( P=0.009),穆氏乳杆菌显著减少( P=0.002)。功能预测方面,嗜酸菌的硫氧化途径( P=0.021)、乙酸产甲烷途径( P=0.036)、L-组氨酸合成途径( P=0.009)、腺苷钴胺素合成途径( P=0.041)和海藻糖代谢途径( P=0.001)这5种功能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显著增加,而L-组氨酸合成途径( P<0.001)和海藻糖代谢途径( P=0.030)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显著增加。通过随机森林模型纳入阴道菌群物种以及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未足月胎膜早破预测模型的表现较好[AUC值为0.739(95%CI:0.609~0.869),灵敏度0.928,特异度0.659,阳性预测值0.750,阴性预测值0.906],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论:阴道菌群特征可能与胎膜早破的发生发展有关,阴道细菌差异的研究可能成为防治胎膜早破的新思路,功能预测为胎膜早破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借鉴,预测模型可以预防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