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准确监测和评估地震扰动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九寨沟县2017年"8·8"地震,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分析地震对区域植被破坏情况,基于GEE平台测算地震前、后及3年恢复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生态质量恢复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九寨沟县植被覆盖度由震前的0.71减少到震后的0.69,高覆盖区面积减少310.78 km2,其余区域面积增加.RESI均值由震前0.50下降为震后0.42,3年恢复期后上升到0.45;震前、震后、恢复期的生态环境质量均以良和中等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山脉和东部河谷地区.年降雨量、高程、湿度、绿度是九寨沟县生态质量恢复分异的主控因子,各因子间交互增强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的空间分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荒漠草原不同功能群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掌握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及植物间的水源关系对实现荒漠草原地区可持续的植被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荒漠草原灰钙土生境(胡杨、中间锦鸡儿和短花针茅)和风沙土生境(胡杨、北沙柳和赖草)中的5种优势植物为对象,测定植物木质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降雨中稳定同位素(δ2H和δ18O),并结合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和根系数据,使用MixSIAR模型对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季内5种植物主要利用土壤水,且在不同生长阶段会利用不同层次的土壤水.灰钙土生境中,胡杨的水源在整个生长季变化最大,生长季初期(5-6月)主要利用60~100 cm 土壤水,生长旺盛期(7-8月)水源下移至100~200 cm 土壤水,而在生长季末期(9月)水源又上移至0~20 cm 土壤水;中间锦鸡儿在生长季初期主要利用60~100 cm 土壤水,但在生长旺盛期和末期上移至0~20 cm 土壤水;短花针茅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主要利用20~60 cm 土壤水,而在生长旺盛期上移至0~20cm 土壤水.在风沙土生境中,胡杨在生长季初期主要利用60~100 cm 土壤水,但在生长旺盛期和末期上移至0~20 cm 土壤水;北沙柳在生长季初期和生长旺盛期主要利用60~100 cm 土壤水,但在生长季末期下移至100~200 cm 土壤水;赖草整个生长季都主要利用20~60 cm 土壤水.土壤含水量、降雨的季节变化及植物的根系分布都会影响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在整个生长季中,灰钙土生境中的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优势植物间存在水文生态位分离,促进了其对水分的分配和利用;风沙土生境中对应的3种优势植物间存在水文生态位重叠,导致其对水分的激烈竞争(特别是乔木和灌木间).因此,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必须同时考虑物种特征和土壤特性,引入具有互补性水分利用特征的物种组合,才能实现荒漠草原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8-2020年我国北方15个城市流感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北方城市气象因素对流感的发病影响,探索北方15个城市的气象因素对流感发病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和乌鲁木齐市(西北5市)、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太原市、呼和浩特市、济南市和郑州市(华北7市)、沈阳市、长春市和哈尔滨市(东北3市)共15个省会城市2008-2020年流感的月报告发病率和月度气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对流感的发病影响。结果:综合单因素和多因素面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口密度及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后,月均气温每下降5 ℃,东北3市、华北7市以及西北5市流感的发病率变化百分比(MCP)分别为11.35%、34.04%和25.04%,最佳滞后期月数分别为1、0和1个月;月均相对湿度每下降10%,东北3市和华北7市的MCP分别为15.84%和14.80%,最佳滞后期月数分别为2和1个月;月累计降雨量每减少10 mm,西北5市的MCP为4.50%,最佳滞后期月数为1个月;月累计日照时长每减少10 h,东北3市和西北5市的MCP分别为4.19%和5.97%,最佳滞后期月数均为1个月。结论:2008-2020年我国北方15个城市的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及日照时长与流感的发病均为负关联,气温和相对湿度是主要的敏感气象因素。气温对华北7市流感的发病有较强的直接影响作用,相对湿度对东北3市流感的发病有较强的滞后作用,西北5市的日照时长对流感的发病影响高于东北3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降雨和热浪连续型复合事件对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多个极端天气同时或者连续发生形成复合极端事件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大,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群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本文综述了强降雨和热浪连续型复合事件的变化趋势和对健康的风险,发现目前该类事件尚无统一的定义,可分为强降雨-热浪和热浪-强降雨两个亚类,其历史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未来预估也呈上升趋势。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显示热浪、强降雨单一气象事件对人健康有负面效应,但强降雨和热浪连续型复合事件对人类健康风险的研究极少,但提示该类事件可明显增加健康风险。本文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可为深入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沈阳地区48811例冠心病患者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及各气象指标数据,调查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的相关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中冠心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与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第一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于沈阳市气象局收集同期7项气象指标数据,即: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风速,并整理气象数据获得气温日较差.对病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相关性检验等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主气之间的发病情况:终之气>五之气>初之气>二之气>四之气>三之气;不同客气之间的发病情况: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厥阴风木>少阳相火(P<0.01);发病人数与平均气压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P<0.05),与气温日较差、降雨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二之气、三之气、终之气的平均气压,终之气平均气温及终之气最低温度与冠心病发病人数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0.5且P<0.01,呈显著相关.结论 沈阳地区冠心病发病人数与五运六气变化及气象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太阳寒水主气、少阴君火客气时冠心病发病人数增加,平均气压升高、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低时冠心病发病人数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黄河故道区夏玉米农田水热传输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精确评估地-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对于有效管理水资源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黄河故道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特征和水热分量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变化响应,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全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9-2020年黄河故道区典型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通量以及常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观测,分析夏玉米农田各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以及与气温、降水、风速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夏玉米生育时期的能量闭合率和能量分配比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夏玉米净辐射、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峰值出现在11:00-14:00,土壤热通量的峰值发生在14:00-15:00.在能量分配上,夏玉米农田全生育期的能量分配以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为主,播种-出苗期能量主要被显热通量消耗,占净辐射的37.1%,其余生育周期的能量均以潜热通量消耗为主.全生育期能量闭合率较好,决定系数为0.83,其中,白天闭合率较高,晚上较低.降水对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都有明显影响,潜热通量对降水的反应更敏感,生育后期潜热通量在降雨后与降雨前的增幅比生育前期低.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内,太阳辐射是水热通量最主要的气象因子,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对潜热通量的贡献度明显高于显热通量,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对潜热通量的解释率低于显热通量,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与潜热通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显热通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的定量化结果可以深化对黄河故道区夏玉米农田水热传输规律的认识,为作物高效用水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高寒半干旱区沙地植被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揭示高寒半干旱区不同降雨强度对植被差异下沙化土地土壤含水量变化过程的影响.以青海共和盆地东缘黄沙头乔木、灌木和裸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2021和2022年5月-9月植物生长季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和细根分布监测数据,分析2020年、2021年、2022年各生境0-200 cm深度土壤水分对小雨、中雨、大雨的响应.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大雨、中雨条件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时间延长.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水分对中雨、大雨最大响应深度为70 cm、100 cm,裸地对中雨、大雨最大响应深度为50 cm、10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小雨对乔木、灌木、裸地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逐渐降低;中雨对灌木林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逐渐降低,乔木林与之相反;大雨时乔木林、灌木林变异系数呈现S型变化,因此大雨对其土壤水分的补充存在明显的分层利用现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空间变化差异以及对降雨的响应受植被冠层截留对降水再分配的影响,土壤含水量与环境因子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郁闭度、叶面积指数、150-200 cm 土壤容重、细根生物量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长密度、比根长是反映研究区土壤水分的显著因子(P<0.05).研究表明不同降雨强度植被土壤含水量存在明显差异,高寒半干旱区沙化土地乔、灌植被的建植可提升深层土壤储水能力;结果可为沙化土地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降水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干旱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关键因素,研究降水变化背景下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二者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遮雨棚和滴灌技术模拟了5个降水梯度,分别为正常降雨量的33%、66%、100%(CK)、133%和166%(记为R33,R66,RCK,R133,R166),全面分析了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减少(R66)会显著降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降水增加(R133)会使植物群落丰富度显著增加(P<0.05);(2)细菌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以及真菌群落的Ace指数随降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降水变化对真菌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影响显著(P<0.05);(3)增水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有显著影响;(4)细菌与土壤碳氮比、碳磷比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真菌与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及氮磷比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5)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正相关,与细菌Simpson指数、Ace指数及真菌Ace指数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且二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这不仅为模拟和预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提供借鉴,也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长沙市区散白蚁分飞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调查近3年来长沙市区散白蚁于冬春交替季节在房屋建筑周围分飞的特点,结合同期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散白蚁分飞监测预警及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散白蚁有无分飞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筛查检验统计值组间差异,再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散白蚁分飞的主要气象因素,使用ROC曲线界定最佳预测阙值.结果 长沙市区散白蚁每年开始分飞的时期与温度、降雨、相对湿度3个气象要素显著相关,并根据该气象要素区间值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结论 可以按照气象要素划分的区间值进行预测预报,抓住关键时期防治白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气候变化下革苞菊属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预测革苞菊属(Tugarinovia Iljin)植物不同时期下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并探究影响革苞菊属植物潜在适生区变化的环境因子.方法:基于革苞菊属植物的40个实际地理分布点以及29个生物气候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的MaxEnt模型AUC检验值均高于0.94,其模拟可信性极高;影响革苞菊属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海拔、温度季节性变化、紫外线的季节性、最湿月降雨量、最干月降雨量和最高月份的平均UV-B值;从末次冰盛期到当代革苞菊属植物在中国的分布是高纬度往低纬度迁移,整体往东迁移.当代到205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革苞菊属植物分布区均是低纬度往高纬度迁移,整体向东北扩张,2050年到207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苞菊属植物分布区呈现扩张的趋势由高纬度往低纬度迁移,整体往西南方迁移,均有向高海拔迁移趋势.在未来205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革苞菊属植物适生区都将集中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巴彦淖尔.而在未来207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革苞菊属植物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革苞菊属植物未来在中国的整体迁移路线呈现由北往南、由东向西偏移,且均有向高海拔地区移动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及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