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地区67个DMD家系产前诊断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67个中原地区DMD家系的产前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DMD产前诊断的策略。方法:收集67例DMD产前诊断家系病例,综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Sanger测序技术明确家系先证者和孕妇的基因诊断,并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结果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验证。结果:67个DMD家系中, DMD基因大片段缺失、重复、微小变异分别为73.13%(49/67)、10.45%(7/67)和16.42%(11/67),其中缺失热点区域为第45~52外显子。11例微小变异中,4例变异未见报道过。67位先证者母亲中28位未携带 DMD基因变异,新发变异率为41.80%,其中27例为大片段缺失新发变异。37例携带者孕妇的产前诊断中,10例胎儿为男性患者,7例胎儿为女性携带者。 结论:在DMD的产前诊断中,除检测家系中已知致病变异外,还应排除胎儿 DMD基因大片段缺失可能。未携带 DMD基因变异的先证者母亲也应进行产前诊断以排除生殖腺嵌合体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腹膜转移(CRPM)患者实施肿瘤细胞减灭术(CRS)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实施CRS的100例结直肠癌及阑尾黏液腺癌来源的腹膜转移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情况(手术时间、器官切除数量、腹膜切除数量、失血量等)。全组男性53例,女性47例;中位年龄52.0(39.0~61.8)岁;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52例,异时性48例;术前行新辅助治疗患者52例;原发肿瘤位于左半结肠43例,右半结肠28例,直肠14例,阑尾黏液腺癌来源15例。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范围)表示。分析围手术期安全性[围手术期Ⅲ级以上定义为严重不良事件(SA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SAE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R软件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正曲线评价列线图的效能。 结果:全组中位腹膜癌指数(PCI)评分为16(1~39)分。68例(68.0%)手术患者达到完整肿瘤减灭程度(肿瘤减灭程度:0~1评分);62例患者在术后进行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有21例(21.0%)CRPM患者发生了Ⅲ~Ⅳ级SAE共37例次,包括泌尿系统输尿管损伤2例次,围手术期大量出血或贫血6例次,消化系统7例次,呼吸系统15例次,心血管系统4例次,皮肤切口裂开1例次,腹腔感染2例次;未发生Ⅴ级SAE。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癌胚抗原(OR:8.980,95%CI:1.428~56.457, P=0.019)、PCI评分(OR:7.924,95%CI:1.486~42.259, P=0.015)、术中白蛋白输注量(OR:48.959,95%CI:2.115~1 133.289, P=0.015)和总输入量(OR:24.729,95%CI:3.956~154.562, P=0.001)是CRS围手术期出现SA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根据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构建CRS围手术期SAE预测列线图,内部验证显示预测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72~0.980),模型Hosmer-Lameshaw检验计算预测效能为95.6%,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度和一致性。 结论:CRS是治疗CRPM的一种安全有效方式。严格筛选病例和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降低CRS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脊柱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技术在脊柱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疑似脊柱感染患者41例,男31例,女10例,年龄(59.7±11.9)岁(范围29~75岁)。有局部疼痛症状者37例、发热(≥38℃)15例、神经功能障18例。感染部位:颈椎4例,胸椎8例,腰椎29例。3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5例行保守治疗(3例药物治疗,2例化疗)。开放手术获取的病灶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和HTS检查。保守治疗的2例采用CT引导经皮穿刺获取组织块,1例采用B超引导经皮穿刺获取脓液,1例采集静脉血,1例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组织块送病理学检查和HTS检查,液体标本送细菌培养和HTS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HTS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HTS结果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治疗。细菌性感染患者术后抗感染治疗3个月;结核患者采用"四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血液炎症指标变化,监测病情进展及疗效。结果:HTS病原体检测结果均在48 h内获得。初期的5例行一代测序验证,符合率为100%。41例中,26例结果阳性,阳性率63.4%,其中结核分枝杆菌13例(占31.7%)、葡萄球菌6例(占14.6%)、真菌和布鲁杆菌各2例(分别占4.9%)。15例检测结果为阴性,包括肿瘤或肿瘤样病变2例。38例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化脓性感染7例、结核12例、肿瘤或肿瘤样病变2例,其余17例为炎症性病变。HTS的敏感度为80.0%(16/20),特异度为55.6%(10/18),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16/24)和71.4%(10/14)。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计数由入院时的(7.50±3.26)×10 9/L降至(6.22±2.53)×10 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82, P=0.290);C反应蛋白由(32.2±34.1) mg/L降至(4.5±10.5) mg/L,红细胞沉降率由(44.2±26.5) mm/1 h降至(18.6±12.1) mm/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963, P<0.001; t=5.421, P<0.001)。 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脊柱感染病原体检测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及敏感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进行临床特点和基因检测分析。方法:采集患儿的外周血样并提取DNA,经二代测序确定变异位点后,使用PCR扩增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 ACADVL基因变异位点进行验证。 结果:患儿因腹泻、呕吐伴发热、精神反应弱、血压下降入院,病程中出现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休克、肌酶明显升高、发热、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基因检测发现患儿 ACADVL基因存在第8外显子c.664G>A杂合变异及第10外显子c.1056_1057del杂合变异;遗传代谢病血筛查显示,C12、C14、C16、C18、C14∶1、C14∶2、C16∶1、C4/C3、C8/C3增高;C0、C0/C16、C8/C10降低,不能排除长链或极长链脂肪酸代谢异常继发肉碱缺乏,与基因检测结果吻合。 结论:患儿最后确诊为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c.664G>A和c.1056_1057del杂合变异可能是其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感染预防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后感染的有效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使用PubMed、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以找到术前不同抗生素预防策略在PCNL中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的比较研究。进行相关的文献的检索、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篇文章,84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麻醉前单剂量组相比,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患者(预防组)术后脓毒症( OR=0.31,95% CI:0.20~0.50, P<0.001)、发热( OR=0.29,95% CI:0.15~0.57, P<0.001)发生率较低;并且预防组显著降低了术后肾盂尿培养阳性率( OR=0.21,95% CI:0.07~0.57, P=0.002)和肾结石培养阳性率( OR=0.31,95% CI:0.18~0.54, P<0.001)。 结论:对于尿培养阴性的患者术前应用抗生素对预防PCNL术后感染是有效的,它降低了术后脓毒症和发热的风险,并且显著降低了肾结石和肾盂尿培养阳性率,因此建议对尿培养阴性患者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但是预防的具体时间需要更大样本量和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金属有机骨架颗粒Hf-TCPP NMOFs用于肝癌CT成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纳米金属有机骨架颗粒Hf-TCPP NMOFs用于肝癌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微波辅助溶剂热技术制备纳米金属有机骨架颗粒Hf-TCPP NMOFs。通过人源HepG2细胞噻唑蓝(MTT)实验及BALB/c小鼠体内毒性试验验证Hf-TCPP NMOFs生物安全性。应用鼠源肝癌细胞Walk 256建立SD大鼠原位肝癌模型,通过原位肝癌CT成像探讨纳米金属有机骨架药物Hf-TCPP NMOFs用于肝癌CT造影剂的可行性及成像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Hf-TCPP NMOFs粒径约120 nm,呈单分散的球形。细胞MTT试验表示超过80%HepG2细胞存活。通过注射3个不同药物浓度(10、20、40 mg/kg、对照组)药物后,检测小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液生化指标。即使在最高浓度40 mg/kg时,第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8.14±0.23比8.17±0.26, t=-0.335, P>0.05;RBC:8.95±0.63比8.75±0.26, t=0.734, P>0.05;PLT:8.13±0.58比8.28±0.46, t=-0.617, P>0.05;LYM:2.21±0.28比2.24±0.15, t=-0.426, P>0.05;ALT:43.71±3.54比44.17±4.14, t=-0.531, P>0.05;AST:193.41±7.21比199.59±8.24, t=-1.032, P>0.05;CRE:35.13±2.72比36.86±3.19, t=-0.933, P>0.05;TBILI:0.97±0.15比0.99±0.16, t=-0.275, P>0.05;BUN:7.59±0.71比7.67±0.34, t=-0.251, P>0.05);第14天以下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8.22±0.26比8.17±0.26, t=1.894, P>0.05;RBC:8.63±0.24比8.75±0.26, t=-0.517, P>0.05;PLT:8.14±0.48比8.28±0.46, t=-0.739, P>0.05;LYM:2.31±0.21比2.24±0.15, t=-0.926, P>0.05;ALT:44.54±6.65比44.17±4.14, t=0.236, P>0.05;TBILI:1.02±0.10比0.99±0.16, t=0.234, P>0.05;BUN:7.57±0.21比7.67±0.34, t=-0.317, P>0.05)。体重变化曲线显示注射不同浓度的小鼠体重随时间体重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重要器官(心、肝、脾、肺、肾)的组织病理学显示未见药物对脏器的损伤。SD大鼠原位肝癌模型体内CT成像效果表明Hf-TCPP NMOFs除了除具备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外,其在肝癌组织中表现出更佳的靶向聚集以及成像清晰度。 结论:纳米金属有机骨架颗粒Hf-TCPP NMOFs对肝癌具有良好的CT成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近端胃切除浆肌瓣吻合的历史及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早期胃上部癌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近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得到验证,保功能的近端胃切除术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近端胃切除破坏了食管胃结合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导致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较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各种抗反流术式中,重建"贲门-阀门"因与正常抗反流原理类似,一直是相关学者探索的热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及演进优化,目前设计的浆肌瓣吻合包括隧道式肌瓣吻合、Hatafuku设计的瓣膜成形术、单肌瓣吻合和双肌瓣吻合等。其中,双肌瓣吻合因其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食管胃结合部抗反流的机制、食管残胃浆肌瓣吻合的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分类正畸图像识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开发用于正畸图像数据自动分类的多分类正畸图像识别模型,为正畸图像数据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0至11月和2021年6至7月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采集的35 000张正畸临床图像,图像全部来自于490例正畸治疗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49∶51,年龄范围为4~45岁。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数据清洗,最终纳入数据集中的图像数据包括面像17 453张(包括正面像、正面微笑像、右侧90°面像、左侧90°面像、右侧45°面像和左侧45°面像)、口内像8 026张[包括正面 像、右侧 像、左侧 像、上颌 面像(原始)、上颌 面像(翻转后)、下颌 面像(原始)、下颌 面像(翻转后)、覆 覆盖像]、X线片4 115张[包括头颅侧位X线片(左侧)、头颅侧位X线片(右侧)、头颅正位X线片、曲面体层X线片以及手腕骨X线片]、其他非正畸图像684张。由正畸专业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共同组成标注团队,使用图像标注工具对正畸图像进行分类标注。图像类别包括6类面像、8类口内像、5类X线片以及其他图像,共计20种分类标签。每个标签的数据按8∶1∶1的比例利用Pthyon计算机语言中的Random函数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使用改进的SqueezeNet网络(一种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使用ImageNet自然图片开源数据集中的13 000张作为额外的非正畸图像进行异常数据处理的算法优化,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多分类正畸图像识别模型。根据测试集的预测结果,利用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以及混淆矩阵作为正畸图像分类准确性的指标,评价该模型的预测能力。使用梯度加权分类激活映射方法生成热力图,验证该模型进行图像分类判断逻辑的可靠性。 结果:通过数据清洗和标签标注,共30 278张正畸图像纳入数据集。测试集分类结果显示,多数分类标签的精确率、召回率以及F1分数为100%,3 047张图像中仅5张分类错误,模型精确率达99.84%(3 042/3 047)。而异常数据处理的精确率达100%(10 500/10 500)。热力图显示,多分类正畸图像识别模型在图像分类过程中的判断依据与人类在判断该图像分类时基本一致。结论:本项研究基于改进后的SqueezeNet网络构建了一种可用于20种正畸图像自动分类的多分类正畸图像识别模型,该模型的图像分类准确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诃子-珍珠干预脑卒中"解毒"机制分子对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蒙药嘎日迪十三味丸中诃子-珍珠干预脑卒中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作用通路,为理解其"解毒"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中药分子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在线分析工具(BATMAN-TCM)预测诃子-珍珠成分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脑卒中相关靶点。将2个平台的重叠靶点导入Metascape软件,进行GO生物过程分析、KEGG通路分析。应用LEDOKE进行关键分子及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共收集诃子-珍珠活性成分22个,预测得到与脑卒中相关靶点217个。其中1-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铜、鞣花酸、诃子鞣酸、科里拉京等为诃子-珍珠发挥"解毒"作用的关键物质,IL6、TNF、热休克蛋白90 AA1 (HSP90AA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CASP3、孕烷X受体(NR1I2)、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Na +/K +ATP酶A1亚基(ATP1A1)等靶点为其"解毒"关键靶点。这些靶点显著富集在有机环状化合物的细胞反应、体液水平调节、止血、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类固醇代谢过程、凝血等生物过程及氮代谢、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从计算机模拟层面上验证了前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诃子-珍珠干预脑卒中的过程与清除有害代谢产物、平息体内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与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病理过程的研究结论相符,也与蒙医理论对"邪毒"的阐释相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当前肝内胆管细胞癌诊疗热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高度恶性的肝脏肿瘤,侵袭性极强,预后极差。ICC起源于胆管,位于肝脏,既属于原发性肝癌,又可属于胆管癌,归类不明确,病理分型仍存在争议性。ICC高危因素众多,但诱导发生机制尚不明确。ICC早期症状常无特异性,也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其中增强CT和MRI是最主要的评估方式。ICC的TNM分期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AJCC第8版更新的T分期在划分上仍具有争议性。根治性手术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ICC的方式,但是关于R0切除定义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仍存在较大争议。局部治疗的应用,以及免疫靶向治疗的迅猛发展,为局部进展期患者转化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其疗效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及时把握当前ICC诊疗热点,将是今后ICC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