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说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封面图片由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周媛高级工程师2023年11月4日拍摄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境内的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51′-29°08′ N,116°10′-116°25′ E).该保护区是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的首批成员、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湿地网络成员、国际重要湿地和全国林草科普基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演变特征及气象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江西省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省之一,探明气象条件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MODIS数据、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逐月气象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土壤流失方程等模型,对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4种调节服务功能进行测算,并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4种调节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和释氧量年均值分别为178.8和130.0g·m-2,年均增加值分别为0.4和0.3 g·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一致,全省有77.3%区域的固碳释氧年均值呈上升趋势.江西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均值分别为591.8 mm和723.8 t·h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两者年均增加值分别为5.6 mm和3.7t·hm-2,全省分别有73.3%、69.3%区域的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稳步提升.植被的固碳释氧功能在月尺度、季节尺度与气温呈显著相关,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也高于其他因子,是影响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的重要气象因子.无论在月尺度、季尺度还是年尺度上,降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其最重要的气象影响因素.本研究揭示了 2000-2022年间气候变化对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可为切实保障江西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提供科技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依托国家林草局六盘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于2019年生长季(5月17日—10月12日)对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象条件与土壤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析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的综合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液流速率大小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雨天均呈多峰变化趋势.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早于阴、雨天,持续时间多于阴、雨天.不同天气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晴天和阴天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1.1%和27.4%,而雨天液流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贡献率为40.1%.主成分分析表明,晴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水热复合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水汽蒸腾因子(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因子(太阳辐射);阴、雨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蒸腾驱动因子(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综合热量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量).晴天液流分别滞后于水热复合因子、水汽蒸腾因子和辐射因子110、80和70 min到达峰值;阴天和雨天液流分别提前于蒸腾驱动因子、综合热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10、20、30 min和140、60、150 min到达峰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海市宝山区高温中暑病例发生情况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上海市宝山区近年高温中暑病例的发生情况,探究其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13-2022年每年6月15日—9月30日逐日的高温中暑病例信息和对应时间的相关气象信息,使用等级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中暑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强度,并计算用于中暑预警的气温参考值.结果 2013-2022年宝山区中暑病例共计173例,男女比例6.2∶1,中暑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5.08±17.85)岁,有114例(占65.9%)中暑病例发生在7月.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湿度每升高1%,出现中暑的风险降低至原来的0.901倍;相较于不发生降雨,发生降雨时出现中暑的风险降低至0.340倍;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出现中暑的风险分别升高至原来的2.005倍、1.736倍和1.906倍;热浪和高温日时发生中暑的风险相较于非热浪和非高温日分别升高至11.896倍和15.819倍;移动3 d平均气温(即当日和前两日气温均值)中,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出现中暑的风险分别升高至原来的1.926倍、1.699倍和1.957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暑超高风险气温预警值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3种气温分别为35.55 ℃、40.58℃、31.07 ℃,中暑高风险气温预警值的3种气温气象条件分别为28.87℃、33.31℃、25.21℃.结论 宝山区每年7月是高温中暑的高发时期,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升高均会增加高温中暑发生的可能性,持续3 d的相对较高的日最低气温更易发生中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山东省低温暴露所致死亡风险的季节内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低温暴露死亡风险的季节内差异。方法:通过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3—2018年山东省的全人群死亡数据,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死亡日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死亡原因、家庭住址等;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同期逐日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日平均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等0.01°×0.01°经纬度的网格坐标数据。将冷季定义为11月至次年2月,其中前两个月为早期冷季,后两个月为晚期冷季,极端低温定义为冷季温度范围中的 P10。利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冷季的温度与死亡的关联以及不同滞后时间下极端低温与死亡的关联,并比较冷季早期(11—12月)与晚期(1月至次年2月)的季节内差异。 结果:2013—2018年山东省冷季四个月温度变化范围为(-17.3~18.6)℃, P10(即极端低温)为-13.7 ℃。冷季早期日均温度为(3.63±4.66)℃,晚期日均温度为(-0.09±3.70)℃;冷季早期日均相对湿度为(63.89±14.75)%,晚期日均相对湿度为(62.27±14.19)%。山东省2013—2018年冷季死亡1 473 300例,其中男性824 601例(55.97%);年龄<65岁者349 824例(23.75%);死于循环系统疾病803 691例(54.55%),死于呼吸系统疾病140 415例(9.53%)。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冷季最适温度18.6 ℃为参考,冷季4个月极端低温的累积 OR为1.74(95% CI:1.63,1.86);冷季早期和晚期累积 OR分别为1.50(95% CI:1.32,1.71)、2.56(95% CI:2.12,3.09)( P<0.001);滞后效应持续12 d。 结论:山东省冷季的低温暴露所致死亡风险存在季节内差异,冷季晚期高于早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环境温度暴露对急救呼叫的影响——基于许昌市和郑州市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逐小时环境温度暴露对许昌和郑州市急救呼叫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许昌、郑州市2017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的逐小时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和急救呼叫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超额危险度( ERR),评估极端温度暴露对急救呼叫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 结果:逐小时温度暴露与急救呼叫次数呈“U”型关联。在许昌市和郑州市,低温和高温均会增加每小时急救呼叫次数。低温的最早影响出现在滞后22和52 h, ERR(95% CI)值分别为0.20%(0.00%,0.39%)和0.11%(0.00%,0.22%);高温的最早影响均出现在滞后0 h, ERR(95% CI)值分别为1.59%(1.09%,2.09%)和1.45%(1.22%,1.69%)。高温在滞后4~8 h对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呼叫次数影响最大,许昌市、郑州市的累积 ERR值(95% CI)分别为8.70%(4.98%,12.75%)和3.89%(2.61%,5.22%)。 结论:高温暴露可在数小时内增加急救呼叫次数,而低温的影响在22 h后才会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覆盖UVA1的新型防晒剂MCE对色素和老化体征的影响:一项在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进行的为期8周、随机、自身对照、前瞻性户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不同的紫外线(UV)波段中,长波UVA(UVA1,340 ~ 400 nm)具有更高的皮肤穿透力,并且受气象条件和臭氧层厚度等环境参数的影响较小,因此更容易到达皮肤深部的真皮层,对细胞成分(如DNA、脂质和蛋白质)造成氧化损伤。UVA1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与衰老、致癌作用、多种皮肤疾病和色素问题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广州市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市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臭氧(O 3)等大气气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和气象条件(包括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等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上述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的关系。 结果:研究发现,2015-2019年期间,广州市CO日均浓度每升高1 m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增加4.16倍(95% CI:1.49,6.90);NO 2、SO 2浓度每升高10 μ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分别增加8.13倍(95% CI:1.91,14.74)、2.17倍(95% CI:0.83,3.53)。 结论:CO、NO 2、SO 2日平均浓度的升高可能与儿童发生支气管肺炎住院风险的上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日均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北京市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卒中死亡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校正时间长期趋势、星期效应、空气污染物和相对湿度,评价日均气温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累积效应。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以评价其效应修饰作用。结果:2014-2019年北京市因卒中死亡人数共99 222例,其中缺血性卒中69 327例,出血性卒中24 954例,其他未明确分类卒中4 941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滞后性。对于缺血性卒中死亡,与卒中死亡风险最小所对应的温度(MMT,10.0 ℃)相比,极低温(-6.2 ℃)存在滞后效应,在滞后0~21 d时达到最大效应( RR=1.26,95% CI:1.04~1.51);极高温的效应自滞后0~3 d出现,到滞后0~14 d时累积 RR值为2.13(95% CI:1.72~2.62)。对于出血性卒中死亡,极低温对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以MMT(28.0 ℃)为参照,极低温在滞后0~21 d达到最大效应( RR=2.14,95% CI:1.23~3.70),而极高温作用较为短暂,只在滞后0~3 d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RR=1.14,95% CI:1.01~1.2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极低温和较低温对女性的出血性卒中死亡效应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极高温可增加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 结论:低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具有滞后性,而对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高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而对出血性卒中影响较短暂。性别和年龄可能会修饰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的效应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日均气温对其流行的滞后效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短期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手足口病的病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模型探索北京市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与短期滞后效应。结果:2009至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累计确诊手足口病97 210例。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为71.83/10万;三区合计年均发病率为146.89/10万,病例集中于每年5~7月,并在10~11月出现小高峰。男女发病比例为1.49∶1,患者年龄为3.08(1.89,4.39)岁,6岁以下患儿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Z=-30.11, P<0.01)。分布滞后模型显示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曲线呈双峰分布,峰值出现在4 ℃和26 ℃,累计 RR值分别为1.36(95 %CI:1.05~1.76)和1.35(95 %CI:1.10~1.66)。 结论:北京市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此外,手足口病发病存在季节性,春夏季发病高于秋冬季;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滞后效应,且高温和低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