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治的仁济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给外科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结直肠外科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在特殊的形式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保护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以及病区和医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以往临床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下的艰巨任务。笔者参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结合《上海仁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文件汇总》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分享了如何在疫情防控情况下,针对结直肠肿瘤急诊患者的诊疗流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准备择期入院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处理、病房的防护、围手术期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及手术室、手术器械的防控措施。其中特别强调的包括:(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贯穿于结直肠肿瘤整个诊疗过程,MDT成员中,除常规相科室外,呼吸科和感染科也需列入。(2)肠镜检查有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对操作人员和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风险,故仅优先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出血、梗阻、消化道异物等)进行;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不采取内镜下减压措施,直接拟定急诊手术治疗方案。(3)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应放置于隔离病室,配备单独医疗器具,在指定的独立负压(-5 Pa以下)手术间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伤口换药等使用过所有一次性物品、体液、粪便等,均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处置。(4)参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实施三级防护,术后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 d。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区医务人员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使用时存在的问题,为优化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加快防护用品的技术革新和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的调查表,通过问卷星系统进行问卷设计,采用"网络调研+现场调研"法对222名新型冠状病毒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61.26%(136/222)的医务人员对防护用品穿着流程没有疑义,问题最多的三个防护用品分别为医用防护口罩(48人,21.62%)、护目镜或面屏(29人,13.06%)、鞋套/靴套(26人,11.71%)。不同性别、工龄和职业对防护用品认知存在疑问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穿脱流程问题主要集中于戴医用防护口罩做闭合性检测漏气(102人,45.95%)、脱防护服边卷边脱,肩部较难脱下(81人,36.49%)、脱隔离衣及外层手套不易一同脱下(76人,34.23%)、摘防护口罩污染面部(34人,15.32%)等。 结论:应科学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在明确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关键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加快防护用品的技术革新和标准制定,从而有效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指标在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相关指标在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为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查阅临沂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内科系统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分析2017年内科系统全年的产出能力得分,根据产出能力得分对2018年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比较实施前后内科系统产出能力得分、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安全、护理质量评分、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根据DRGs产出能力得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后,2018年医院内科系统产出能力得分高于实施前,医疗服务效率中时间效率指数较实施前降低,病区管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质量、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健康教育质量、危重患者管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方案满意度得分情况均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636、3.367、-13.090、-14.665、-11.630、-10.005、-11.572、-13.941、-8.906; P<0.05)。 结论:医院内部以DRGs产能得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可以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条件下,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胰腺外科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胰腺外科诊疗活动的开展方式及感染防控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4例院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50、51、46、87岁。发生院内感染后,病区一般防护策略升级。患者单间收治,每天监测陪护人员体温。医务人员严格按一级防护要求实施防护,病区地面用有效含氯浓度1 000 mg/L的消毒液喷洒消毒。有创操作流程自疫情发生以来均按以下防护要求防护: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经皮胸腔或腹腔穿刺引流、经皮腹膜后穿刺引流在病区内完成,操作人员按一级防护要求防护;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或胆囊置管引流在介入手术室完成,操作人员按一级防护要求防护。尽量避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操作,对于不可替代的ERCP操作,操作人员按二级防护要求防护。手术麻醉方式选择的顺序分别为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操作人员按一级防护要求防护,全身麻醉手术的操作人员按二级防护要求防护,发生院内感染前后有创操作流程未升级。结果:4例院内感染患者中,1例死亡,2例转入感染隔离病房治疗后治愈出院,1例仍在感染隔离病房治疗。自升级防护措施后,我科共有22例患者住院治疗。其中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2例,经皮胸腔或腹腔穿刺引流3例,经皮腹膜后穿刺引流1例,经皮胆囊穿刺引流1例,开放手术治疗1例,截至2020年2月26日我科未再发生住院患者感染事件。整个疫情期间未发生有创操作人员感染事件。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陪护人员的输入感染可能是院内感染的重大风险。完善病区一般防护策略和有创操作防护策略,并加强对陪护人员的教育与管理,是有序开展胰腺外科常规诊疗活动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871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与管理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和管理方法。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4月7日—6月2日经检测确诊感染新冠病毒Omicron株并收治于上海儿童新冠肺炎定点隔离病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的87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871例患儿中,低年龄段患儿(<3岁)有561例(64.4%)。按诊断标准评为轻型的患儿有572例(65.7%),普通型298例(34.2%),重症1例(0.1%);伴有基础疾病的患儿有86例(9.9%),以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为主。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泻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根据患儿年龄结构、疾病特征、临床表现给予相对应的护理策略,主要包括隔离病区管理、基础疾病护理、症状护理、重症病例早期识别评估等。结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感染患儿的重点人群包括低年龄段、伴有基础疾病的患儿,症状上以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主。开展针对性护理诊疗,对于提高患儿救治效率、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CU护士对开放性探视态度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我国重症医学科护士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开放性探视制度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此ICU探视制度的推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制《ICU护士对ICU实行开放性探视制度的态度》问卷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9年10月至12月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症医学科护士进行匿名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在ICU(包括专科ICU,但不包括普通病区的重症病房)一线工作且愿意参与本次调查的在职护士;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信息以及对ICU实行开放性探视制度的态度及其相关潜在影响因素等35个条目。应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开放性探视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问卷1 558份,回收有效问卷1 546份,回收率为99.2%。1 546名调查对象中32.2%赞同实行ICU开放性探视制度,41.3%反对,26.5%持不确定态度。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放性探视会增加患者感染风险及科室消毒隔离工作的难度〔反对:β=1.327,95%可信区间(95% CI)为0.242~2.413, P=0.017;不确定:β=0.697,95% CI为0.244~1.151, P=0.003〕,提升护士的职业满足感(反对:β=-1.406,95% CI为-1.750~-1.062, P=0.000;不确定:β=-0.748,95% CI为-1.030~-0.466, P=0.000),使家属能随时为医护人员提供对患者有价值的信息(反对:β=-0.644,95% CI为-1.048~-0.240, P=0.002;不确定:β=-0.422,95% CI为-0.721~-0.124, P=0.006),家属能辅助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不确定:β=-0.465,95% CI为-0.729~-0.202, P=0.001),减少护士治疗护理患者的时间(不确定:β=0.349,95% CI为0.052~0.646, P=0.021),同时家属的陪伴利于患者康复(反对:β=-0.593,95% CI为-1.166~-0.019, P=0.043),并能增强患者的生存意志(反对:β=1.293,95% CI为0.426~2.159, P=0.003),也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反对:β=-0.981,95% CI为-1.431~-0.531, P=0.000)。上述各指标是ICU护士对开放性探视态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目前我国ICU护士已认识到开放性探视对患者的早期康复、生存意志及满意度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认为我国ICU开放性探视制度在预防患者感染风险、消毒隔离、增加护理人力及治疗护理患者时间等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患者的诊治流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指导原则,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专家组结合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收治患者的实际救治经验,针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住院隔离和治疗工作,从病史信息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传染病报告、治疗、解除隔离与出院等方面制订了诊治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入境隔离病区1例极重度突聋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现阶段已经成为世界大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虽然我国境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境外输入问题仍然不容小觑 [1]。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要求,深圳市对来自或去过离境国家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入境后一律按14+7的方式进行隔离,对有症状的人员,统一转送至指定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2]。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如何完成对入境隔离病区患者治疗的任务是各入境隔离定点收治医院面临的共同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症状伴肺部影像学改变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为孕晚期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一例报告,孕妇分娩前有胸部CT典型肺炎表现,母儿结局良好。患者孕37周 +3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 h余"于2020年2月12日由外院转入宜春市人民医院。患者孕期定期产前检查无异常,入院前无任何不适。患者的丈夫和婆婆分别于患者入院前8 d和当日确诊为COVID-19。入院第2天胸部CT示右肺下叶见斑片状模糊影,胎心监测发现基线微小变异,考虑胎儿窘迫可能,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行,急诊剖宫产娩出一活女婴。术后产妇及新生儿分别送至隔离病区进行单间隔离观察治疗。参与剖宫产手术相关医护人员术后均采取单间隔离。术后给予患者抗病毒和抗感染治疗,患者恢复良好,仍无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术后3和5 d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术后4 d胸部CT提示右肺下叶炎症、术后7 d复查示右肺下叶炎症稍吸收。新生儿分别于出生当天、4日龄和7日龄取外周血和咽拭子标本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母女术后9 d顺利出院。参与手术的相关医护人员术后7和14 d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肝移植相关感染风险防控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使用新冠肺炎风险表对肝移植术前和手术相关风险的临床评估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3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53.0岁,年龄范围为42.0~62.0岁。6例供者中,男5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41.5岁,年龄范围为24.0~60.0岁。供肝均通过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分配获得。肝移植在固定负压手术室进行,低风险供者采用二级防护措施。根据受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经典原位肝移植或背驼式肝移植。病区医护人员采取二级防护措施,对有发热或疑似感染的肝移植受者,医护人员采取三级防护措施。观察指标:(1)肝移植受者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2)肝移植医护人员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3)肝移植受者治疗情况。(4)肝移植受者术后情况。(5)肝移植受者随访情况。(6)肝移植医护人员感染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肝移植受者是否出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3月。对参与器官获取、移植手术和病区管理的医护人员随访健康状态,观察14 d内是否出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肝移植受者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6例受者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属,14 d内均无新冠肺炎疑似或可疑患者接触史及疫区旅居史。6例受者中,发热1例,体温为38.1 ℃,胸部CT检查结果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均提示阴性;发热合并低氧血症1例,体温为38.5 ℃,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双肺大量胸腔积液,无浸润性肺炎表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提示阴性;其余4例无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院前常规胸部CT检查结果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均提示阴性。5例受者无新冠肺炎接触史,1例受者有1级风险医院治疗史。6例受者均为低风险等级。(2)肝移植医护人员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6例受者中,5例等待医院风险为0级,1例为1级;移植医院风险等级为0级。(3)肝移植受者治疗情况:6例受者中,2例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4例采用背驼式肝移植。6例受者肝脏冷缺血时间为(5.9±2.4)h,无肝期为(49±14)min,术中出血量为1 500 mL(800~1 800 mL),手术时间为(8.9±2.1)h,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为2 d(1~4 d)。6例受者中,2例需调整免疫抑制方案,4例免疫抑制方案无改变。(4)肝移植受者术后情况:6例受者中,5例无严重感染,1例术后严重感染。5例无严重感染受者术后最高体温范围为37.8~38.5 ℃,术后3 d内体温恢复正常,术后1周复查胸部CT无明显病毒性肺炎表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阴性,康复出院;1例严重感染受者,术后7 d出现消化道瘘及反复高热,体温最高达39.2 ℃,收入隔离病房,积极引流治疗,体温恢复正常,移植物功能良好,转回当地医院继续康复治疗。6例受者住院时间为30 d(15~74 d)。(5)肝移植受者随访情况:6例受者出院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5 d(12.0~64.0 d),受者体温正常,胸部CT检查无病毒性肺炎表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阴性。(6)肝移植医护人员感染情况:参加肝移植手术的外科医师、护士、麻醉医师,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肝移植中心的医护人员在肝移植术后14 d内身体状况良好,未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利用新冠肺炎风险评估表对肝移植受者进行风险评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主张开展低风险受者器官移植,谨慎开展不确定风险受者器官移植,不主张对高风险受者进行器官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