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瘘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患者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及生长因子变化的临床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肛瘘一般难以自愈,手术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方法,但因肛瘘病变位置特殊,术后创面多为开放性,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增加患者痛苦.近年中医药治疗因费用低、疗效理想等优势已逐渐成为肛瘘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主要方式.目前发现,部分中草药化合物的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制剂在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有重要作用.通过检索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Hippo等信号通路等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通过总结肛瘘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患者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生长因子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肛瘘术后患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各种组学分析在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充满着挑战,对医疗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组学分析可以揭示慢性创面形成的潜在机制,识别与慢性创面诊断、预后和筛查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联合多个水平的组学分析能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其中详细的分子机制,为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法提供线索,为慢性创面的精准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该文针对近年各种组学分析在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相关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局部氧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足溃疡难治愈,易复发,远期预后差。糖尿病足溃疡标准治疗效果有限,发展辅助治疗已成为新趋势。目前,局部氧疗辅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有助于创面愈合,特别是慢性创面,但目前尚缺少高质量循证证据支持,并且临床医师对局部氧疗缺少了解。因此,笔者通过综述创面愈合与氧气的关系,局部氧疗原理、发展与演变、常见形式及优缺点,国内发展现状等,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局部氧疗的认识和重视,使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从中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穿支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9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的手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3~68岁。扩创后创面的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4.0 cm,均采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0 cm~12.0 cm×5.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皮瓣切取情况及携带穿支的数量与口径、腓浅动脉口径、血管蒂长度及腓浅动脉伴行静脉数量;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估皮瓣修复疗效,采用感觉分级量表评定受区感觉功能。结果:术中共成功切取24块皮瓣,共携带56条腓浅动脉穿支,穿支口径为0.20~0.70 mm,7块皮瓣携带的所有穿支口径均<0.40 mm。19块皮瓣分别携带2条穿支,3块皮瓣分别携带3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4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5条穿支。术中切取腓浅动脉口径为0.40~1.50 mm,血管蒂长2~6 cm,腓浅动脉均有2条伴行静脉。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或远端坏死,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0个月,受区色泽、质地、弹性良好,其中6处受区因较臃肿行削薄整形;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感觉及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皮瓣修复疗效评定:优者22块、良者2块,受区感觉功能评定:S 3级者1处、S 2级者23处。 结论: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充足可靠,修复手足创面的效果好,为术野内仅存在多条口径<0.40 mm的纤细穿支、仅保留单一穿支无法满足皮瓣血供及受区需要而放弃原手术方案的临床难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藜芦醇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创面愈合困难是临床各科室医师均有可能遇到的难题,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及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是潜在的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然而,白藜芦醇因生物利用度不高等原因,临床应用受限。该文对白藜芦醇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创面治疗中的给药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的重新开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足合并慢性难治性创面手术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析在治疗糖尿病足合并慢性难治性创面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2020年1月-2021年6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手外科收治糖尿病足合并难治性创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51~86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为Ⅱ型糖尿病,糖尿病病史5~22年,入院时平均血糖15.6 mmol/L。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19例,血管旁路转流术2例,截肢2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规律化门诊随访。结果: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2个月。19例接受皮瓣修复患者末次随访时供区、受区愈合良好,无感染及皮瓣坏死发生,创面无复发。2例接受血管旁路转流术患者术后静息痛缓解明显,术后经过换药对症治疗后创面愈合良好,末次随访创面无复发。接受保肢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平均84分,其中优2例,良19例。2例截肢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末次随访时创面愈合良好。结论:糖尿病足合并慢性难治性创面患者因高龄、合并内科疾病较多、创面复杂等因素,治疗较为复杂,大部分患者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或者血管旁路转流手术均能达到较好的预后,针对感染平面较高及干性坏疽患者建议慎重保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严重创伤致大面积皮肤缺损发生率高、危害大、治疗困难、预后较差,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是临床常见难题。大面积皮肤缺损难以自愈,主要采用皮肤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自体皮瓣移植来源有限,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人工皮肤机械完整性差、无法整合,会形成瘢痕,同时也有免疫排斥的风险。皮肤类器官技术能够高度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及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创面治疗上的不足,为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目前,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相对较为成熟,但现有皮肤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对较为单一,与真实的人体皮肤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每种构建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哪种构建方法最佳尚无定论。因此,笔者从类器官与皮肤类器官技术及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两方面对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构建结构及功能更为复杂的皮肤类器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代谢问题及营养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面是烧伤最根本的问题,其修复不仅依赖有效的创面处理,还依赖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营养支持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的重要手段,如何使之与烧伤创面的代谢相匹配是营养治疗的难点。该文从分析烧伤创面愈合中不同阶段的代谢特征入手,着重论述了葡萄糖、蛋白质与谷氨酰胺在这些阶段的代谢特点,提出了与创面愈合相适应的营养策略,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营养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衰老在慢性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创面因其长期难愈的特性、严重不良的预后,给患者及其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慢性创面中存在并影响创面愈合。该文通过回顾慢性创面中细胞衰老的特征,讨论细胞衰老与慢性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当前一系列抗衰老策略,引出将细胞衰老作为潜在靶点治疗慢性创面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功救治危重烧伤并发窒息和心搏骤停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7年3月14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例30岁男性危重烧伤并发窒息、心搏骤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休克期在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下行限制性补液,行气管切开、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吸入性损伤及肺部感染,悬浮床及翻身床交替应用平衡脑水肿和肺部感染治疗需要,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抗感染,多次行手术切痂植皮后,患者创面全部愈合、肺部感染痊愈,伴重度意识障碍出院。窒息、心肺复苏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系危重烧伤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此类患者临床治疗难度大,应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