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见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合并MECP2重复综合征一个家系的基因变异分析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例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合并MECP2重复综合征家系的基因变异特征,并为该家系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19日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1例患儿(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高通量测序结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患儿进行致病性变异分析。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连锁分析、MLPA以及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为出生3 d的女婴,测序发现其携带 OTC基因第7 ~ 9外显子杂合缺失。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变异相关指南,该变异被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4),与其急性脑病发作合并代谢异常(血氨显著升高、血瓜氨酸降低、尿乳清酸增高)的临床表现相符,确诊其为OTCD。产前诊断未发现胎儿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 OTC基因缺失变异,但存在Xq28区重复,涵盖MECP2重复综合征的全部区域,且 SRY(+),母亲及先证者均证实携带该重复。结合先证者存在X染色体失活的可能性,考虑先证者同时罹患OTCD与MECP2重复综合征,而胎儿为MECP2重复综合征男性患者。 结论:基因检测明确了OTCD合并MECP2重复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变异,可为患者家庭的精准治疗、遗传咨询及再次生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生育史女性再发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生育史女性妊娠再发风险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阐明新发突变家系DMD基因突变规律,并探讨此类家系遗传咨询的模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DMD家系64例,首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DMD家系患者及其母亲DMD基因79个外显子进行缺失或重复分析,选取患者DMD基因突变而其母亲DMD基因未见突变的新发突变家系纳入本研究,然后利用MLPA技术联合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连锁分析对新发突变家系女性再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结果:64个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均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家系;共对65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其中性别决定基因(SRY)阴性26例,SRY阳性39例,DMD基因无突变63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2例,产后随访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外显子突变主要表现为外显子的缺失突变,集中在45~55外显子区域,对于新发突变家系,有DMD患者生育史的女性,即使DMD基因外显子未见突变,仍建议其孕期进行DMD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次妊娠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伴孕妇多囊肾家系的产前遗传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多囊肾孕妇2次妊娠胎儿均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第一次妊娠胎儿孕12周 +5 NT值5.1 mm,孕32周早产后新生儿因呼吸功能不全及重度窒息夭折。此次妊娠胎儿孕12周NT值5.7 mm,经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证实已夭折患儿及胎儿 NEB基因均存在母源性c.4255_4256del及父源性c.18366+2T>C复合杂合变异,均为致病变异,诊断胎儿为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6型(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 6,AMC6),经遗传咨询,孕妇选择终止妊娠。全外显子组测序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诊断孕妇为 PKD1基因25~43号外显子大片段缺失导致的多囊肾1型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urner综合征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1例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Turner综合征(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1月19日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病门诊就诊的1例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相关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样,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患儿染色体异常情况进行检测。以"Turner综合征""快进展型青春期"及"Turner syndrome""rapidly progressive pubert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博库、CBMdisc、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相关文献,检索年限设定为2021年11月9日至2022年5月31日,总结该病患儿临床特征及染色体核型。结果:患儿为13岁2月龄女性,患儿9岁时乳房开始发育,10岁时身高增长缓慢,渐矮小,11岁时月经初潮,13岁时于外院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为46,X,i(X)(q10)。患儿入院时,身高为143.5 cm(< P3),面部、右锁骨处皮肤共有6~8颗黑痣,双侧通贯掌,未见鼻梁塌陷、颈蹼、肘外翻、盾状胸、乳距增宽等特殊躯体特征,月经来潮2年2个月,骨龄达15.6岁。CMA检测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Xp22.33p11.1区域存在58.06 Mb缺失片段,Xp11.1q28区域存在94.49 Mb重复片段。MLPA检测结果显示,患儿X染色体存在短臂单体与长臂三体结构异常。在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博库、CBMdiSC、PubMed等数据库中共计检索出13篇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相关文献,涉及14例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加上该患儿,共计纳入15例患儿的分析结果显示,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与生长发育迟缓,染色体核型以嵌合体为主。 结论: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和生长发育迟缓,Xp22.33p11.1区域缺失与Xp11.1q28区域重复可能是本研究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为该病患儿临床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个小睑裂综合征家系的FOXL2基因遗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寻小睑裂综合征(BPES)的FOXL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对4个BPES患病家系进行了FOXL2基因检测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先证者和其他家系成员的FOXL2基因突变情况。结果:4个家系共有8例BPES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4~52岁,平均24岁。各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模式。家系1先证者的FOXL2基因在染色体Chr3∶138,944,224-138,947,137区域存在杂合缺失;家系2先证者的FOXL2基因在5’端上游存在一段杂合性缺失;家系3先证者及患病母亲FOXL2基因存在c.241 T>C(p.Y81 H)的错义突变;家系4的先证者及患病母亲存在c.672_701dup(p.A224_A234dup)重复突变。结论:FOXL2基因c.241 T>C(p.Y81 H)和c.672_701dup(p.A224_A234dup)突变为既往已在不同人种中报道的热点突变。FOXL2基因Chr3∶138,944,224-138,947,137区域杂合缺失和5’端上游的杂合缺失为未曾报道的新突变,为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了新依据,丰富了FOXL2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OTOA基因变异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的表型-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 OTOA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聋患者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 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二代测序诊断为 OTOA基因变异致聋的6个家系进行病史、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在家系内对发现的序列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发现的拷贝数变异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验证。 结果:6个散发耳聋家系的先证者均表现为低频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高频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1例为语前聋,5例为语后聋。6例先证者中1例携带 OTOA基因纯合变异,5例携带 OTO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共鉴定了 OTOA基因9个致病性变异(分别是6个拷贝数变异、2个缺失变异和1个错义变异)和2个临床意义未明的错义变异;5个单核苷酸变异中有3个为未经报道的新变异[c.1265G>T(p.Gly422Val)、c.1534delG(p.Ala513Leufs*11)及c.3292C>T(p.Gln1098fs*)]。 结论:OTOA基因变异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本组病例中临床表型主要为语后发生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少数表现为语前先天性聋;其致病变异主要以拷贝数变异为主,其次为缺失变异和错义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罕见小片段缺失所致的Smith-Magenis综合征患儿的遗传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一例罕见的小片段缺失的Smith-Magenis综合征患儿进行遗传学诊断。方法:采集患儿的病史及临床资料,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检测。结果: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MLPA及CNV-Seq检测结果发现其染色体17p11.2区内存在1.22 Mb的缺失与0.3 Mb的重复,其父母均未见异常。结论:确诊患儿携带17p11.2区1.22 Mb的新发缺失,属于罕见的小片段SMS缺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高通量测序基因筛查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新生儿高通量测序(HTS)基因筛查在新生儿筛查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2 0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传统串联质谱和荧光免疫分析筛查后,再应用HTS技术对135个筛查疾病相关致病基因的明确致病高频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可疑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家系验证。结果:2 060例新生儿中,基因阳性31例,基因携带557例,基因阴性1 472例。31例基因阳性新生儿中, G6PD基因变异5例,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基因( GJB2、GJB3、MT-RNR1)变异19例, PAH基因变异2例, GAA基因变异1例, SMN1基因变异1例, MTTL1基因变异2例, GH1基因变异1例。结合基因结果和临床资料确诊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1例,糖原贮积症Ⅱ型1例,耳聋2例,G6PD缺乏症5例,额外诊断患儿母亲SMA 1例。2 060例新生儿经传统串联质谱检测未发现确诊患者;经传统荧光免疫分析筛查发现G6PD缺乏症5例(基因筛查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例( DUOX2基因变异携带者)。宁波地区新生儿基因变异携带率前6位的基因分别为: DUOX2(3.93%)、 ATP7B(2.48%)、 SLC26A4(2.38%)、 GJB2(2.33%)、 PAH(2.09%)、 SLC22A5(2.09%)。 结论:新生儿基因筛查技术的疾病检测范围广泛,检出率高,与传统筛查联合可显著提高临床筛查效果,有助于患儿的二级预防、家系成员的疾病诊断和变异携带者的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通量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在前庭水管扩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通量基因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在前庭水管扩大(EV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一种基于双重连接和多重荧光PCR的高通量连接探针扩增(HLPA)分析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46例非综合征型EVA患者行3个EVA相关基因(SLC26A4、FOXI1和KCNJ10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检测,用GeneMapper v4.1进行数据分析。对照组为100名听力正常,无其他遗传疾病的健康志愿者。结果:共检测46例EVA患者,男32例,女14例,年龄1~26岁。在4例EVA患者中检测到SLC26A4基因1~3号外显子缺失(4/46,8.7%),该CNV在健康人群DGV(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以及文献中未见报道,且在100名正常对照中未检出。未检测到FOXI1和KCNJ10基因的拷贝数变异。结论:本研究应用HLPA技术以EVA的已知基因为靶向区域进行CNV检测,是对耳聋基因点突变检测的补充,有助于实现EVA的精准基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1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关系和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的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 ATP7B基因突变谱。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2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15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itc回归法分析患者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以肝脏表现起病的(肝型)占60.9%,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脑型)占13.0%,肝脑混合型占26.1%。症状前个体占肝型的62.9%。二代测序诊断WD的占87.8%,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诊断WD的占89.6%,仅检测到1个致病位点的占10.4%。基因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对WD的诊断率为100%。共检出 ATP7B变异76种,突变频率最高前3位的为c.2333G>T(p.Arg778Leu,30.7%)、c.2975C>T(p.Pro992Leu,7.3%)和c.2621C>T(p.Ala874Val,6.4%)。变异主要分布在第8、11~13和15~18号外显子,占变异总数的90%以上。发现新变异8个,分别为c.3724G > A(p.Glu1242Lys)、c.3703G > C(p.Gly1235Arg)、c.3593T > C(p.Val1198Ala)、c.2494A > C(p.Lys832Gln)、c.1517T > A(p.Ile506Lys)、c.484G > T(p.Glu162Ter)、c.1870-49A > G和第10~21号外显子缺失。肝组织病理学示细胞水肿变性、炎性和坏死,铜染色阳性率仅为42.8%。基因型-表型分析显示,携带p.Arg778Leu变异者比携带其他变异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更高( P = 0.024),p.Arg778Leu纯合变异和脑型患者相关( P = 0.027)。 结论:基因检测在WD确诊中发挥重要作用。p.Arg778Leu为中国人群第1高频变异,携带该变异的患者ALT水平较高;p.Arg778Leu纯合变异易导致脑型WD。该研究扩展了 ATP7B基因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