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莲须为收敛中药,具有清心固肾、涩精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遗精、滑精、带下、尿频等症.莲须主要含有黄酮、三萜、甾体、生物碱、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抗血栓、抗病毒、降血糖、抗过敏、降血脂等药理活性.现基于莲须的研究现状综述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评价,为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灵芝酸A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灵芝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灵芝酸A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灵芝酸A具有抗肿瘤、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肝保护作用、降血脂作用、抗炎和肾保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灵芝酸A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新进展进行梳理与总结,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亚苦蒿提取物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亚苦蒿硅胶柱分离组分(AEM-SC)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中亚苦蒿大孔吸附树脂70%乙醇洗脱组分,经硅胶柱进一步分离得到洗脱组分AEM-SC,并对其多糖、总黄酮、三萜类含量进行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AEM-SC对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抗原吞噬能力及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AEM-SC对DC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AEM-SC中多糖、黄酮类和萜类的含量分别为10.12%、5.70%和3.62%。体外功能实验结果显示,AEM-SC可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DC表面分子CD4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MHC-Ⅱ)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p40(IL-12p4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的水平(均 P<0.05),提高DC摄取抗原的能力( P<0.01),降低DC刺激小鼠脾脏CD4 + T与CD8 + 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 P<0.001)。小鼠炎症模型实验中,AEM-SC可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小鼠体内DC表面分子CD40、CD86、CD80的表达(均 P<0.001)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2p40的表达(均 P<0.01)。 结论:AEM-SC在体外与体内实验中均表现出抑制DC成熟的能力,显示AEM-SC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UPLC-Q-TOF/MS和分子网络研究黄芪蜜炙前后成分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技术(UPLC-Q-TOF/MS)与分子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黄芪及其蜜炙品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黄芪蜜炙前后主要成分含量变化。方法:制备黄芪、炙黄芪水提物,采用UPLC-Q-TOF/MS检测其成分,采用全球天然产物分子网络分析平台(GNPS)进行分析鉴定,使用Cytoscape 3.9.1软件对生成的分子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Masslynx 4.2软件根据化合物的二级碎片信息对化合物进行鉴别,分析黄芪炮制前后成分含量变化。结果:从黄芪及其蜜炙品中鉴定出47个黄酮类和34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其中约87%黄酮类成分和82%皂苷类成分在蜜炙后含量下降。结论:通过液质联用结合分子网络的方法可快速解析黄芪蜜炙前后的成分变化,黄芪经蜜炙后部分黄酮及皂苷类成分发生了水解反应,可能是炮制增效的物质变化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地肤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地肤子药用已有数千年历史,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类、挥发油、黄酮类等.现代研究表明地肤子具有抗炎、抗真菌、抗过敏和抗瘙痒作用,在抗感染以及自身免疫反应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地肤子的有效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发挥降血糖、抗癌和抗氧化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以及仪器的不断进步,地肤子的新活性成分不断被发现,其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也逐渐被深入研究.该文通过梳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地肤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其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更好地发挥临床作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诃子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诃子广泛应用于各种传统医药体系中,被称为"藏药之王""蒙药之王",具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利咽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等多种病证.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对诃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诃子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鞣质类(31种)、酚酸类(15种)、三萜类(13种)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诃子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抗病毒、抗炎、肝保护、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该文系统阐述了诃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为诃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诃子,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也为传统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变温层积不同阶段刺五加种子萌发生理及代谢特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探究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种子的休眠类型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和代谢特征,以东北地区刺五加种子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20 ℃,4 ℃,20 ℃/4 ℃)下对种子进行140 d沙藏层积处理.通过观察胚的表型变化,筛选出5个典型时期.研究5个典型时期种子中的内源激素、主要营养物质及其水解酶、抗氧化系统和代谢组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刺五加种子吸水性能良好,20 ℃恒温条件只能促进胚的伸长,不能萌发.4 ℃恒温条件下胚率无增长.只有0~110d保持20 ℃恒温,110~140 d保持4 ℃恒温,胚率增长且种子能够萌发.(2)随着胚率增长,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和萘乙酸含量均下降;脂肪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上升.脂肪含量与脂肪水解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共筛选出92个差异代谢物,碳代谢、能量代谢和抗氧化代谢是主要的差异代谢通路.此外,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脂类代谢等也存在差异.总之,刺五加种子属于形态生理性休眠,变温层积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必要条件,内源激素能够调控种子的休眠与萌发.脂肪等大分子营养物质被水解酶分解,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这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该研究可为鉴定刺五加种子休眠类型以及人工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UPLC-Q-TOF/MS的连桂宁心汤体外与入血成分分析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对连桂宁心汤化学成分和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初步阐明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ACQUITYTM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 × 100 mm,1.7 μm),流动相为A(0.1%甲酸的水溶液)-B(0.1%甲酸的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45℃,进样量为5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双模式检测,离子源温度120 ℃,脱溶剂和雾化气为高纯N2,锥孔N2反吹流量50 L/h,锥孔电压30 V;毛细管电压3.0 kV(正)/2.0 kV(负);脱溶剂温度450 ℃,流量800 L/h;分子量范围50-1200 Da.结果 结合文献报道和一级MS、二级MS/MS高分辨质谱数据,在连桂宁心汤水煎液中鉴定出68个成分,以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类为主,在给药大鼠血浆样本中鉴定出33个成分,以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类、挥发油类为主,其中黄酮类及生物碱类鉴定出的成分数量及丰度较体外明显降低.结论 UPLC/Q-TOF MS/MS技术是鉴定中药复方成分的有效手段,结合连桂宁心汤化学成分及其入血成分,初步阐明连桂宁心汤的药效物质基础,为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化合物是三萜化合物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降糖、降脂等药理活性,可用于医药保健等领域.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从植物中直接提取和化学合成,但限于资源短缺、产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模块化处理目标化合物的代谢途径,为乌苏烷型三萜化合物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包括乌苏烷型五环三萜骨架的天然生物合成、后修饰酶以及利用代谢工程调控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异源高效生产的策略,以期为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的高效合成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桦褐孔菌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糖尿病的特征为高血糖,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并降低生活质量的代谢疾病.近年来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有关糖尿病预防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多.桦褐孔菌是一种可食用的真菌,具备多种生物学功能,在降血糖方面效果尤其显著.但桦褐孔菌抗糖尿病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仍需要探索和总结.现将对桦褐孔菌降血糖的物质组成以及可能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桦褐孔菌用于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