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2019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推动我国静脉治疗事业的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促进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问题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中广泛征求意见,达成本共识。本共识旨在制定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的解决方案,并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山东省3所三甲医院护士静脉通路装置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调查山东省3所三甲医院护士的静脉通路装置知信行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6 —8月选取山东省3所三甲医院的396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静脉通路装置知信行量表、护理工作环境量表以及中国注册护士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护士静脉通路装置知信行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96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2%。结果:385名三甲医院护士的静脉通路装置知信行量表总分为(124.37±16.89)分,护理工作环境量表总分为(98.72±11.32)分,中国注册护士能力评价量表总分为(132.04±19.84)分。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一般资料后,工作环境和护士核心能力是影响护士静脉通路装置知信行水平的重要因素,可解释护士静脉通路装置知信行水平总变异的40.8%。结论:本研究选取的山东省3所三甲医院护士的静脉通路装置知信行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水平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护理管理者应注重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以提升其静脉通路装置知信行水平,降低静脉通路装置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儿童脓毒性休克治疗策略医师认知邮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医师对儿童脓毒性休克治疗策略的认知现状。方法:编制问卷,于2017年4至6月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368名儿童重症医师完成儿童脓毒性休克治疗邮件问卷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68份(应答率45.1 %),单位应答率87.2%(68/78)。59.2%和77.7%受访者选择清创手术和体液引流等清除病灶;90.8%受访者选择休克1 h内使用抗生素;98.4%选择生理盐水,72.3%使用白蛋白,53.8%选择血浆进行液体复苏;休克复苏静脉通路开通困难时,57.1%首选开通骨髓内通路;79.3%和83.2%受访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等辅助治疗;96.7%受访者可提供氧气和机械通气支持,85.3%提供持续肾替代治疗,22.0%提供体外膜肺氧合等脏器支持。322名(88.7%)、188名(51.1%)和85名(23.1%)受访者符合液体复苏、正性肌力药物和缩血管药物的临床模拟病例的"最佳建议";缩血管和正性肌力药物模拟病例中,分别有69.3%和24.2%受访者选择液体复苏治疗;液体复苏病例中,49.7%(183/368)受访者进行液体容量和反应性评估,评估仪器包括重症床旁超声[39.4%(145/368)],生物阻抗监测器[10.3%(38/368)]和经肺热稀释装置[6.3%(23/368)];接受儿童高级生命支持课程( P=0.006)和重症专科培训中心培训( P=0.002)的儿科医生做出"最佳建议"选项的比例高于未参加培训者。 结论:我国儿童脓毒性休克治疗现状是积极的病灶清除、抗生素使用及脏器支持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意识增加,但可能存在过度液体输注,不合理使用血浆、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不同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可能促进合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皮肤损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预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皮肤损伤(CASI)发生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0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为试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选择同科室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295例留置PICC的患者为对照组,使用PICC置管和维护流程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CASI的发生情况、发生CASI患者的疼痛及瘙痒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CASI发生率为7.19%(22/306)低于对照组的20.34%(60/295),且试验组患者张力性水疱、接触性皮炎的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发生CASI的试验组患者的疼痛及瘙痒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CASI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危重症儿童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综述了危重症儿童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三方面危险因素,包括患儿自身因素、导管相关因素和外部因素,归纳了加强置管前评估、药物预防、机械预防、控制导管相关的其他并发症发生、进行血栓筛查、运用风险评估模型等预防措施的主要研究进展,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制订预防措施提供经验,以期减少危重症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促进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在PICU的安全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把ProGlide联合ExoSeal的吻合技术(PEK)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中动脉通路应用的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由于经皮血管闭合装置(percutaneous vascular closure devices ,VCD)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对于需要通过股动脉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多数医生不在选择股动脉的切开,转而使用VCD管理股动脉穿刺口;其中通过双把ProGlide(雅培公司)在大直径股动脉穿刺口预埋血管缝线的技术,真正实现了大血管介入手术的全程微创。同样,在进行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的建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在使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并使用ProGlide进行撤管后的血管闭合。通常,大多中心均采取双把ProGlide处理动脉穿刺口,由于该技术闭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及失败率 [1,2,3,4],且VA-ECMO并不是一个常规操作,因此导致各中心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报道不尽相同。本中心尝试使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单把ProGlide联合ExoSeal(康蒂思公司)的对吻技术(one Proglide with one Exoseal Kissing technique,PEK)对VA-ECMO动脉穿刺口进行管理,期望获得满意的动脉止血效果同时简化操作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式体检静脉采血垫枕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设计并制作改良式采血垫枕装置,并探讨其在体检者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沂市中医医院体检中心需静脉采血的体检者90例,将2020年5月静脉采血的体检者作为试验组,2020年7月静脉采血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式静脉采血垫枕采血,对照组采用传统采血垫枕装置采血。比较两组静脉采血通路建立的时间、患者的满意度,同时问卷调查40名医护人员对改良采血垫枕装置的评价。结果:试验组静脉穿刺时间(21.80±3.56)s,对照组静脉穿刺时间(24.66±4.39)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静脉采血体检者满意度分别为80.0%和6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式采血垫枕装置可有效缩短静脉穿刺时间,提高体检者满意度和护士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对血管的损伤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临床上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VAD)广泛应用于输注静脉高营养液、化疗药物和快速输液、输血等,CVAD长时间留置于患者的血管里,虽然在静脉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与之相关的风险,近20年来有很多研究关注CVAD对血管损伤的机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在病理生理这一微观的层面探讨其机制。本文将从CVAD置管对血管的急性损伤与留置导管引起的慢性改变、CVAD对血管损伤的原因以及预防CVAD置管引起血管损伤的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静脉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静脉治疗的多层面实践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作为最基础、应用最为广泛的有创性护理活动,静脉治疗在临床救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本研究针对国内外静脉治疗理念、实践标准、专科护士培养、血管通路工具、输液相关技术、药物配置中心等方面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旨在掌握静脉治疗专科领域的国际发展创新水平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差距,为国内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化建设提供更完备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成年人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前护理评估的最佳证据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将现有与成年人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前护理评估相关的最佳证据应用到护理实践,以提高护士的评估依从性,促进化疗用药安全。方法:采用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PACES),基于目前最佳证据,制订了12条审查指标,包括护士培训以及患者病史、过敏史、诊断、实验室数据、对方案的理解程度、以往治疗不良反应、生理、心理、化疗前用药、体质量及血管通路的评估。于2018年5—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个肿瘤内科病房开展质量审查与流程再造。结果:审查前后均有68例患者、36名护士参与,项目实施前,第11条与12条(评估化疗前用药及血管通路装置)依从性已经达到100%。项目实施后,除第4、10条审查指标(每周测量患者体质量)外,其余8条护士执行依从性均得到了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29~132.06, P<0.01)。以往不良反应评估显示:68例患者中,3例曾经出现过化疗药物输注反应,药物分别为奥沙利铂、吉西他滨和紫杉醇;39例在入院前(居家期间)出现过化疗相关症状,出现频率占据前5位的症状分别为食欲下降、疲乏、恶心、神经毒性反应和呕吐,入院时大多已缓解。 结论:基于循证的质量审查项目显著改善了化疗前护理评估的临床护理实践,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需要持续开展质量审查,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