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佩戴护目镜的正确选择和防雾指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为避免病毒感染,医护人员须做好各种有效防护,口罩、防护服和护目镜是必备的用具。多数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期间镜片很快起雾,遮挡视线,严重干扰工作,导致护士不能有效治疗操作,医师不能精准诊疗,紧急时耽误患者抢救,防护不当甚至引发院内交叉感染。我们经过文献查询、临床实践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如何正确选择护目镜,及解决护目镜防雾问题的七种方法。希望对抗疫的医护人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有所借鉴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医院未处理污水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探讨医院未处理污水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基因组特征及临床相关性,为院内评估公共卫生情况、预防交叉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收集2023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污水处理站内未处理污水和26个病区洗手池U型排污管内污水,离心稀释后涂布于含有美罗培南(2 μg/ml)的LB固体平板分离耐药细菌,进行菌种鉴定、药敏分析、碳青霉烯酶基因PCR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序列进行耐药基因识别,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结合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比较其与同季度临床分离株的同源性。结果显示,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出56株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来源于13个属,其中17株分离自医院总污水,气单胞菌属为最优势属(35.3%,6/17);39株分离自17个病区的污水,假单胞菌属为最优势属(30.8%,12/39)。本院常见污水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细菌,对部分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可达100%。来源于污水分离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共8种,包括 blaKPC、 blaNDM、 blaIMP、 blaVIM、 blaIND、 blaOXA-58-like、 blaOXA-48-like和 blaOXA-427-like。共39株污水分离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医院总污水中携带 blaKPC-2细菌的分离率(35.3%,6/17)最高,病区污水中携带 blaIMP-8细菌的分离率(31.8%,7/22)最高。14株污水分离株同时携带两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共6种组合型。本院还发现了 blaIMP-101新亚型。筛选4株污水分离株和11株临床分离株纳入SNP分析,其中临床和污水来源的2株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仅有15个SNP差异,具有高度同源性。综上,医院未处理污水中存在多种多重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具有在环境中散播耐药基因的潜在风险;医院污水和临床分离的高度同源肺炎克雷伯菌表明医院污水与临床感染的紧密联系。医院需加强对污水环境中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监测,防止医院污水中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的广泛传播,预防污水中耐药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由于其危重性和紧急性等特殊情况,既要求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传播,又要高效救治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本文就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针对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进行说明,以供广大同行分享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二代测序(NGS)技术又称为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已经成为临床DNA测序标准方法的桑格测序相比,NGS技术更高效,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大量信息。NGS技术在诊断及提高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检测、鉴别院内交叉感染病原、药物耐药性研究及疫苗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如何提高NGS技术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如何进一步优化二代测序技术等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眼专科机构开展病毒核酸检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当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正处在最紧张的关键阶段,医院的任务是一手抓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一手抓有序开展医疗工作。近日各地眼科正在陆续全面开诊手术,这就要求必须精准阻断疫情传播,避免在眼科出现二次病毒传播和医护人员在院交叉感染。我们进行了多方位的疫情防控管理探索,尤其是高度重视对患者和医护等人员个人的防护,取得了初步效果。主要做法包括一方面通过增加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血液学指标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标准化核酸检测作为眼科手术患者术前筛查常规检测项目,以尽可能避免隐性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采用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为返岗员工进行疫情筛查,有利于医院确保眼科诊疗活动的安全及质量,减轻医务人员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并为其他相关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2016-2018年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调查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种类及分布特点,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控制MDRO感染的院内传播。方法: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获取MDRO阳性结果,对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2016-2018年住院患者MDRO感染的分布及病原菌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院2016-2018年住院患者共39 481例,发生MDRO感染193例,感染率为4.89%;检出MDRO构成比最高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54株(27.98%),其次为ESBLs+大肠埃希菌39株(20.2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4例(38.34%),其次为泌尿道36例(18.65%);科室分布居前三位的依次为ICU 47例(24.35%)、呼吸内科26例(13.47%)和肿瘤科23例(11.92%)。结论:该院2016-2018年MDRO感染率逐年下降,MDRO感染的分布特征无明显改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有效减低感染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全科医生团队线上咨询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为缓解三级医院门诊特别是发热门诊的压力、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生团队开展了互联网线上全科首诊咨询工作。现对该模式的工作流程及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互联网+全科"线上首诊咨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OVID-19疫情期间儿科病房管理与防控实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自2019年12月以来,COVID-19疫情仍在持续,尤其在湖北省现阶段形势依然严峻。儿童感染例数并不少见,如何规范收治患儿,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湖北省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专家总结目前工作经验,参考《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COVID-19防控方案》等法律法规文件及相关文献,重点就COVID-19疫情期间儿科病房管理、预防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卫生防护及消毒等方面提出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核医学实验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患者血液标本的管理探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仍是全世界感染防控的重点,在我国有效实施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总体已基本得到控制,但随着疫情的持续发展,仍存在小规模爆发事件。笔者在疫情防控期间,从工作实践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非定点医院核医学科体外分析实验室对中、高风险地区患者血液标本的管理,旨在为全国核医学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5例骨科院内创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24例;年龄14~70岁[(42.6 ± 13.8)岁]。发生MDRO感染38例(MDRO组),未发生MDRO感染57例(非MDRO组)。观察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慢性合并症)、受伤诊治情况(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是否开放性损伤、是否合并骨折、创面是否污染、创面深度、是否入住ICU、手术次数、累计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是否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入院时血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创面共检出11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株(18%),革兰阴性杆菌91株(76%),其他7株(6%);菌株类型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住院时间、创面是否污染、是否入住ICU、确认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 OR = 1.033, 95%CI 1.005~1.061, P < 0.05)、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 > 6 h( OR = 4.282, 95%CI 1.174~15.616, P < 0.05)、使用抗生素种类 ≥ 3种( OR = 7.486, 95%CI 2.451~22. 863, P < 0.05)、入院时低血红蛋白值( OR =0.973, 95%CI 0.962~0.985, P < 0.05)与MDRO感染显著相关。 结论:住院时间、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值均为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对于骨科创伤患者,控制住院时间、尽量缩短首次伤口处理时间、个体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及时纠正贫血是防治创面MDRO感染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