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下关节制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术后骨盆冠状面倾角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采用距下关节制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术后骨盆冠状面倾斜角度的变化。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治疗的25例术前存在骨盆倾斜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5例,双侧20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1.2±2.2)岁(9~1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距下关节制动手术治疗。术后规律随访,并在术后3个月、1年、2年拍摄双下肢站立X线全长片及双足站立正侧位X线片测量足部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双侧踝关节平面高度差、骨盆高度差、骨盆倾斜角及骶髂距离差F值。结果:本组患者平足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Meary角在术后3个月(3.1°±1.5°)较术前(25.9°±4.3°)明显改善( P<0.001),且其在术后1年和2年的对比无明显变化( P=0.748)。Pitch角在术后3个月(16.6°±2.4°)较术前(9.9°±1.5°)明显增高( P<0.001),其在术后1年和2年对比亦无明显变化( P=0.542)。踝穴高度差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01),其在术后1年和2年的随访中无明显变化( P=0.159)。术后3个月骨盆高度差为(7.1±1.2)mm,较术前的(12.4±1.7)mm明显减小( P<0.001),术后1年为(3.6±1.8)mm,较术后3个月仍有改善( P<0.001);术后2年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83)。术后3个月骨盆倾斜角和骶髂距F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亦均进一步改善(均 P<0.05),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距下关节制动术可矫正伴骨盆倾斜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平足,且术后其骨盆在冠状面的倾斜和不等高会有所改善,但在术后2年的随访期仍不能达到完全纠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少年柔韧性扁平足距下关节制动术长期疗效与韧带松弛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讨青少年柔韧性扁平足距下关节制动术长期疗效与韧带松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的74例青少年柔韧性扁平足患者,根据评价韧带松弛程度的Beighton评分分为≥4分的韧带松弛组40例、<4分的非韧带松弛组34例,探讨Beighton评分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踝能力评分(FAAM)、距舟覆盖角、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的相关性.结果:74例患者获得54~6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59.2±4.7)个月.非韧带松弛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FAAM评分、距舟覆盖角、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均明显优于韧带松弛组(P均<0.001).韧带松弛组患者的Beighton评分与手术疗效相关指标存在相关性;非韧带松弛组患者的Beighton评分与手术疗效相关指标无相关性.结论:对于青少年柔韧性扁平足患者,当Beighton评分≥4分诊断为韧带松弛症时,行距下关节制动术的远期疗效与Beighton评分呈负相关,且疗效不及Beighton评分<4分的非韧带松弛症患者.建议青少年柔韧性扁平足患者术前进行韧带松弛程度的Beighton评分,对于韧带松弛症的该类患者谨慎考虑行距下关节制动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儿童和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的诊治,我们认知到了哪里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儿童和青少年柔韧性平足 (flexible flatfoot,FFF ) 是儿童骨科及足踝外科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家长往往比较焦虑,担心足的形态及日后的演变.每一位儿童骨科及足踝外科医师对此问题理解不尽相同,处理方式各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认识不统一,缺乏循证依据.笔者就儿童 FFF 相关问题的认识做一小结,力争为FFF 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儿童柔韧性扁平足的诊断及防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2
柔韧性扁平足是扁平足的一个重要分类,早期的柔韧性扁平足为生理状态,若6岁以后仍不能发育形成正常足弓则为病理状态.此时如不及时干预,将对儿童青少年运动发育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及时发现与干预是改善柔韧性扁平足预后的关键.关于柔韧性扁平足的诊断还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目前常用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足印法、足底压力测试以及影像学检查.本文对柔韧性扁平足的危险因素、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柔韧性平足症又称病理性扁平足畸形,主要表现为站立时足内侧纵弓塌陷、低平甚至消失,并且合并足部疼痛不适和生理功能限制或丢失,当足在非负重状态时内侧足弓可以得到部分或者全部恢复[1].婴幼儿在2岁之前存在生理性平足,主要是由于其足内侧纵弓下有一层脂肪垫.随着年龄的增长,足骨得以发育并逐渐形成正常的足弓.因为足弓是足骨在韧带、肌肉和包膜结构的支撑下形成的,而韧带、肌肉和包膜结构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完善的,大多数儿童在10岁前就会形成足弓[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