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其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督查中接受检查的82所医院外科病房作为研究对象。从上海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平台调取8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数据(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等)和外科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据(床护比、护患比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结果: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达标率为56.1%(46/82),二级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达标率为30.4%(7/23),低于三级医院的达标率(66.1%,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为(79.67±1.89)分,其中得分最低的项目为"围手术期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其次为"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和"患者安全风险评估"。82所医院外科病房的床护比为1∶(0.47±0.21),护患比为1∶(12.20±6.44),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为(68±11)%,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为(38±7)%,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为(52±8)%。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水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 r=-0.367, P<0.01),与床护比、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和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06、0.631、0.552、0.636; P<0.01)。 结论: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整体水平一般,且与病房床护比呈正相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围手术期护理风险管控机制,精益围手术期护理作业流程,构建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预警-预控模式,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助力围手术期护理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指标在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相关指标在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为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查阅临沂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内科系统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分析2017年内科系统全年的产出能力得分,根据产出能力得分对2018年内科系统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比较实施前后内科系统产出能力得分、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安全、护理质量评分、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根据DRGs产出能力得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后,2018年医院内科系统产出能力得分高于实施前,医疗服务效率中时间效率指数较实施前降低,病区管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质量、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健康教育质量、危重患者管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方案满意度得分情况均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636、3.367、-13.090、-14.665、-11.630、-10.005、-11.572、-13.941、-8.906; P<0.05)。 结论:医院内部以DRGs产能得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可以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条件下,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综合医院转型为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护理工作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2019,COVID-19)是近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广泛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2021年1月,石家庄市藁城区发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我院临危受命,2天内由综合医院转型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救治定点医院。作者总结了医院在转型过程中的护理策略,护理部从人力资源配置、人员培训、护理管理、质量控制、儿科护理、患者基础护理等方面制定了完整的对策体系并贯彻执行,促进了医院在短时间内完成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护理难度之间的差异性及与护理绩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护理难度之间的差异性及与护理绩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符合要求的脑卒中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护理难度评价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和现状调查,并采用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护理难度与护理绩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124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难度得分现状进行调查显示,患者护理难度总得分为(45.84±13.52)分,其中得分排名最高的前四位分别为年龄(6.82±2.52)分、神经功能(6.79±2.56)分、自理能力(6.59±2.45)分、吞咽功能(6.42±2.19)分,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难度处于较高水平;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难度得分为(38.85±9.45)分,脑出血患者的护理难度得分为(46.76±13.82)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难度得分为(54.16±16.72)分,此结果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难度>脑出血患者的护理难度>脑梗死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脑梗死患者的日均护理费用和住院天数要明显低于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日均护理工作时间要明显多于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脑卒中患者的日均护理费用、日均护理工作时间、住院天数均与患者护理难度呈明显正相关( P<0.05),即护理难度越大的患者其住院时间和日均护理费用以及日均护理工作时间就越多。 结论: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护理难度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护理难度与护理绩效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临床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需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和难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理,做好病情观察,帮助或促进患者维持健康行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对于护理管理者来说,应将患者护理难度作为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对于高难度的患者应为其匹配专业技能较强的护理人员,以保障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提高护理绩效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排班模式在手术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线性规划模型对手术护理配合人力资源调配的预测应用,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的调配。方法:本研究为临床对照试验,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个院区手术室的91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参加2020年8—9月排班的护理人员为常规排班组,参加2021年3—4月排班的护理人员为线性规划排班组。通过建立手术护理配合人力资源线性规划模型,应用的LINGO 11.0软件对次日手术所需要的最少护理人员数目进行运算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结合手术室专科分组、层级要求进行次日手术的人员安排。将常规排班组护理人员的加班时间与线性规划排班组护理人员的加班时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个月在岗护理人数是相等的,常规排班组2020年8、9月与线性规划模型排班组2021年3、4月的加班时长分别为865(505,1 435)、780(475,1 355)、650(460,910)、720(350,9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3.66, P<0.05);常规排班组的2020年8月分别与线性规划模型排班组的2021年3月和2021年4月的加班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69、-2.55,均 P<0.05)。常规排班组的2020年9月分别与线性规划模型排班组的2021年3月和2021年4月的加班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62、-2.58,均 P<0.05)。 结论:采用线性规划模型对手术护理配合的人力资源调配进行运算预测,优化了手术室人力资源的配置,有效减少了手术护理人员的加班时长,间接加速了手术的运转,提高了手术效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科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护士职业生命质量、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急诊科在岗的40名护士进行研究。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对急诊科护士行常规管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行护士分层级管理,按照护士实践经验、学历,将其分成5个层级,分别为N0级助理护士( n=12)、N1级注册护士( n=9)、N2级责任护士( n=10)、N3级专科护士( n=5)、N4级专家层( n=4)。分别在急诊科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利用护士职业生命质量(QNWL)量表评价护士的职业生命质量,经护理服务质量问卷评估护理质量。分析护理过程中差错发生率,用于评估护理风险。 结果:护士分层级管理实施前的工作环境、工作家庭平衡、社会环境、工作量评分及QNWL总分分别为(46.33 ± 8.52)、(30.01 ± 6.07)、(21.45 ± 4.60)、(94.52 ± 8.06)、(192.31 ± 12.46)分,实施后分别为(51.29 ± 4.75)、(34.62 ± 4.68)、(25.89 ± 3.58)、(109.43 ± 6.15)、(221.23 ± 10.03)分,实施后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 t值为3.216~11.435, P<0.05)。护士分层级管理实施前的人力资源配置、病房管理、操作规程、基础护理、护士培训、护理效率、护理记录书写、急救物品管理评分分别为(84.29 ± 9.75)、(80.39 ± 12.46)、(83.02 ± 5.63)、(80.93 ± 9.84)、(87.14 ± 6.12)、(85.91 ± 8.46)、(88.20 ± 6.76)、(83.51 ± 7.18)分,实施后分别为(92.38 ± 4.66)、(94.67 ± 3.89)、(91.25 ± 6.37)、(94.78 ± 3.56)、(95.01 ± 3.78)、(93.81 ± 4.11)、(95.13 ± 3.07)、(93.57 ± 4.62)分,实施后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 t值为4.735~8.371, P<0.001)。护士分层级管理后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4.44%(8/180),显著低于实施前的10.00%(18/180)( χ2值为4.146, P<0.05)。 结论:急诊科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应用能提高护士的职业生命质量,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值得急诊科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患者护理工作量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护理工作量进行调查,根据护理工作量推算护理时数,并分析人力资源现状,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方法:运用护理活动评估量表对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ECMO患者每天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工作量的相关因素。结果:ECMO患者每天护理工作量平均分为(76.06 ± 7.23)分,每日护士护理ECMO患者时间为10.31 h,每日需直接参与患者的理想护士人数为2.28人。护理工作量与患者年龄、是否使用肝素和血管活性药物以及预后情况有关( t值为-3.184~7.291, P<0.05或0.01)。 结论:ECMO患者护理工作量较大,现阶段我院护患比1∶1配置合理,年龄、使用肝素、血管活性药物及预后影响ECMO患者护理工作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层级管理联合绩效考核制度对门诊护士综合能力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层级管理联合绩效考核制度对门诊护士综合能力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6月该院门诊护士22名,将其设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7~12月该院门诊护士22名,将其设为实验组。2018年7月开始实施分层级管理联合绩效考核制度,观察并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护士的综合能力、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门诊护士的综合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分层级管理联合绩效考核制度应用于门诊护理管理中,通过对门诊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合理配置,提升门诊护理服务工作的治疗,有效改善门诊护患关系和患者就诊满意度,提升门诊护士自我职业认同感和综合能力,有利于护理服务工作的持续深化和推进,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品质及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进行护士配置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的概述、DRGs在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护理管理中全面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国内外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基于DRGs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同方法和效果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DRGs在两种类型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同挑战和机遇,并针对医院类型和特点提出了智慧化人力资源预测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等相应建议和对未来的展望,为DRGs在我国不同类型医院中全面推广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护士人力因素对患者安全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从国内外护理人员数量、教育水平、技能组合3种护士人力因素与患者安全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以及护士人力因素通过工作环境、出勤、护理缺失等中介因素对患者安全的间接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针对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患者安全的纵向及干预性研究、优化护士人力资源配置和患者安全指标、探索多项护理因素与患者安全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等建议,为医院管理者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